三大魚類低溫應激的常見病害,防治還需綜合措施

魚類是變溫動物,水溫是影響魚類代謝過程的最重要外界因素之一。在嚴寒的冬季,寒潮發生時,溫度急劇降低,魚類受到溫度降低的刺激會發生低溫應激。溫度急劇降低,使魚體的糖皮質激素分泌過多,從而嚴重抑制機體免疫功能,誘發疾病。

尤其對於不耐寒的養殖品種更易受寒潮的影響,如羅非魚、鯪魚、對蝦等, 情況更為嚴重。

三大魚類低溫應激的常見病害,防治還需綜合措施

魚類應激:指魚類受到各種有害作用的刺激(自然環境、生物因子、人為因素、魚類個體間相互作用的變化)引起的一系列非特異性防禦反應。

低溫應激的常見病害

1、赤皮病。低溫刺激下,細胞膜的穩定性變差,易引發體表出血。

病因:由熒光假單胞菌感染引起。

流行季節:全年,低溫季節易發。

病症:主要症狀為病魚體表出血發炎,鱗片鬆動脫落,尤以魚體兩側和腹部明顯;鱗片脫落處或鰭條腐爛處常有水黴寄生,病魚行動遲緩,離群獨遊,不久即死去。

三大魚類低溫應激的常見病害,防治還需綜合措施

2、水黴病。低溫條件下魚體免疫力低下,受傷後易感染水黴。

病因:魚類真菌感染。

流行季節:水黴在淡水水域中廣泛生長,在養殖地區均有流行,對溫度的適應範圍很廣,5~26℃均可生長。

病症:水黴通常被認為是條件件致病菌,它對水產養殖動物沒有選擇性,凡是魚類體表受傷、或感染某種其它病原、或飼養管理不當導致魚體本身免疫力低下時均可感染。

通常是指我們常說的“長毛”,其實是養殖品種感染了真菌以後,水體中的懸浮物(浮游植物,泥沙等)吸附在真菌表面而形成的類似毛狀物。

三大魚類低溫應激的常見病害,防治還需綜合措施

3、豎鱗病。豎鱗病的發生亦與體表受傷有關。

病因:與魚體受傷、池水汙濁及魚體抗病力降低有關,細菌感染引起。

流行季節:冬春季節極易流行的一種疾病。

病症:病魚離群獨遊,遊動緩慢,嚴重時呼吸困難,對外界失去反應,浮於水面。疾病早期,魚體發黑,體表粗糙,嚴重時全身鱗片豎起,鱗囊內積有滲出液,用手指輕壓鱗片,滲出液就從鱗片下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伴有鰭基部充血,鰭膜間有半透明液體,順著與鰭條平行的方向稍用力壓之,液體及噴射出來;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病魚貧血,鰓、肝、脾、腎的顏色均變淡,鰓蓋內表面充血。皮膚、鰓、肝、脾、腎、腸組織均發生不同程度的病變。

三大魚類低溫應激的常見病害,防治還需綜合措施

低溫季節疾病防控措施

1、穩定水質、改善環境

秋季晝夜溫差變大,池塘進入養殖後期,水質變壞,水中生物耗氧量上升,魚類生長受到抑制,此時需加強池塘水質管理,改善養殖水體環境。

建議:

(1)定期(每週)加註新鮮水;

(2)適時調水解毒,防止水體老化、有毒有害物質沉積;

(3)抓住晴好天氣,多給池塘水體補充有益菌培養有益微生物,調節水質,防止水體氨氮、亞硝酸鹽升高;

(4)增加水體溶氧,快速升高水體溶氧,還可調節水質,既能解決養殖中後期池塘底熱問題,也能促進魚吃料。

2、科學投餵、保障營養

秋季是池塘投餵量最多的季節,此時一定要嚴格遵循四定原則(定時、定位、定質、定量)進行投餵,結合不同天氣情況進行相應調整。

三大魚類低溫應激的常見病害,防治還需綜合措施

3、防重於治,減少病害

由於秋季魚類大量攝食,極易引起消化類疾病的發生,繼發感染細菌病或寄生蟲病。此時我們應該採取“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無病先防、有病早治、外消內服”的疾病防治措施。

建議:

(1)大量加入外源水體後,使用含氯消毒劑對水體進行消毒,減少病害傳播;

(2)適時在飼料中添加中草藥製劑減輕魚類肝臟負擔,促進消化,防止肝膽綜合症的發生,防治腸炎、爛鰓、出血病等疾病的發生;

(3)適時在飼料中添加免疫調節劑,提高魚類體質,增強抵抗力。

4、降低密度、避免魚體受傷

入秋後,部分養殖魚類已達到商品規格,在市場價格比較合理的情況下,可即時起捕部分存魚,可以調整池塘養殖密度,減小缺氧、疾病發生幾率;同時,池塘起捕後,切記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處理,加快拉網所致的傷口癒合,防止疾病傳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