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被倫交所拒絕,馬上轉向西班牙交易所,香港在急什麼

港交所又上了一波熱搜。

原因和想要併購倫交所差不多,不過這次換成了西班牙交易所(Bolsas y Mercados Españoles,簡稱BME),不過和上次的高調回復不同,這次港交所表示,“我們不評論併購傳聞”。

在“求親”倫交所失敗後,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雖然收購未果,但越來越清晰地看到年初制定的三年戰略規劃和發展藍圖是正確的。“我們也越來越堅信:地緣政治環境日趨複雜的地球村,更加需要金融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我們國際拓展的步伐不會因為放棄收購倫敦證交所而放緩。我們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決心不會變,我們立志成為國際領先亞洲市區交易所的願景也不會變。”

在李小加的表態中,重點提出了“金融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那麼金融基礎設施到底是什麼,為何如此重要?

對於香港這樣的國際金融中心而言,金融行業的發展直接決定了其經濟的發展(圖1),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則能夠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起到“壓艙石”和“助推器”的作用。

剛被倫交所拒絕,馬上轉向西班牙交易所,香港在急什麼

而交易所作為金融基礎設施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直接關係到全球的金融機構、企業、投融資到香港投融資的便利性。擴大交易所的優勢,是提升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優勢的有效手段。

金融基礎設施對於金融中心的重要作用

根據英國智庫Z/Yen集團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簡稱GFCI),最新的GFCI26報告給出了新的金融中心評價體系,金融基礎設施有重要的影響。

具體來看:

第一,金融交易效率的重要來源。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為獲得競爭優勢,在提升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方面不遺餘力,以謀求更低的交易成本、更高的安全保障水平,從而不斷拓展金融市場交易的深度、寬度。國際金融中心一般也是金融基礎設施最發達的城市。紐約、倫敦、東京、法蘭克福是全球性的國際金融中心,與之相匹配的是這四個城市是全球四大支付結算系統所在地,在金融交易效率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第二,金融風險防範的平臺功能金融基礎設施的風險防範能力及其提供的中對手方等風險管理機制是國際金融機構選址考慮的重要因素,因而對國際金融中心招商引資能力至關要。事實上,歷史上多次金融風險與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或滯後相關。比如,八十年代墨西哥債務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地落後的金融基礎設施沒能為債權人提供充足可信的債務人徵信信息。九十年代東南亞金融危機受衝擊最重國家的金融基礎設施普遍存在問題,由於相關法律和風險對沖手段的缺失,一些機構能夠漠視市場約束和對手方利益而為所欲為,從而引發了系統性金融風險。

第三,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金融基礎設施不僅是金融業健康發展和國際金融中心形成的前提條件,其本身也是金融產業的重要細分行業,從而構成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

競手如雲,併購之路困難重重

雖然收購交易所有著眾多好處,但併購之路同樣困難重重,倫交所便是前例。

實際上,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 各國的證券交易開始走向世界, 這就涉及到不同國家的利益, 由此而來的政策壁壘開始出現並不斷加強;再者, 不同證券交易所之間的利益衝突也導致壁壘的出現……

以上這些因素都使跨國的交易所併購困難重重。而除此之外,還同樣面臨著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

瑞士證券交易所(SIX Group AG)在11月18日就發佈聲明稱,已提出以28.43億歐元(約合31.3億美元)的價格,全現金要約收購BME,旨在創建“歐洲第三大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集團“。瑞士證券交易所表示,其每股34歐元的報價較BME股票近六月成交加權價有47.6%的溢價,較上一交易日收盤價有33.9%的溢價,預計該筆交易將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

就在同一天,泛歐交易所(Euronext NV)也在官網表示,正在與西班牙證交所就可能的合併進行談判。此前,泛歐交易所在歷時五個月的收購戰爭中擊敗了納斯達克交易所,獲得了挪威證券交易所奧斯陸博爾斯(Oslo Bors)61.4%的股份。

其實,自上世紀90 年代末以來,出於獲取規模效應、拓寬業務來源、贏取競爭優勢等因素考慮,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證券交易所併購浪潮。如2000 年9 月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巴黎股票交易所合併,建立了泛歐股票交易所,此後該平臺進一步擴大,將里斯本交易所囊括。2007 年4月,泛歐交易所又與紐約股票交易所合併形成了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類似的交易所之間的合縱連橫在全球其他地方屢見不鮮。

今天是倫交所、西班牙交易所,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交易所進入併購之中,對於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同樣如此,這也是境內的交易所未來必須面對的情況,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不論此次港交所收購西班牙交易所能否成功,其經驗都值得我們未來去借鑑。

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