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廣西十大古國之一“倉吾古國”

據歷史記載,“倉吾”最早出現在《逸周書》中。《逸周書·王會解》 :“路人大竹。長沙鱉。其西魚復鼓鍾鍾牛。蠻揚之翟。倉吾翡翠。所以取羽也。其餘皆可知自古之政。南人至眾。皆北向。”

《逸周書》注“倉吾,亦蠻也”

周朝

歷史古籍記載最早出現“倉吾”,便始源於此。《逸周書·王會解》周成王的成周之會,有南方朝貢的貢品“倉吾翡翠”,這是古籍始見的蒼梧兩字。由此可知,周王朝時的“倉吾”,或為一部族,或為一諸侯國。僅憑史書記載的隻言片語,後世的今天難以深究其歷史根源,不得而知。

而倉吾族來源古遠。蒼梧,古作倉吾、倉黑、吾。古書《集韻》:牾音吾、古獸名,亦牛之屬也。蒼梧即一種蒼黑的獨角牛與封豬為混合圖騰的族群。

“倉吾古國”存在歷史時間:據歷史學界研究,蒼梧古國距今約4900—4700年,由於缺乏當時的史料,“倉吾古國”的研究只能根據世代相傳、以及從後人整理的文獻來進行。

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後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已出現的最早蒼梧古國。

分佈範圍:蒼梧古國主要分佈在:廣西的西北部和東部地區、廣東的北部和西北部、湖南湘江流域及南部地區,勢力到達今湖南洞庭湖區與三苗人接垠交錯而居。

舜帝時期與“倉吾古國”:北方中原華夏集團與三苗的戰爭進行得很激烈、殘酷。舜帝與蒼梧的接觸間有戰爭也有和平,舜帝多采取南撫交趾的政策,多次南巡,結果客死蒼梧之野,葬九嶷山。

《史記·五帝本紀》中寫道,舜“代堯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國語》也說“舜勤民事而野死。”

《淮南子》認為“舜徵三苗,遂死蒼梧。”

據零陵地方誌記載:“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臺,望九疑而祭舜。”

舜帝葬地“倉吾古國九嶷山”:

歷史最早記載舜帝葬地的最早典籍:《禮記檀弓》說“舜葬蒼梧之野。”

漢代蔡邕《九疑山銘》說舜“遂葬九疑,解體而升。”

《永州府志》(康熙續修)載:“九疑山在縣南六十里,亦曰蒼梧山。仙真羽客往往蛻形於此。虞帝南巡不返,至今有舜陵在焉。”

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西漢初期長沙國南部地圖》,在今瀟水之南繪有九疑山,注有“帝舜”二字。

因而今九嶷山,又名“倉吾山”、“蒼梧山”。

舜帝對“倉吾古國”的影響:舜帝南巡,南邊到達“倉吾古國”,加強和密切了珠江流域與中原地區的聯繫和交流。同時也把當時先進的中原文化傳播到了“倉吾古國”,對珠江流域經濟文化的進步與發展影響深遠。而在西江流域至今還能感受到帝舜文化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歷史痕跡。

“倉吾古國”文化遺址:桂東和桂東北都曾發現兩處出土制銅石範的歷史遺址:一為今平南縣石腳山,一為今靈川縣新巖。其中今靈川縣出土了五件鑄銅石範,有單面和雙面的鉞範、斧範等。而商周前後,在青銅器銘文中已有“倉吾”二字,“蒼梧翡翠”更是聞名中原,為特供周成王的貢品。

“倉吾古國”東周時期政治重心:今賀州市沙田龍中村一處東周巖洞葬遺址,曾出土青銅器一批,包括犧尊、獸首盉、罍、鉞、鼎、鼓等18件。龍中巖洞葬遺址的文化因素具有多樣性,這反映出了墓主人在當時的的權力和地位。

而洞葬遺址周邊沙田河流域及其附近,發現了東西寬3—4公里,南北長15公里的範圍內,廣泛分佈著城址、墓葬區、窯址等東周青銅文化遺存。出土物除了青銅器外,還有陶瓷器、貝幣等。該遺址附近並且發現一座當地稱土城窖的城址,為圓形周長800多米,有城壕圍繞,城址西部有一條小道穿過護城壕向城外延伸。

該遺址群表明,“倉吾古國”東周時期的政治重心曾一度在今賀州,春秋之後,才轉移往古封陽(今賀州鋪門河東村一帶)。

“倉吾古國”滅亡: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南平百越,佔領了蒼梧古國北部領地,部份蒼梧族向南轉移,加盟併入西甌。蒼梧古國實際上已不存在了。

“倉吾”文化發展:“倉吾古國”滅亡的同時,但古老的蒼梧文化並未就此衰落。部分蒼梧族南遷的到達西江流域,即今天的廣東封開、德慶、四會、廣寧一帶,並建立起百越蒼梧,與當地的南越族融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