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在谈论股票指数的时候,是在说什么?

股票指数的由来

中国的证券市场构建之初是学的日本,日本学的是美国,像阚治东、尉文渊、管金生他们那批人,是第一批公派出去学证券知识的,他们基本一大半去了日本,一小半去了美国,回来就拿着尚方宝剑开始打造中国特色的证券交易市场,分布在当时的两所和最初的几家国有证券公司。所以中国现在很多东西的形成,必须要看美国和日本。

指数这个东西是舶来品,最初连整个世界都没有。

世界上第一只指数是1884年美国一本叫《每日通讯》的报纸上发表的,后来这家报纸发展成为大名鼎鼎的《华尔街日报》,比美国第一媒体《华盛顿邮报》晚两年。这个指数以这家报社的两位创办人姓氏命名,叫道琼斯指数。它比纽交所晚出现将近一个世纪。

为什么要搞这个指数?现在搞投资的人看着各种财经信息觉得很轻松平常,当时可是着实不易。最初的交易除了现场,最主流的方式还是拍电报,电话机是1860年才有的,整个股市大规模扩容大概是从这以后,所以对信息的把控,对股市的追踪从这以后变得越来越重要。说个题外话,最初的信息还是看纸媒,要付出高昂的费用,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也是纸媒,靠使用者付费,所以三大评级骨子里就比国内这些一开始就靠发行者付费的国内评级机构要客观。

最初道琼斯指数就是为了跟踪越来越复杂的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计算方法就是股票价格的平均数,用入选股票价格之和除以入选股票数量。为什么直接采用算术平均而不算加权,因为最开始道琼斯指数的成分股只有11只。1929年以后扩容到65只,道琼斯指数也分成4个行业指数,主流的仍采用道琼斯工业指数,1929年以后一旦成分股发生除权再根据除权情况进行调节。正式如此,道琼斯指数的严格筛选和长期积淀,不仅能较好的反映市场,也能反映历史。

上证50是2004年编制的,根据名字就知道诞生之初样本就很大,样本越大,对跟踪方法的选择就越慎重。上证50编制方法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加权平均,一个是调节股数。第一层是市值之和除以所有股票的数量之和,注意不是股票只数而是所有的入选股票的数量之和;第二层逻辑是调节,根据自由流通量,比如根据编制方法,如果一只股票的自由流通量小于20%大于10%的,那么计算方法上它的市值和股数就只能计入20%,在与其他股相加计算。具体方法百度可查,不继续表述。主要说一下背后的逻辑。

美国的企业保守估计七成以上与政府没有关系,股市也是全流通,也就意味着所有的股东持有的股份数都是股市的变量。美国政府是不参与市场的,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区分的明显。美国的主流观点是政府时不参与市场的,政府与企业的地位平等,在承担责任上甚至处于弱势一方。最大的飞机厂商是私人的,最大的军火商是私人部门,中央银行以前叫美国第二银行,从根子上讲还是私人的。三权分立和民主意识确立了美国政府的合法性,信息优势、军队和美国梦才是美国政府维持统治的根基,而政府地位的合法性能带来税收承担更多责任,有一点需要补充,就是在美国政府的调控手段主要受财税政策,至于货币政策,那也是美联储的事,跟政府没太大关系。

回到国内,为什么自由流通量这么重要,因为国有股很多都是不能卖的,至于雪松总提到的四大行的问题,看看历史,就能得出国有资本股东充当的什么角色和要达到什么效果。四大行上市前净资产基本为负,央行通过发行特殊票据成立汇金,汇金注资工行建行,财政部则直接采取暴力手段基本上采取打欠条的方式注资农行中行。央行的资金来源基本依靠货币政策调节,发行票据毕竟也是一种调节手段嘛,财政部则通过发行国债来融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支付利息。第二个点是讲政治,严格意义上来讲,四大行中央通过财政部和央行控股的比例不会太低,不会低于50%,至于持有多少股份,基本上是根据当时注了多少资,需要多少股息来还利息来的。(财政部后来通过发行国债入主了汇金,又通过农行从央行手里购买了大量外汇,注资成立了中投公司去国际市场玩,梧桐树投资平台亦是,以陈云之子陈元为主导的财政调节和以周小川为主导货币调节两种意识流一直都存在博弈,有机会以后再写。)所以虽然银行流通股上有大把的汇金、财政部持股,但是是不能动的,奔着股息去的,而每年4%到6%的分红也正好足够覆盖举债形成的利息,有所结余。表面上看是国有股非自由流通量不能随随便便减持,实际上还是体制因素,根本利益决定的,既不可能不可能让比例低于51%,也不可能随随便便让四大行股价大涨大跌,更何况还有央行与财政部种种说不清又说得清的博弈,当然,但股利还是有保障的。

回到最初的问题,四大行大量的股份实际上是不变量,更像债的形式,对股市波动没有意义,按编制方法也不可能进入一个合理的指数范围内合并计算。

A股的指数是怎么搞出来的

用作用力来给指数定义的话,它就是被动跟踪股市,客观反应市场,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参考的工具。

编制指数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且繁琐的工作,需要投入人力、财力,除了自己投资作参考以外,指数本身产生不了效益,通过上文也都知道,道琼斯编制指数的时候,实际上是给华尔街日报创造内容,收益当然从报纸来。现在呢,是个信息时代,这个概念还会延续很多年,客观信息总是免费的,指数编制这种事呢又是一个经济外部性比较高的活,搞好了对金融和经济都有相当高的正向作用,必须有,不能不免费,所以当A股决定要搞指数的时候,这个活只能由政府完成。后来指数越来越多,就成立了专门的中证指数公司,沪深两所各占一半股份,比第一只指数晚了6年。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正式开业,同一天上证指数上线,它的权数为上市公司的总股本,未进行调整,采用加权平均,股本越大对权重影响越大,但A股自诞生之日便有流通(变量)和非流通(不变量)之分,很快沦为大户操纵股市的工具。很好理解,直接去撬动总股本大,但流通股小的上市公司。所以这个指数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上证指数"则是指在1991年7月15日编制的"上证综合指数",指数代码000001:向前追溯到1990年12月19日,以100点为基点,所选样本为上交所的所有股票(含A股和B股,自 2007 年 1 月 6 日起,新股于上市第十一个交易日开始计入指数。)

当人们在谈论股票指数的时候,是在说什么?

当人们在谈论股票指数的时候,是在说什么?

调整量有一套具体又复杂的分级靠档方案和公式,我们只需要了解它是根据股票的自由流通量、分红派息、停复牌而进行调整的,基本原则就是贴近真实交易市场。以后上证的其他指数复制了这套方法,深证也复制了这套方法。

指数样本股是怎么来的

每一只指数有不同的含义,有人说上证指数是表示上证的,深成指是表深市的,创业板指是表创业板的。那上证50就是表50的?我不善于用定义来解释定义,所以要搞清楚它必须要从内部分析。以上证50指数为例,搞清楚一只指数成形它的样本选择很重要。

当人们在谈论股票指数的时候,是在说什么?

而上证180样本选择思路是剔除了有重大问题或异常波动以及上市时间不满一个季度等问题之后,按照股票的总市值和成交金额进行排序,再把两个排名进行相加进行排序,比如贵州茅台总市值第5,成交金额第1,那么它综合排序就是6;第二步按照行业的自由流通量占所有股票流通量之和的比例来分配每个行业的样本股数;第三步按照第二步得出的各行业的分配数量,选取每个行业的前几位进行进入样本,就得到大致的具体样本股,在进行微调就是最终选择的具体样本个股。

而上证50基本上复制了180选择样本股的方式,唯一不同的是前者选了50只,后者选了180只。

看到这里,上证50所代表的的内涵大致就出来了,它既不是绝对意义上沪市股票最大的那50只股票,也不是"自由流通量"(关于概念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最大的那50只股票,而是糅合了行业对市场的影响因素。换句话说,有些在上证50之外的股票涨跌会比上证50之内的给市场的影响最大。

无论是上证50、还是上证180对整个指数家族来说都只是冰山一角,但原理大致相同,了解它们的运作逻辑有助于各位运用第一手的客观信息理解这个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