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求救信号」之三:“妈妈,我们家有多少存款?”

「抓住求救信号」之三:“妈妈,我们家有多少存款?”|| 渡过

华/文

我的前两篇文章提到,患有情感障碍的孩子向家长提出相关问题时,一般有两个意图:一是试探了解家长的态度;二是主动发出求救信号,寻求家长帮助。

(一)

孩子在急性发作期,处于低能量状态,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基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不得不休学在家。一般情况下,如果家长能够提供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全面地治疗一段时间,孩子的病理性症状和情绪会逐渐改善。

到了治疗巩固期,孩子的身体能量和思考能力得以恢复,开始尝试了解自己的病情,分析病因,有些孩子甚至能探索自救之路。

这一阶段,孩子除了不能上学,生物钟紊乱,其他方面都基本恢复正常。很多家长反映,孩子这时期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

“妈妈,咱们家有多少存款?’

”妈妈,咱们家就只有这一套房吗?”

“妈妈,你和爸爸每个月的工资是多少?”

类似这样的问题会不止一次问,直到获得满意的答案才肯罢休。

有位妈妈告诉我,她说家里没有存款,孩子情绪低落了好几天。等她意识到这一点,告诉孩子:“上次妈妈和你开玩笑呢,咱们家里有一百万呢!”孩子不停追问,直到爸爸再次确认后才如释重负。

家长感到很困惑: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一个生病休学在家的孩子,关注家里的存款呢?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的需求是按照先后顺序出现的,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后,就会出现较高级的需求。

需求层次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对青少年来说,其生理需求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合理的运动,让身体处于健康状态。这是所有需求的基础。

其安全需求,则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疾病等。

其社交需求,体现在和周围人的正常交往,包括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关乎友谊、忠诚、关心、接纳和归属感。归属感很重要,如果孩子感觉难以融入一个小团体或是班集体,格格不入,就会非常痛苦。

其尊重的需求,体现在荣誉、成就、信心、自由、独立等方面,如参加班级活动为班级争得荣誉,积极进取获得优异成绩;进而树立自信心,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等。

其自我实现需求而言,体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目标的规划等。

这些需求逐一得以满足,便可由低级逐步上升为高级,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层级。

从这个需求层次来看,患病的孩子之所以无法正常上学、生活、社交,很明显是他目前处于需求层次的最低阶段,也就是生存需求。

当孩子向家长提出上述问题时,首先说明我们孩子的病情在逐渐好转,已经由基本的生存需求,转向更高一级的安全需求了。

所谓安全感就是人们内心对于安全的需求。当孩子面对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会对家庭产生极度的恐慌和无助感;当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会对生命产生极度的恐惧感和无力感;当孩子面临学业中断时,会对未来产生极度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这时候,孩子对于金钱的关注,是他在尝试建立唯一能够确定的、可控的安全感。

家长可以这样回复孩子:

“宝贝,请你相信爸爸妈妈是有能力经营好这个家的,我们的实力不容小觑哦。你呢,现在正是养精蓄锐的时期,什么都不要想,给自己时间好好休整……”

孩子的不安全感直接来自于父母的不安全感。所以,要想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父母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当父母能够真正的接纳自己,不论发生任何困难,内心要足够稳定。

父母要像一颗悬挂在空中的恒星,始终温暖而又坚定地照亮自己,也照亮孩子,使你的光芒驱散孩子眼前的黑暗。

家长不断自我成长,给孩子一个足够安全、温暖的家庭氛围,就会唤醒孩子内心巨大的力量。 (待续)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

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