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紅”舷號之謎

20世紀70年代,為實現“查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登上南極洲”的目標,我國自行設計、建造和改裝了一批海洋調查船。其中,“向陽紅”系列海洋調查船為遠洋科學調查、保障我國遠程運載火箭試驗、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等做出了卓越貢獻。那麼,“向陽紅”系列海洋調查船有多少艘,它們是如何命名的,舷號怎樣排序的?我們特刊發海洋文化學者李明春的回憶文章,帶您走近“向陽紅”系列海洋調查船。

■ 李明春

1978年11月,“向陽紅09”船參加了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試驗,這是我國海洋調查船第一次走上世界海洋科學調查的大舞臺。1980年5月,“向陽紅05”船作為中國“東風五號”運載火箭試驗海上編隊的“旗艦”,見證了運載火箭的成功試射。1984年11月,“向陽紅10”船承載我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兩次橫渡太平洋,航程4萬多公里,開啟了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的征程……

自1970年“向陽紅01”船投入使用後,“向陽紅”系列調查船相繼登上我國海洋調查的大舞臺,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奠定了我國海洋調查事業走向縱深的基礎。

“向陽紅”舷號之謎

“向陽紅”舷號之謎

“向陽紅”系列海洋調查船的名字在當年令很多人嚮往,因為這是我國海洋事業第一次出現序列化的海洋調查船。今天,“向陽紅”系列調查船雖然大多已退出我國海洋科學調查隊伍,但提起它們,依舊令人為之驕傲。

搜尋“向陽紅”的資料,歷史上大致有如下記載:“向陽紅01”船,天氣船,1970年由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向陽紅02”船,水文天氣船,1972年由廣州造船廠建造;“向陽紅03”船,水文天氣船,1973年由廣州造船廠建造;“向陽紅04”船,水聲船,1972年由江南造船廠建造; “向陽紅05”船,大洋考察船,1972年由運輸船“長寧號”改裝;“向陽紅06”船,水聲船,1973年由廣州造船廠建造;“向陽紅07”船,綜合調查船,1974年由蕪湖造船廠建造;“向陽紅08”船,綜合調查船,1975年由蕪湖造船廠建造;“向陽紅09”船,遠洋綜合調查船,1978年由滬東造船廠建造;“向陽紅10”船,遠洋綜合調查船,1975年由江南造船廠建造;“向陽紅14”船,遠洋綜合調查船,1981年由滬東造船廠建造;“向陽紅16”船,遠洋綜合調查船,1981年由滬東造船廠建造。

從以上資料來看,“向陽紅”系列海洋調查船有12艘。有人不免提出疑問:“從舷號的排序來看,為什麼缺少‘11’‘12’‘13’‘15’船呢?”

筆者在走訪中瞭解到,“向陽紅11”船、“向陽紅12”船曾經是有過的,只是這兩艘船當時不屬於國家海洋局。據一些老同志介紹,當年,為配合“向陽紅05”船執行“718”工程任務,臨時抽調了兩艘商船更改舷號為“向陽紅11”船、“向陽紅12”船。任務完成後,這兩艘船便交回了航運部門,舷號也就空置下來。“向陽紅15”船因故未能建造,舷號一直未被使用。至於“向陽紅13”船,也從未被命名而長期空置。

“向陽紅”這個船名聽著響亮,又意境深遠。出於好奇,筆者曾多方打聽“向陽紅”的命名經過,但無人能道其詳。上世紀70年代,由於國防需要和廣大海洋工作者的努力奮鬥,我國的海洋科學考察事業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向陽紅”命名的創意可能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

“向陽紅”的英文譯名又是什麼呢?除了音譯的“Xiangyanghong”之外,有沒有意譯的船名?對此,很多人都不瞭解。不過,有人講了一個故事,就與船名有關。有一次他搭乘“向陽紅05”船出海,在太平洋上與某外國船不期而遇。外船主動與“向陽紅05”船聯絡,使用的是視覺通信方式(手旗、燈光、旗號)。當時,“向陽紅05”船舷號只有漢字,沒有標寫拼音,外船呼叫時使用的呼號是:“維斯-Five,維斯-Five……”講故事的人,只聽明白了“5”(Five),“維斯”是什麼意思,並沒解釋清楚。

據分析,與“維斯”讀音相近的英文有:“Vessels”,其中,有“船”的中文意思。對方不認得漢字,可能用“Vessels”來稱呼。另有一個讀音與“維斯”相近,又與“向陽紅”有點關係的英文字是“Face”,具有“朝、向、面對、面向”的意思。或許,外船上有人略識漢字,就用“向5”(Face-Five)來稱呼。

太平洋上的這種尷尬,隨著“向陽紅”舷號書寫的規範化就可以避免了。但“向陽紅”海洋調查船沒有意譯的船名仍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