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古城景區重要景點解說(全文)

宣風雪霽

“宣風雪霽”是古都梁十景之一。“宣風”就是指宣風樓,南宋理宗趙昀為防禦使遊武岡時,曾手書“宣風雪霽”四大字於樓額。宣風樓的初建是宋代,後多次變遷。民國年間頹毀後,1993年重建。站在樓上,但見前屏巍巍雲山,後枕嵯峨同保山,左有南山護衛,右為雪峰簇擁,壯觀異常。每當雪霽,四面雪峰互相輝映,城中民居屋瓦銀光閃爍,深綠的資水穿過紅妝素裹的原野,宛然如在畫中。

宣風樓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相傳宋宣和二年,有一個俊雅的讀書人,醉後登上宣風樓,嘆曰:“焦哉山水,踏五百年後無兵戈,可避亂也。”然後在牆壁上大書‘止戈’二字。按“止戈”就是武岡的“武”字。

歷代文人墨客為宣風樓吟詠甚多。

唐代王昌齡的“宣風雪霽”是這樣的:

危樓振立朔風橫,四面寒光冷雉城。

升旭欲移丹闕影,玉山未到翠先迎。

明末清初武岡籍著名詩人潘應星的《宣風樓重成》寫道:

礱桷雕甍壓楚邱,金城氣色坐中收。

雲移岫碧留殘雪,風蕩汀間舞白鷗。

帝子豈為書額至,仙人猶待止戈遊。

登臨莫謾嗟前跡,今日樓成昔日樓。

有雅興的朋友,不妨也吟詩作對,以此留念吧!

武岡城牆

“寶慶獅子東安塔,武岡城牆蓋天下”,此說流傳甚廣。

武岡城牆在宋代開始營建,宋徽宗的時候,武岡升格為武岡州。只是當時的城牆不是石砌而是土夯的;全長約9公里。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江陰侯吳良平定了一場叛亂之後主修武岡內城牆,用方形青石壘築,長774丈,高2丈,頂闊8尺——這可是與別處的城牆的最大區別——東西南北各建了城門。那個吳良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不但封了侯,還是一個建築學家,大家知道的明十三陵就是他主修的。到了明朝,城牆不斷擴建和加固,因為永樂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24年,朱元璋第十八子珉王朱楩遷來武岡,武岡成了王城,級別高了嘛。到清代,城牆又擴長加固,三城北高南低,似巨環相連,全長達1870丈,也就是12裡多長,城垣均為方條形青石砌築,上豎箭樓760間,建城樓13座,大小炮臺54座。民國期間,也屢有修補。由於種種原因,現在只有斷斷續續的1400餘米了,幸虧還留下四座城門。四座城門分別叫濟川門、迎恩門、清渠門和慶成門。

古代修城牆可不容易啊。明崇禎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40年,珉藩王朱企蚌害怕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徵武岡人修城牆,口糧都要自備,有的人沒辦法,只好賣妻賣子,以完成徭役。役夫晝夜不能休息,死者載道。崇禎十六年,也就是1643年,朱企蚌又想築城牆,於是激起民變,一個叫袁有志的,率領一萬多人攻入武岡城。朱企蚌倉皇逃跑,跑到旱西門就被殺掉了,腦袋也不知落到哪裡去了。要安葬他,可又找不到腦袋,怎麼辦?於是就用金子打造了一個。為了不讓日後的盜墓人找到真墓,天還未亮就出殯,從武岡城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同時各抬出12口棺材。所以至今仍沒有人知道真正的金頭王爺葬在哪裡呢。

說起朱企蚌,可真是荒淫無道,惡貫滿盈的。他讓人挖了一口塘,稱為樂洋塘,塘裡養了無數螞蟥,把所謂犯了罪的人投入塘中讓螞蟥咬死。老百姓結婚,他要佔有初夜權,漂亮一點的姑娘,他還留在宮中不放出來,害得老百姓只好在晚上迎親。武岡一帶晚上迎親的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民俗,就是“火把迎親”。即迎親不放在白天,而放在晚上。晚上迎親,當然就要打火把。這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武岡城牆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兩次派大將攻打武岡城,都沒有攻下;後來的桂系軍閥沈鴻英惡攻三天三夜,也無功而返。1930年冬,張雲逸、鄧小平率紅七軍從廣西打到湖南的新寧,聽說與新寧交界的武岡縣城物資豐足,可以補給軍需,且只有幾百民團把守,便決定攻打。但武岡城牆之堅固超出想象,紅軍攻城器械又不足,以致數日攻而不克。而敵方援兵又至,紅七軍審時度勢,便放棄攻城,撤離武岡。

當然,決定戰爭勝敗的還是人。1949年10月,解放軍決心解放湘西南重鎮武岡,他們從城西北角那邊架雲梯上,一個一個戰士從雲梯上掉下,又有一個一個戰士踏著雲梯衝上去,真正是前仆後繼,城牆終於被攻破了。

文 廟

文廟就在古城的穿城河畔。

文廟門口有一顆千年古樹—銀杏,至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了。它是西晉時陶侃手植的,陶侃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祖父,他在武岡當縣令時,在這裡選定學宮基址,又根據《莊子·漁父》上的“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的意境,在學宮內手植了兩棵銀杏,為的是增添學宮威儀督促後學勤勉。歷代詩人對雙銀杏多有吟詠,明末清初的潘應星的古詩《雙杏歌》開頭八句是這樣的:

澤宮半頁 上雙銀杏, 半畝陰森門墀靜。

雨露紛披歲月深, 雲煙高拂幹霄影。

蒼茫古翠蔭群材, 杳靄低光啟殿回。

冠蓋威儀肅漢宮, 鬱蔥佳氣通雲嶺。

可惜,左邊那棵在1965年被雷擊倒折了;這一棵也於1969年遭雷磔,現在還留下這一枝,作為歷史的見證。

文廟每扇門上鑲了四十顆乳釘,一共是八十顆。八十個門釘是帝王才能使用的標準,建文廟者讓孔子享用了帝王的尊貴品級。這當然與中國曆朝帝王推崇儒家思想有關。

進門是座橋,俗稱狀元橋。本來應該叫泮橋的。古代,學宮前有狀如半月形的水池,稱為泮池,學校也稱為泮宮。泮池上的橋當然就叫泮橋了。清代把考中秀才稱為“入泮”,只有考上秀才才能過泮橋。可見泮池、泮橋都是古時學校形象化的代表。

文廟牌頭十分雄偉壯觀。 “欞星門”——“欞”是窗欞的“欞”。為什麼叫“欞星門”?天上有一顆星,叫靈星,也叫天田星,皇帝祭天,先祭靈星。宋仁宗在都城建靈星門,後來將靈星門移於孔廟,以尊天來尊孔。後人見門的形狀似窗欞,就把“靈”字改成“欞”字,“靈星門”就成了“欞星門”。

文廟內有一種像龜的動物叫贔屭(BīXī),龍生九子,最小的就是這個贔屭了。這傢伙力大,能負重,舊時常常用來做大石碑的底座。據說觸摸它還能給人帶來福氣。大家不妨去試試,或許真的給你帶來福氣呢。

文廟最具文化氣息的是大成殿。殿是王者所住的地方。孔子也是王嗎?是的!漢平帝已封孔子為公爵,唐玄宗又升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加諡為“至聖文宣王”,元成宗又諡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武岡大成殿始建於北宋崇寧五年,也就是公元1105年,元明清歷代多次修葺,現在的殿是清代道光十五年,也就是1835年重建的。是按照大型宮殿的規格與式樣修建的,既有武岡地方民俗文化的特點,又寓意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人們對孔聖人的莫大尊崇。

這大成殿還是重要的革命紀念地。1925年毛澤東同志長沙一師的同窗鄧中宇、歐陽棟創辦的中共地下黨“思思特別支部”就設在這裡,並辦了思思學校,開展革命活動,傳播馬列主義,成為邵陽地區最早的革命活動地之一。“思思”這兩個字,包含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兩個人的名字。

武陵井

武陵井是湖南二十八古井之一,與洞庭湖君山柳毅井、長沙白沙井齊名,是古都梁十景之一,名“武陵春色”。 井水冬暖夏涼,味道清冽甘甜。關於“武陵春色”的詩文,歷代以來很多,尤以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的七言絕句最為出色:

紅綻夭桃綴小春,清深甘井豔浮新。

東風閱盡嬌花面,不見漁人更問津。

相傳這井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武陵桃花源相通,春天有桃花浮出,因此叫“武陵井”。還有人說,這井與峨眉山相通,曾有船槳流出,船槳上有“峨眉山”的字樣。原先井水大得多。明朝朱元璋的後代珉藩王的宮殿就在上面不遠,王宮吃水用水,靠的就是這井。據說珉藩的一些風流王子王孫,喜歡跟著宮娥美女到井邊來洗衣,那時候,井邊有啪啪的棒槌聲,有咯咯的笑聲,是一片熱鬧而歡樂的天地。

五龍不出城

“五龍不出城”是武岡最為經典的民間傳說。

武岡古城內的穿城河,叫渠水,是雪峰山贈給武岡人的禮物。在穿城河上,共有五座歷史悠久的古橋。五座橋間隔不遠地橫臥在一條河上,且座座有一個“龍”字,這和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有關。

五座橋中的第一座叫興龍橋,因離湖南省著名的28口古井之一的武陵井僅百步之遙,所以也被稱為武陵橋。橋最初建於什麼年代,已無從考證,史料上只記載了明末被毀又重建。傳說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被朱元璋封為岷王定居武岡後,看到他的四哥朱棣搶了侄兒的寶座當了皇帝,滿腹怨氣,發誓要過一回“皇帝”癮,於是大興土木,修建王城,加固城牆,又引來渠水貼城牆而流,以讓王城“固若金湯”。並建橋五座。為實現有朝一日登上皇帝寶座的願望,他將這第一座橋取名為“興龍橋”。

第二座叫攀龍橋,建築風格類似興龍橋。——或許是天意不讓朱楩有當皇帝的邪念,他來不及為第二座橋命名,便一命嗚呼了。百姓覺得當皇帝是有天命的,朱岷王是朱元璋的兒子,是攀龍附鳳來到武岡的,於是就把這第二座橋稱為“攀龍橋”。

第三座叫驤龍橋,又稱讓龍橋。北通老南門,南連資水方向的古城區,是連通古城南北主要街道的要津。給這座橋取名時,百姓認為朱王是一個花花太歲,要當皇帝,除非皇帝把皇位讓給他,這樣,“讓龍橋”的名字就在百姓口中傳了下來。

下游五十米,原本還有一座橋的,叫游龍橋。可惜後來毀掉了。為什麼叫游龍橋?百姓認為,朱岷王頂多是條漂游不定的野龍,不是真龍,就把那第四座橋稱為“野龍橋”,後來人們嫌野字太土太俗,就將“野”字改成了“遊”字,所以就叫“游龍橋”。

最後一座橋——化龍橋。傳說是,朱王一死,當皇帝的野心也隨著化為泡影,人們就把這第五座橋取名“化龍橋”。這渠水上的五座古橋,化龍橋是最壯觀的一座。這座橋最初建於何年,已無從考證,明代隆慶年間武岡知州宋純仁在隆慶年間重修,離現在也有400多年了。關於橋的歷史和化龍寺的情況,進入寺內看讀了《化龍寺簡介》就知道。橋、寺合一,在我們國內也是少見的。化龍寺一直以來香火旺盛的,為了拜佛,一些人可以徹夜不歸。正道是:

蓮花細步散香塵, 珍重盂蘭禮佛頻。

多少纏綿無限意, 化龍橋畔未歸人。

朱王故事

這武岡城裡的歷史典故,不管是“五龍不出城”還是“火把迎親”等等,都跟老百姓至今還唸叨的“朱王”有關。公元1391年,也就是明太祖二十四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周妃生下的第18個兒子朱楩,被封藩到甘肅岷州,被稱為岷莊王。四年後,當皇帝的父親也擔心岷莊王勢力強大,自己江山難保,就一紙令下免去其原有封號,改封雲南為王。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因太子朱標早逝,就由太孫朱允炆繼了位。公元1399年,也就是惠帝建元元年,惠帝朱允炆召見各地藩王,朱楩自然在其中。朱楩生性多疑,擔心朱允炆召見為名,謀害為實,於是抗旨而歸。朱允炆大為惱火,一道聖旨下到雲南,令其舉家遷往福建漳州,並脫去其身上蟒袍,使其一夜間“廢為庶人”,到明成祖朱棣即位才被重新封為岷藩王,並於永樂二十一年,也就是1423年10月,改封至武岡州,第二年就在州城建了王府。歲月更替,江山易改。朱楩及其後代,在武岡一住就住了14代,直至明朝覆亡,一共有272年。——以後,朱氏家族四散逃離,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長沙的棠坡,據傳,共和國前總理朱鎔基就是岷藩王的後裔。——岷藩在武岡的悠長的歲月裡,岷王朱楩以萬戶侯王邸規格建造了王府,他的子孫們又多次建藩府,築王城。公元1550年(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岷康王又築小王城,給武岡留下諸多具有王家氣象的建築物,也留下無數令人感慨耐人尋味的故事。

王城公園·步行街

如果說,城牆象徵戰爭,那麼公園就象徵和平了。

王城公園和步行街相連,位於武岡古城的原小王城舊址。因歷史的變遷,小王城已不復存在。2004年2月,武岡通過招商引資在舊址上改建了王城公園、步行街。其中王城公園佔地2.1萬平方米,修復了古城牆,恢復了古樓閣亭臺,立了石刻,種植了大量花草樹木,建了大面積的綠地和遊憩設施。和宣風樓、王城廣場、文廟大成殿等景點融合在一起,是遊客休閒遊覽的好去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