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呼吸疾病,补足慢阻肺防治缺憾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作为中国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以下简称慢阻肺)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三大致死病症。据最新的中国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慢阻肺的患病率为10%,即全国约有1亿慢阻肺患者。我国慢阻肺病情严峻,最近北京中日医院院长、著名呼吸科专家王辰院士指出:呼吸病是我国慢病防治中的短板,特别是慢阻肺这块,必须补足!

关注呼吸疾病,补足慢阻肺防治缺憾

1、慢阻肺病死率及疾病负担排名前列

  慢阻肺的发病率在各个国家都是较高的,我国由于吸烟人口众多、空气污染问题严重、以感冒、慢支为代表的呼吸道感染长期反复,以及长期吸烟带来的危害,使得慢阻肺防治形势尤为严峻。慢阻肺的单病种的致死率和疾病负担在中国排在第三位,世界上排在第五位。这是现在疾病防治中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2、对慢阻肺的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对发病率和致死率排在前十几位的疾病都很重视,唯独对慢阻肺从宏观卫生政策到基本临床实践都缺乏认识。近些年呼吸病上报的发病人数反而在下降,对此最可怕的事情是,“不是患病的人少,而是这个病由于不被认识,都没能及时得到诊断,而延误病情,这才是更可怕的。”

有专家课题组曾潍坊做过一个调查,社区医生对糖尿病和高血压能够准确回答和规范诊断的达60%,而慢阻肺不到10%,在农村对慢阻肺的疾病诊治方法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慢阻肺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在国内基层几乎没有概念。”

3、卫生政策不足

  从卫生政策上说,我国还有很多可强化之处。比如国内的基本用药比起世界卫生组织,参照非洲标准制定的基药标准还少了一些长效吸入的激素类药物,而这正是治疗慢阻肺和哮喘的最基本药物。另外社区建立的健康档案中呼吸病问诊方面的项目都是空缺的,这样使慢阻肺防治进一步处于略势。慢阻肺还未被北京市纳入慢病社区管理范围内,还没有列入13项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项目; 医保政策开药尚没有把慢阻肺例入慢性病;③ 缺乏基层版的慢阻肺规范化诊治指南及明确的双向转诊指征;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关注呼吸疾病,补足慢阻肺防治缺憾

当前如何补救慢阻肺防治缺憾?

1、像防治高血压和糖尿病那样防治慢阻肺

像防治高血压和糖尿病那样力度去防治慢阻肺,首先从矫正疾病称呼做起。 “现在很多呼吸科大夫经常把慢阻肺口语化为COPD,不规范,大家为什么不把糖尿病口语化为DM? 我们下社区去防治DM去,你得了二型DM了,这样病人能记住和理解吗?因此一定要叫中文名字“慢阻肺”,让病人记得住、听得懂,并且要积极注意普及慢阻肺的防病知识,这样让大家了解慢阻肺、认识慢阻肺,防治从我做起。

2、探索建立医联体内的慢性呼吸病防治的分级诊疗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辰院士建议建立医联体内的慢性呼吸病防治的分级诊疗模式,从管理流程、技术标准、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等不同维度,探索建立医联体内慢性呼吸疾病防治的有效模式。并希望能和基层医生联起手共同推进慢阻肺的防治工作,把呼吸疾病也纳入到慢病管理当中。与心血管病、糖尿病相比,呼吸疾病的慢病管理做得还远远不够,但只要坚持做下去,通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就一定能改变目前慢阻肺的防治状况。”

3、慢阻肺管理问题,希望能从卫生政策上解决

解决慢阻肺管理、诊治中还存在突出的问题,建立基层防治管理网络;逐步将慢阻肺纳入慢病社区管理范围内,目前13项基本公共卫生也没有慢阻肺健康管理项目;医保政策慢阻肺患者开药,应纳入慢病,可开一个月药量;这样有利于患者的长期治疗。建立基层慢阻肺规范化诊治指南及明确的双向转诊规定和流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著名呼吸病专家何明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慢阻肺发病率很高,而当前防病措施,缺憾较大,中医防治肺系疾病历史悠久,尤其对于慢阻肺防治有良好的疗效,应该发挥中医的防治优势,逐步建立中医基层防治网络。以提高我国慢阻肺防治效果。

中医内经早就指出《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

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所以对疾病的早期病的防治是很重要的,尤其当务之急是对慢阻肺这个发病率、致残率很高,而不又不被人们人们重视的疾病,积极强化他的防治措施,是当务之急,否则发展下去,人类健康和寿命将会大打折扣。所以呼吁医务界,有关防治机构及国家相关卫生相关政策应该对慢阻肺的防治予与重视和政策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