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说」“南开校长论文造假”这只学术瓜该怎么吃?

「牛角说」“南开校长论文造假”这只学术瓜该怎么吃?

近日,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指有 18 篇论文涉嫌造假,论文实验图片也存在 PS 痕迹,一时引发热议。11 月 18 日,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工作人员回应此事时称,已经了解到网络上有关曹雪涛院士的投诉,并会针对网络反映曹雪涛院士的有关问题展开调查。18 日凌晨,曹雪涛在同行评议网站" pubpeer "发文,回应了爆料者 Elisabeth Bik 对他部分论文的质询,表示正在仔细检查手稿、原始数据和实验室记录,并补充说,"我仍然对这些论文中得出的科学结论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复性,充满信心。"

对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来说,这种学术瓜是最不好啃的,因为吃这种瓜有门槛。尤其像我这种文科生,新闻里说什么我都搞不懂,就知道两件事,第一,曹校长多篇论文被质疑造假,第二,曹校长当年还写过研究气功的论文。而这时候呢,我们就容易陷入一个思维误区,宁可信其有。但是好在,有明白人替我们解答,我明白了,再跟大家叨咕叨咕。

曝出这件事的,是一个叫伊丽莎白的美国国学者,这位学者是个学术打假专业户,所以我们不妨把她看做是英国方舟子。伊丽莎白质疑有中国学术权威论文涉嫌造假,但没有指名道姓。而把曹校长名字点出来的,正是方舟子。而方舟子在学术打假领域,一贯是有信誉的,这就把曹校长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牛角说」“南开校长论文造假”这只学术瓜该怎么吃?

网友质疑的焦点呢,主要集中在 3 各方面,第一个质疑,是否确实存在学术论文造假?第二个质疑,这些造假的论文曹校长本人是否参与了?第三个质疑,曹校长本人的学术能力到底行不行?

关于这 3 个问题,一位叫"毕导"的网友给出了很详细的回答,我替大家把结论提炼出来。先来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曹校长本人的学术能力行不行?这问题其实不用质疑,在目前的学术圈,不太可能有一个南郭先生能够混成南开大学校长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两个位置都很烫,没那个屁股你坐不下去。所以曹校长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大牛。

再来回答论文造假问题,这些论文确实存在造假问题,主要集中在了 PS 图片和数据的复制粘贴上。换句话说,没有足够的实验数据,就把已有的数据复制粘贴一遍,这当然是造假。即使曹校长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只是强调,数据造假并不影响结论的有效性、牢靠性和可重复性。

那么这些造假跟曹校长本人有关吗?当然有关。这些论文不是曹校长写的,而是他的徒子徒孙写的。如果把曹校长比作是一个门派的掌门人,如果徒子徒孙打着他的旗号到外面弄虚作假,你说这掌门人会没有责任吗?而且曹校长也从那些论文中受益了。一方面,那些论文都署了他的名字,而另一方面,这些涉嫌造假的论文里,有 7 篇是在曹校长评上院士之前发表的,这就意味着这些论文为他的学术地位添砖加瓦了。

看这些涉嫌造假的论文,时间跨度很大,这就意味着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已经变成一种学术风气了。对于这种风气,曹校长不可能不知情,所以我们只能认为他纵容了这种风气,而且还从中受益。曹校长固然是学术权威,但是在学术道德上,肯定是有亏的。除了个人选择之外,这背后还有一种力量驱使着很多学者急功近利,那就是把论文发表和职称评定,和项目审批直接挂钩。换句话说,你的收入和职称,都和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有关。

2010 年,《南方周末》有一篇报道"教授的围城",详细地描述了教师职称评定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被套牢的是学校,"学校就是要项目数。这是教育部排名的硬件。"有的学校还设立"学术驻京办"。接下来,学校的压力就转嫁到了教师身上,尤其是青年教师,文章称:"潜规则是,有行政资源的校长和院领导,主持一些重大项目时,号称"举全院之力",其实只是挂名,实际操作的是青年老师和学生。"

这篇报道,似乎正好印证了曹校长和他手下徒子徒孙的共生关系,这关系倒像是李白的那句诗:君是女萝草,妾做菟丝花,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而让人担忧的是,靠着这种学术生涯成长起来的教师,将会成为新一代的既得利益者,然后继续固化这套潜规则。

新文化报评论员 牛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