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引导孩子却经常失败?错误使用“暗示效应”,只会适得其反

想要引导孩子却经常失败?错误使用“暗示效应”,只会适得其反

家长可以回忆一下是否发生过这样的对话:

孩子放学后在小区公园玩到傍晚,妈妈想要劝孩子回家吃饭,很多时候却不是直接说:“宝宝,现在很晚了,我们回家吃饭吧?”而是会用“宝宝,等会爸爸就要回来了,宝宝想不想见到爸爸啊?”

又或者另一个场景:

孩子考试没考好,分数有点低,有些家长虽然不会明着说孩子笨,没出息这种话,但是也会用其他话来代替,比如:“啊,我听说隔壁家的小明这次又是全年第一,也不知道他们家是怎么养孩子的,怎么能生出这么聪明的孩子?”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是不是家长自己经常和孩子发生类似的对话,而且是不是即使家长自己还没有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孩子就已经猜到并且表示不满?

生活中,家长经常说:“你是我生的,我还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吗?”同样很多事情家长刚刚开了个头,甚至只是给了个眼神,孩子就意识到我们想做什么,从而直接对期望内容作出了他们的反应,这就是心理学上的

“暗示效应”

不需要说出口,因为孩子已经接到家长的“暗示”了。

想要引导孩子却经常失败?错误使用“暗示效应”,只会适得其反

一、 什么是“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简单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暗示效应,就是家长把对孩子的要求或者意见藏起来,不直接说明,而是通过旁敲侧击,诱导孩子自己去完成家长的要求,或者接受家长的意见。

其实,亲子沟通中,家长使用“暗示效应”的行为,随处可见,家长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做过哪些暗示行为。

二、在亲子沟通中,家长使用“暗示效应”的表现

1、比较

最典型、最简单的“暗示”,就是家长对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之间的比较了。比如刚刚举得第二个例子,家长在孩子面前把别人家第一的孩子与自家孩子比较,就给了孩子“你没有别人家孩子优秀”的暗示。

2、旁敲侧击

家长与孩子沟通,旁敲侧击少不了。有些话,家长说出口担心伤害孩子自尊心,担心孩子的逆反心理,又担心自己想太多,于是就有了旁敲侧击这一方法。

比如孩子早恋,到底是不是真的?该怎么问?万一是误会怎么办?很多家长有这些担心。

其实也不是说,“暗示效应”就不能运用在孩子的交流中,但是很多情况是家长滥用“暗示效应”,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想要引导孩子却经常失败?错误使用“暗示效应”,只会适得其反

二、 滥用“暗示效应”,容易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

1、自我意识过强

在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 Edward L. )和瑞安(Ryan Richard M.)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DT)中指出:自主需要是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之一。当人们越觉得一件事是他自主想去完成的,他的完成意愿越强;反之,当他认为是被要求去完成的,他的完成意愿就会降低。

在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就想要自己做主,于是不想接受家长的引导和暗示。当孩子自我意识强烈到区分家长的暗示,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暗示目标不符合孩子自身期望

很多时候孩子和家长的意见相悖,家长希望通过“暗示效应”改变孩子的想法。

比如,如果孩子想学画画,家长觉得画画没有钢琴优雅。于是为了改变孩子的想法,家长可能会列举画画的各项缺点和学成钢琴的种种好处,以暗示孩子放弃想法。

但如果双方都没有改变原有看法,那这种简单粗暴的暗示效应就都不会出好的成果。

3、孩子潜意识自我回避

家长的有些暗示其实有可能会与孩子不愉快的记忆重合,导致孩子潜意识回避。

也许是父母的责骂,也许是父母的失约,也许是父母的冷漠,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回避家长的暗示,回避令孩子不愉快的建议。

所以为了给孩子积极引导,家长要注意利用“暗示效应”的方法,否则就是适得其反。

想要引导孩子却经常失败?错误使用“暗示效应”,只会适得其反

四、家长如何利用“暗示效应”,给予孩子积极引导?

1、给予孩子的暗示要循序渐进,也不可过度暗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越大。

登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利用登门槛效应,家长可以先将暗示效应的期望目标分解为几个阶段目标,在达到一个阶段目标之后,再进行下一次的阶段目标暗示。

这样降低了每次的暗示强度,从而降低孩子可能出现的逆反心理。

2、学会“留白”,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正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家长可以在暗示的方法上,充分融入孩子的主动思考,这样孩子会更倾向于认为该暗示效应是出于自主意愿,也就更愿意积极推动暗示效应走向期望目标。

比如利用提问的方式以诱发孩子的思考,让孩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以自己的结论为出发点,孩子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想要引导孩子却经常失败?错误使用“暗示效应”,只会适得其反

3、利用赏识教育,给孩子达成暗示结果正面反馈

家长经常忘记的一点就是给予孩子正面反馈,当孩子往家长的暗示努力的时候,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无论家长对孩子的暗示内容是什么,家长都要对孩子的暗示成果给予肯定。只有

不断强化暗示效应和正面反馈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才能使孩子更乐于响应父母的暗示。

想要成功引导孩子,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家长给予孩子积极暗示的同时还要减少孩子的被控制感,循序渐进,给孩子留白,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对孩子的暗示结果进行肯定,这才是有用的“正面暗示”。

想要引导孩子却经常失败?错误使用“暗示效应”,只会适得其反

这里是朗朗育儿课堂,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