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的幾幅“趣作”

傳統中國畫的一個特點,即中國畫的文化性。南宋美術史家鄧椿有云:“畫者,文之極也。”中國畫講究歷史文化的積澱,既有與時俱進、筆墨當隨時代的一面,又有豐厚積累的一面。中國畫蘊含著獨特的藝術之美。

齊白石 1864—1957

工作中的齊白石

齊白石從來沒有入仕願望、懶於應酬、不管閒事、與世無爭、始終以一顆純真的心,沉浸在藝術的體驗之中,沉浸藝術故鄉里。齊白石的鄉心、童心和農人之心的流露和藝術中的鄉土氣息,根源於齊白石的勞動生活。

實踐中解讀古代典故

齊白石曾在他87歲的時候畫過一幅畫,是給三兒齊良琨妻子王紫佩畫的,題跋為“雞不僅能鳴”。漢代《韓詩外傳》中記載,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齊白石畫裡有來自民間的生動活潑的氣息,他畫公雞,將其作為“德禽”來歌頌。

齊白石的幾幅“趣作”

他日相呼

圖片選自於中學教科書

▎而在另一幅作品中,齊白石畫小雞奪蚯蚓,落款寫著“他日相呼”,明明是兩隻小雞在搶蚯蚓,為什麼是“他日相呼”呢?原來如上所述雞有五德,其中一德——仁德,就是見食相呼,意思是雞有團隊精神,看到好吃的,把同伴招呼過來,大家一塊兒吃。然而,齊白石看到的小雞,不具備這種美德,它們在搶蚯蚓,比較自私。齊白石在生活中看到的小雞是這樣,書上寫的雞是有美德的,那麼美德是怎麼得來的呢?是教育的結果,是歷練的結果,將來長大了,受過教育,就懂得有團隊精神了。

齊白石的幾幅“趣作”

盤蜂圖

圖片選自於中學教科書

▎《盤蜂》是一幅很有意思的作品。齊白石在題畫中說:“能喜此幀者,他日不能無名。”意思是不管你現在如何,只要你能懂得這張畫,將來就一定能成為一個名人。畫中的蜜蜂正在盤中爬,顯然盤裡放過東西,也許留有花香,也許有水果的果汁,引人無限遐想。就像錢鍾書說的,要利用通感,通過視覺形象,表現聲音、表現嗅味。

▎齊白石繼承了中國畫最優秀的傳統,又用農民的思想感情畫生活裡面的感受、畫時代的精神、畫人與自然的和諧。做到“意在象外”,不是畫你看到的,而是畫你沒有看到的,讓你去想象,這就需要人們細心地去欣賞中國畫裡的無窮韻味了。

▌ 老舍與齊白石

齊白石的幾幅“趣作”

齊白石與老舍夫婦

蘇曼殊詩意圖

▎老舍既是一位大作家、大文人,又是一位大學者,在文學界,他最懂畫”。老舍愛畫,愛藏畫,也結交不少畫家朋友,他與齊白石可謂知音。

▎老舍選四句蘇曼殊禪師的詩句,“手摘紅櫻拜美人”、“紅蓮禮白蓮”、“芭焦葉卷抱秋花”、“幾株寒梅映雪紅”,交給齊白石,請他按詩意作畫,形同考試。

齊白石的幾幅“趣作”

蘇曼殊詩意圖

中國現代文學館藏

▎齊白石拿到詩句一看,噢,春夏秋冬嘛,好辦,一氣呵成,畫了四幅立軸,以四季花卉為主題,表現四季的風情,緊扣原詩意境,都以構思獨特而著稱,和老人平日的花卉構圖迥然不同,證明是按“詩”索驥,張張都是原創,是想象力特別活躍的產物,而且是大手筆。 還愉快地寫上“老舍命予依句作畫”或“應友人老舍命”的字樣。老舍請裝裱師傅精心裱飾,趕在春節之前掛在西牆。前來拜年的友人被這一牆新畫震驚,連呼:“好畫!”拍手叫絕。這次成功,把齊白石和老舍的興致都鼓動起來。

▎蛙聲十里出山泉

悽迷燈火更宜秋

▎有了上次嘗試,老舍先生決定給齊老人出“難題”了,他刻意找來四句很有意境的詩句,再讓齊老人依詩作畫。這四句並非出於一位詩人的手,而是屬於四位詩人,從內容上看彼此也沒有什麼聯繫,其中有查初白的“蛙聲十里出山泉”,有趙秋谷的“悽迷燈火更宜秋”。

齊白石的幾幅“趣作”


蛙聲十里出山泉

中國現代文學館藏

齊白石的幾幅“趣作”



局部

▎在一張很長的紙上,齊白石用焦墨畫了兩壁山澗,中間是湍湍急流,遠方用石青點了幾個山頭,水中畫了六個順水而下的蝌蚪。青蛙在山的那頭,蛙聲順著山澗飄出了十里。《蛙聲十里出山泉》後來印成了郵票,名揚海內外。

齊白石的幾幅“趣作”

悽迷燈火更宜秋

中國現代文學館藏

齊白石的幾幅“趣作”



局部

▎“悽迷燈火更宜秋”,裡邊有無形的聲音,有動詞,有距離,有時間,有地理環境,還有特定的情調,難度極大。

畫的左上角兩筆直線畫了窗的一角,裡面有一盞小油燈,火苗是紅的,被吹得稍歪,由窗外飄來一桔黃色楓葉,慢慢地落到燈火的上方,窗下一片空白,構畫之絕令人傾倒。

▎齊白石與老舍用詩和畫傳遞著一種人間的思緒,有愛,有義,有情;也把兩位藝術老人的友情故事永久留在了人間。

▎2013年5月3日老舍先生子女將齊白石《蛙聲十里出山泉》、《悽迷燈火更宜秋》、《命題蘇曼殊詩意四圖》等8件珍品,以及傅抱石《桐蔭圖》等3幅國畫,還有黃賓虹、林風眠的國畫,以及老舍、胡絜青生前書法、國畫等捐獻給中國現代文學館。

齊白石畫畫的高明之處,不僅在於簡練的筆墨和生動的形象,最重要的是,他有深刻的思想,有來自生活的哲理性思考。他對那些古代的典故作了全新的解釋,是來自實踐的解讀構畫之絕,令人傾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