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笠屐圖|一蓑煙雨任平生,在坎坷崎嶇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釋懷

傳統繪畫題材漫談系列之五十二

一肚子不合時宜的蘇東坡是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仕途高開低走幾乎萬劫不復,但總是坦然面對這其中的進退榮辱,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儋州是他人生的最後一途,在這個當時的蠻荒之地,蘇東坡不改其安天樂命的本色,寫下了諸多名篇佳作,同時也留下了不少傳說佳話。

在這些文人墨客的酒後飯餘的談資中,東坡笠屐是一個化平淡為傳奇的帶有魏晉風流底色的故事。據說蘇東坡在儋州期間,一次去拜訪當地名士黎子云而不遇,歸途中不巧天氣突變風雨大作,於是只好向農家借來箬笠和木屐,估計因不習慣而走起路來搖搖擺擺很搞笑的樣子吧,婦人和孩童看到東坡這個樣子都忍俊不禁發笑,就連鄉野之狗也跟著叫了起來,而東坡不以為然一幅瀟灑自若的樣子。蘇東坡這個軼事在宋人筆跡中多有記載,比如南宋時期周紫芝、費袞、張端義等都曾經記下這則大同小異的故事。費袞在他所著的《梁溪漫志》中對此事這樣記載道:

東坡到儋耳,一日過黎子云,遇雨,乃從農家借蒻笠戴之著屐而歸。婦人少兒相隨爭笑,邑犬群吠。竹坡周少隱有詩云:“持節休誇海上蘇,前身便是牧羊奴。應嫌朱紱當年夢,故作黃冠一笑娛。遺蹟與公歸物外,清風為我襲庭隅。憑誰喚起王摩詰,畫作東坡戴笠圖。”今時亦有畫此者,然多俗筆也。

東坡笠屐圖|一蓑煙雨任平生,在坎坷崎嶇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釋懷

蘇東坡作為不世出的名滿天下的一代才子,他的這一舉動如今看上去不過是尋常之舉,但在那個講究社會等級尊卑的時代,此舉也算是一場不拘一格的名士風流。而由此敷演而成的東坡笠屐圖很快便在宋代文人圈中風靡開來,以至於這樣的構圖模式成為了蘇東坡的標準像。這一題材的畫作開創者為誰至今難以定論,一說為海南瓊州人,另一說為當時的大畫家李公麟,不過這些其實無關宏旨。最重要的是這樣的一個題材一經出現,就以其詼諧中帶有一種放逸曠達的精神而備受文人墨客們喜愛,成為文人畫中一個妙趣橫生而又寓意深刻的主題,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這一畫作林林總總,其構圖基本上呈現出相似的元素組成,幾乎沒有背景是其中一個最突出的特點,直接將蘇東坡的動作和神態直接描繪於筆端,這種刪繁就簡水落石出的構圖模式更突出了蘇東坡超然氣質,對主題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相比之下,一些這一主題的畫作添加了背景以及童子等角色人物,看上去給人的感覺很顯然就落了下乘,在主題表達的深度上更趨於流俗,略顯畫蛇添足之憾。

東坡笠屐圖|一蓑煙雨任平生,在坎坷崎嶇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釋懷

東坡笠屐圖|一蓑煙雨任平生,在坎坷崎嶇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釋懷

清 汪浦 《東坡笠屐圖》

據畫史上不完全記載,宋元時期的李公麟、趙孟堅、趙孟頫、錢選以及明清時期的唐寅、仇英、尤求、錢穀、曾鯨、餘集等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畫家對這一主題樂此不疲的描摹,越發使這一題材在歷史的煙雲變幻中呈現出溫潤的包漿,閃現出濃濃的人文主義情懷,將蘇東坡這樣一個傳統文化史上的巨人身上的文人風骨和名士風采表達的淋漓盡致,成為人物畫中一個最具標誌性意義的題材。畫家

通過對蘇東坡這一詼諧舉動的描繪並以此來觀照自身的現實境遇和理想境界,從而使這一現實主義題材具有某種理想主義的光芒,凸顯出對傳統文化下文人士大夫人生價值的一種寫照,賦予了這一題材獨特的審美趣味和價值維度,兼具儒家和釋家的雙重意味,在看似絕境的落魄人生際遇中不改那種追求自我本色的本真風範。

在這些東坡笠屐圖中,蘇東坡的形象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姿態,各得其所,各有其妙。

東坡笠屐圖|一蓑煙雨任平生,在坎坷崎嶇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釋懷

北宋 李公麟(款) 《東坡笠屐圖》

一種構圖模式中,以妙趣橫生的詼諧意味為主。這類作品之中,蘇東坡的形象更具寫實性和世俗化的特點,畫中蘇東坡頭戴箬笠、腳穿木屐,雙手提著身上穿著的長袍,俯身趕路的樣子使人看上去略顯心酸,這樣寫實性的畫面更突出了蘇東坡在被貶儋州的那種窘迫的人生際遇。比如據傳北宋李公麟款的《東坡笠屐圖》中,蘇東坡就是以這樣的神態佔據著畫面的中心,略顯狼狽的樣子中根本看不出一絲自怨自艾的情緒,從容的神態描繪中將蘇東坡那種身處逆境而不改其樂觀本色的人生態度很好地表達出來。這類構圖模式的作品如明代唐寅、朱之蕃、曾鯨以及清代餘集、楊浚等人的作品均是如此。比如明代著名的人物肖像畫派波臣派的開創者曾鯨的《蘇文忠公笠屐圖》這幅作品,採用典型的波臣派風格而繪就,以陰暗對比的手法將蘇東坡面部表情刻畫細緻入微並極具層次感,而在衣飾的刻劃上採用行雲流水的線條將整個人物卓然不群的氣質很好地詮釋出來。這幅畫作上畫龍點睛的題詩更是昇華了這一題材的主旨:

得嗔如屋謗如山,且看蠻煙瘴雨間。

白月遭蟆蝕不盡,清光依舊滿人寰。

東坡笠屐圖|一蓑煙雨任平生,在坎坷崎嶇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釋懷

明 曾鯨 《蘇文忠公笠屐圖》

東坡笠屐圖|一蓑煙雨任平生,在坎坷崎嶇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釋懷

明 唐寅 《東坡笠屐圖》

東坡笠屐圖|一蓑煙雨任平生,在坎坷崎嶇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釋懷

明 錢穀 《東坡笠屐圖》

東坡笠屐圖|一蓑煙雨任平生,在坎坷崎嶇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釋懷

明 朱之蕃 《東坡笠屐圖》

東坡笠屐圖|一蓑煙雨任平生,在坎坷崎嶇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釋懷

清 餘集 《蘇文忠公笠屐圖》

東坡笠屐圖|一蓑煙雨任平生,在坎坷崎嶇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釋懷

清 楊浚 《坡公笠屐圖》

東坡笠屐圖|一蓑煙雨任平生,在坎坷崎嶇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釋懷

清 小荷女史 《東坡笠屐圖》

此外,還有另一種構圖以突出蘇東坡不凡的氣質為主,從而在人物動作神情的刻畫上更注重情感的抒發,對這一主題更多的賦予了畫家個人的情感思想,一定程度上在畫面表達中更具有一種超越性的情感訴求,甚至與這一題材的本意呈現出不同的意味。

比如揚州八怪之一李鱓的《東坡笠屐圖》中蘇東坡不再是那樣的俯身姿態,而是採用仰首挺胸的構圖模式,這種表達手法很顯然與當時東坡笠屐的場景呈現出不小的差異,而李鱓的這幅作品的上的題詞更是別有一番意味:“青州益都馮相國家藏屐笠圖,……呼屐為吉,呼笠為利,對此便徵吉利圖觀可也。”由此可見這幅作品的主旨已經完全跑調,徹底俯就民間的吉祥文化而將此改弦易轍為一幅吉利圖,這反映出當時的民間的一種心態,算是幽了東坡先生一默。而採用這種現象與構圖模式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張大千的兩幅《東坡笠屐圖》,一幅白描而成,一幅淡墨設色而就,構圖幾無二致,從筆墨技巧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張大千對敦煌壁畫借鑑,畫中蘇東坡一手持杖,整個人物呈現出“何妨吟嘯且徐行”的超然姿態,其中在設色之作中張大千題詞道:“借來雨具作春遊,惹得妻兒笑不休。自是平生無長物,略同坡老在儋州。雨中借具出遊,戲拈此詩,已而作坡仙笠屐圖,遂書其上爰”。從這樣的題詞中可以看出,張大千的這一主題的描繪更多的是對自身情感的一種抒發,借這一題材來拓展自身的形象,並以此來表達對自己人生的一種感想。

東坡笠屐圖|一蓑煙雨任平生,在坎坷崎嶇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釋懷

清 李鱓 《東坡笠屐圖》

東坡笠屐圖|一蓑煙雨任平生,在坎坷崎嶇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釋懷

張大千 《東坡笠屐圖》

東坡笠屐圖|一蓑煙雨任平生,在坎坷崎嶇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釋懷

張大千 《東坡笠屐圖》

蘇東坡起起伏伏的一生,就像他自謂的那樣: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而在這樣一路走低的仕途跌宕之中,他始終秉持著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哲學,以“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然心態和“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然心境,簡單快樂至上,幽默曠達為本,而東坡笠屐圖就是這種精髓的一個生動寫照,在坎坷崎嶇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釋懷,理直氣壯一如既往地把自己凌亂不堪的生活過成讓人豔羨的“詩與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