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社會契約論》和人頭滾滾的法國大革命

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的發生,使歐洲開始走出中世紀,但促使歐洲真正走向新生的依然是革命。

荷蘭革命是英國革命的預演,英國革命又是法國革命的預演。

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源自荷蘭,至法國大革命達到頂峰。其中,法國大革命影響力最大,併為歐洲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

1、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礎

所謂啟蒙,就是使人慢慢覺醒,並脫離自己所加給自己的不成熟狀態。啟蒙運動的源頭與科學革命的一樣,也是英國培根的經驗主義和法國笛卡爾的理想主義,之後在18世紀的法國達到了頂峰。

革命之路——《社會契約論》和人頭滾滾的法國大革命

盧梭

啟蒙運動是歐洲繼文藝復興之後又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時期,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是啟蒙運動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如果說文藝復興剝離了人與神,那麼啟蒙運動便是啟迪矇昧、宣揚新的政治思想體系,為革命提供思想基礎。

2、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其實是一個偶然

比較法國大革命與清末的辛亥革命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們都不是精心策劃。

18世紀的法國,在七年戰爭(1756-1763年)中敗於英國。之後為了報復英國,法國又參與了美國的獨立戰爭(1775-1783年),與美國聯手擊敗了英國。沒有法國的參戰美國很難獨立,但助美國獨立卻使法國財政壓力巨大,同時債臺高築,從美國的角度來看,法王路易十六真的是一個國際主義者,幫了美國苦了自己。

法國大革命前夕的1788年,法國大旱,接著冰雹,最後是冬天的嚴寒,這種反常的天氣使農業幾乎顆粒無收,饑荒蔓延至整個法國,許多人被凍死、餓死。

如果按照我國傳統的說法,那便是法國波旁王朝氣數已盡。

為了挽救王朝的行將滅亡的命運,路易十六開始改良,但為時已晚。公元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佔了象徵王權專制的巴士底獄,這一天後來成為法國的國慶日。

革命之路——《社會契約論》和人頭滾滾的法國大革命

攻佔巴士底獄

但攻佔巴士底獄並沒有哪個黨派領導,基本上屬於自發的暴動,參與的人中工人和農民都有。巴士底獄被攻佔後,整個巴黎,然後全國都開始暴動。

與之相比,清朝末年,清政府也是在改良的,並排除了五大臣留洋,並開始預備立憲,但同樣為時已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這次起義同樣與各黨派無關,之後革命迅速傳遍全國。

兩者是不是很相似?

但革命,從來就不是請客吃飯,接下來的法國大革命便是人頭滾滾。

3、法國大革命的歷程

當下屬向路易十六彙報巴黎發生的暴動時,路易十六吃驚的問道:“怎麼,這不是造反嗎?”

“不,陛下,這是一場革命。”

公元1792年,路易十六被抓。次年,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被押上了斷頭臺。從此,君權神授不復存在。

革命之路——《社會契約論》和人頭滾滾的法國大革命

革命派中基本上可以分為三派:

其一,山嶽派,也就是左派、激進派,激進的山嶽派,就是“雅各賓派”;

其二,吉倫特派,也就是右派、保守派,多是文人和藝術家;

其三,平原派,也就是中立派。

要說派系鬥爭,法國可是老祖宗。革命的勝利,使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的鬥爭迅速白熱化。

吉倫特派首先執政,不久雅各賓派便推翻了吉倫特派的統治。雅各賓派上臺後的留給世人最深的印象便是專政,便是人頭滾滾。雅各賓派的領袖是羅伯斯庇爾,他將自己的敵人不加區別一律送上斷頭臺,巴黎砍頭的協和廣場每天血流成河。

革命之路——《社會契約論》和人頭滾滾的法國大革命

雅各賓派平定了國內的叛亂,擊敗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後,內部又開始分化和鬥爭,同樣分為三派:左派的埃貝爾、右派的丹東、中間派的羅伯斯比爾。

其中,埃貝爾最為激進,丹東則主張寬容,要“愛惜人類的鮮血”,最終羅伯斯庇爾將兩派全部送上了斷頭臺。

羅伯斯庇爾終於成了孤家寡人,也將所有人推向了對立面。1794年,羅伯斯庇爾又被國民大會安全委員會送上了斷頭臺。

革命之路——《社會契約論》和人頭滾滾的法國大革命

1795年,法國成立了一個督政府,第一督政是拿破崙。再然後拿破崙成為終身督政,至1804年,拿破崙稱帝,同時對外開戰,拿破崙時代開始。

是不是有袁世凱的影子?

4、與法國大革命有關的三本書

  •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革命之路——《社會契約論》和人頭滾滾的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最有影響力的人物無疑是羅伯斯比爾,而對其影響最大的一本書便是啟蒙運動中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羅伯斯比爾正是濫用了盧梭的觀點,造成了後來人頭滾滾的“白色恐怖”。

盧梭的一個重要觀點是按照“普遍的意志”辦事,而羅伯斯比爾則自封人民的捍衛者、保衛者,所以他就是人民的代表,他的意志便是普遍的意志。

  • 埃德蒙·伯克《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歐洲各國都非常恐慌,因為各國都是君主政權,法國一革命一定會波及影響各國的政治體制。英國雖然是虛君,但畢竟也是有王室的。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的埃德蒙·伯克寫了一本書《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該書認為法國完全是一場暴民革命,這種暴動摧毀王室、反對宗教信仰,這是不能容忍的,是對自由的侵犯。

埃德蒙·伯克還認為人類是需要分等級、分秩序的,人類不能沒有國王,他認為法國革命會顛覆英國的傳統。

伯克的觀點反映了當時歐洲的主流,這也是後來歐洲各國不斷組成“反法同盟”的原因所在。

  • 托馬斯·潘恩《論人權》

潘恩的《論人權》觀點則與伯克完全不同,雖然他也是英國人。潘恩支持法國革命,同時也支持美國的革命,他反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他的這本書為什麼叫《論人權》呢?因為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發表了著名的《人和公民權利的宣言》,即《人權宣言》:人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

潘恩的觀點,則反映了歐洲的發展方向。


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這是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的名言,正是有了《社會契約論》才有了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並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又摧毀了神聖羅馬帝國,封建王權從此不復存在。而拿破崙頒佈的《民法典》(即《拿破崙法典》),和《人權宣言》一起被稱為新時代的出生證書,為歐洲其它國家的革命和政權形式提供了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