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文化的守護者!他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拉板胡40年

2013年,導演吳天明的優秀文藝片《百鳥朝鳳》在大銀幕上和觀眾見面,電影弘揚了老一代民間嗩吶藝人

焦三爺為了信念,堅守真摯的父子情,兄弟情以及師徒情的故事。

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位民間的秦腔藝人,他拉板胡四十年,是秦腔文化的守護者,千百年來一直默默保護和發展著喪葬禮儀文化,是生活中真正的“百鳥朝鳳”!

秦腔文化的守護者!他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拉板胡40年

爸爸媽媽的拉板胡唱戲照片

秦腔文化的守護者!他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拉板胡40年

爸爸媽媽的拉板胡唱戲照片

01,為二胡而生的少年

我的家鄉位於八百里秦川的陝西西安,滔滔的渭水貫穿其中,滋潤著兩岸膏腴的土地。

1954年,我的父親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爺爺曾經當過中學教書先生,也是算是書香門第。

常聽奶奶說,我爸爸他們弟兄五個都是在村子底下山溝裡的窯洞里長大的,那時候,村子裡還沒開始建設柴房,統一住的都是窯洞。

白天的時候,他們弟兄都可以在山底下玩玉米棒子和蘆葦杆子,從河灣上吸上一口水,碧綠色的蘆葦上盪漾著蜻蜓的舞姿,晚上的時候,就可以去捉螢火蟲做成小夜燈。

而父親就是在這樣一種“天人合一”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他酷愛音樂,小的時候家裡窮,他的音樂夢也只是“黃粱一夢”!

父親的心思並不在學習上,而是抽空就跑到玉米地裡,用枯萎的玉米杆做成他喜歡的“板胡二胡”,一遍又一遍的聽著兩個杆子發出來的聲響,那個年代,水草豐沛,板胡情長!

秦腔文化的守護者!他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拉板胡40年

以前的窯洞

02,板胡成就千里良緣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唱戲來我拉胡......”

說到我爸和我媽的相識相遇,還是通過板胡這個最好的“紅娘”來牽線搭橋的。

七八十年代,沒有網絡,大多數的婚配都是通過介紹人或者是紅娘認識的,而我爸爸和媽媽算是他們村子裡獨闢蹊徑的自由戀愛。

媽媽是學習秦腔的,爸爸是拉板胡的,所以,因為這個特殊的緣分,他們在藝術團相識。

爸爸這樣介紹自己“我叫楊亞光,亞洲的亞,光明的光!”

媽媽被爸爸的才華和憨厚所吸引,一見如故,兩個人暗生情愫。

秦腔文化的守護者!他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拉板胡40年

爸爸年輕時候的拉板胡照片(翻拍)

而我舅舅家裡在長安區,地域優越,家境殷實,外公外婆都是聞名鄉里的商品糧戶口,在市區做生意,威望極高,所以,外公外公壓根就不同意這一門親事。

媽媽離開了陝西去了新疆學唱戲,而爸爸雖然心裡失落,然而不得不重新拉起板胡留在陝西。

這個時候,信件是他們之間唯一的聯絡方式,他們在信件中琴瑟和鳴,聊聊劇團,說說家常。

最終,家庭也拗不過兩個孩子,他們兩人喜結良緣,爸爸拉板胡,媽媽唱戲,他們有固定的戲曲班子,從事著民間的喪喜活動,婚後的日子雖然艱難,但是也算是有滋有味。

秦腔文化的守護者!他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拉板胡40年

往來信件

秦腔文化的守護者!他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拉板胡40年

爸爸媽媽的結婚照,當時是黑白兩寸照片

03,三千年文化保護與傳承

其實,說到爸爸媽媽的工作,現在遠離大都市的年輕人可能沒有那麼深的感悟。

我爸媽屬於民間的藝人,當時,民間的所有喪喜活動,都要聘請樂人來助威,

而我爸媽所在的那個劇組就是撐起每一項喪喜活動的重要環節。

孔子曾經在《論語·學而》中說道,“慎終歸遠,民德歸厚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勸世人謹慎,隆重的對待自己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可以讓老百姓日趨忠厚。

秦腔文化的守護者!他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拉板胡40年

在我們陝西,秦腔承接的民間文化大多數都歸屬於喪葬文化,這樣的禮儀風俗,從先秦就開始有所記載,距離現在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可以說是中華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分量上來說,毫不亞於京劇,豫劇的非遺地位。

一向注重禮儀,提倡厚葬的孔子,曾經指出: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想要改變現實社會的風俗和麵貌,音樂是最能夠反映人們心中所想的一種方式,如果要管理老百姓,也沒有比音樂更為合適的了。

民間藝人將儀式用樂和非儀式用樂結合起來,承載其中,這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秦腔文化的守護者!他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拉板胡40年

爸爸的拉板胡照片

秦腔文化的守護者!他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拉板胡40年

爸媽的照片

04,“移風易俗”

隨著科技和時代的進步,為了響應國家“移風易俗”的政策,很多地區的喪葬儀式得到了簡化,喪葬藝人開始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傢伙事”,開始外出打工,另謀出路。

然而,作為傳承數千年的文化精髓,再加上國家近幾年來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重視,我爸媽並不為其他生意所動。

他們將唱戲拉板胡看作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即使沒有活動參加,他們也是照樣在家裡拉起板胡唱起秦腔。

“昨天的《洪湖赤衛隊》這塊有點問題,你和我再練一下!”

“今天又學習了一段新戲,需要再唱幾遍!”

他們在無數的摸索和訓練中讓自己的技術成為了業界中的佼佼者,在陝西秦腔大賽中多次拿獎奪魁。

秦腔文化的守護者!他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拉板胡40年

媽媽在劇團的決賽(照片翻拍)

05,經典的曲目,教會子女怎樣做人

民間的戲曲,沒有絕對固定的曲目,“五里不同鄉,十里不同俗”,在地域文化稍有差異的當下,他們也都是在互相探討中摸索學習,才能夠根據不同的場景來組織不停地安排曲目。

經典的戲曲,融合儒家傳統美德,歷經千年,流傳到今天,更是一首教育後代的絕唱。

歌頌孝道文化的《三孃教子》,歌頌烏鴉反哺的《朱春登哭墳》,歌頌鐵面無私清官包拯的《八件衣》,歌頌保家衛國英雄的《洪湖赤衛隊》,現在唱起來仍然朗朗入耳。

秦腔文化的守護者!他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拉板胡40年

爸媽的拉板胡唱戲照片

曾經,也有很多著名的劇院和藝術團開出高額的市場價邀請爸媽參與其中,然而他們並不為之所動,因為他們想盡自己的一份心將傳統的文明弘揚下去,讓國家的非物質遺產文化更加的光輝。

“一唱戲我就停不下來”,媽媽意味深長地說!

“我一生只有一個愛好,拉板胡,我拉了四十年,還會一直堅持下去!”嗜音樂如命的爸爸總是這麼說!

秦腔文化的守護者!他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拉板胡40年

爸媽的拉板胡唱戲照片

變革的世界,浮躁的社會,

一群人在沒落中的堅守,展現生命中的華光。

老一輩質樸而又純粹的價值觀,就這樣融入了秦腔這一民俗音樂之中,熠熠生輝,這些生活中的老照片,將是民間藝人們一生的守護......

餘音繞樑青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