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變化,源於自我的救贖,《竊聽風暴》完成“人格”昇華

文|中成哥說影視

給電影起名字是個技術活,名字起好了能吸引人,自然能提高它的曝光度,票房就會多一些。

反過來,有很多電影,本身很優秀,但是就是毀在了起名字上,導致觀眾看了名字就覺得沒多大興趣,最後使電影變得很小眾。比如常年居於各類排行榜第一位的經典偉大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當時上映時,並不是很出名。這個名字看起來就比較普通了,而臺灣地區的譯名更是毀電影,翻譯成了《刺激1995》,透著一股濃濃的三流博眼球爛片的感覺。

人性的變化,源於自我的救贖,《竊聽風暴》完成“人格”昇華

《竊聽風暴》

  • 同樣,還有一常經典的電影,也遭到了這樣的對待,電影還曾經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這部電影叫《竊聽風暴》。
  • 和經典犯罪驚悚片《竊聽風雲》名字很像,這部電影也有一些驚悚的元素,不過懸疑刻畫是其次的,最重要的還是對人性的挖掘。

    電影發生地是在柏林牆未拆除之前的東德,主角是一名秘密警察,他的任務就是竊聽機密,防止非法分子破壞,並且能據此得到提拔升遷。故事就在他的一次特殊的竊聽活動中展開。

    人性的變化,源於自我的救贖,《竊聽風暴》完成“人格”昇華

    《竊聽風暴》

    電影選取的這個時間很有意思,作為後人,我們都知道,一座柏林牆的建立,把同一個國家民族分成了兩半,並且營造了誠惶誠恐的氣氛,人為的造成了分裂。到了89年,人民群眾走上街頭,拆毀了這棟阻擋了20多年的牆。

    但是處於當時年代下的人們是不會知道未來歷史的發展的,就像電影中的主角一樣,他依然負著竊聽監視的職業,害怕牆對面的人搞破壞。這個是當時環境背景下,每一個普通工作著的人的正常心態。

    • 但是主角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的思想行為,最終沒有突破他人性的底線。
    人性的變化,源於自我的救贖,《竊聽風暴》完成“人格”昇華

    從電影前半段,我們可以看到,整部電影是壓抑的,不僅是色調暗沉,氣氛緊張,更重要的是,全國上下處於一種極度懷疑狀態中,監視竊聽無處不在。在這種環境下,一切自由,藝術都要被政治讓步。

    這樣的環境可能保證國家安全,但是同時也壓抑了社會的自由發展。所以,當主角接觸到他卻監聽的人物後,隨著瞭解的深入,他的思想慢慢發生了變化。

    從一開始機械的,完全冷酷的完成任務,到後來開始對對方的事情感興趣,慢慢地設身處地的想象對方的立場,通過監聽器感悟對方對於文學,藝術的追求,領悟對方的愛情。這個時候,主角就開始變了,他不再是一開始的麻木,機械,而是有了自己的意志,知道自己要保護捍衛的東西。這同時,也意味著危險,因為他背叛了自己的組織,但是他卻選擇了更偉大的東西。

    人性的變化,源於自我的救贖,《竊聽風暴》完成“人格”昇華

    這代表著,主角對於人性,自由的追求還未泯滅。這既是主角人性的體現,也反應了在那種壓抑環境下,他對於自由的追求。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除了主角,相信在其他方面,行業上,也有這樣做著“背叛”事件的人,他們有著對於自由的渴望,暗中保護著更偉大的東西。

    • 發生這樣的事,在於電影中故事發生的年代相對照,我們不難發現,柏林牆的倒塌是必然的事。

    電影要表達的內容,也就像《肖申克的救贖》中主角一樣,監獄困住了他的身體,但是對於自由,真相的渴望,從來不會困住他的心。

    人性的變化,源於自我的救贖,《竊聽風暴》完成“人格”昇華


    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他們的羽毛太鮮豔了。反過來,那些習慣了這種環境的人,他們一開始會討厭,抗議,但是時間長了就渾然不覺了,反而會愛上這種束縛,但是他們已經失去自由的機會了。


    電影中的男主,同以往電影中的主角不同,不是圍繞著他的經歷展開講故事的,甚至電影中,他就一直坐在監聽室裡,戴著耳機竊聽記錄,也沒有關於他的愛情,親情友情等的描寫,更多的篇章是關於被竊聽對象的生活。但是這一點也不妨礙對主角的塑造,刻畫。這是一種非典型的刻畫方式,但是無疑很成功。

    因為,電影中的主角其實像極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從網絡上“竊聽”著別人的生活,體驗別人生活的五彩繽紛,而自己其實就宅在一個舒適區,看起來麻木冷漠?

    人性的變化,源於自我的救贖,《竊聽風暴》完成“人格”昇華

    但是主角同我們是不同的,他最後擺脫了這種麻木無聊的狀態,而是不懼危險的去捍衛那些美好的東西,所以他的形象也高大了起來

    那麼我們呢?無比每天看別人,各種檸檬酸,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找出自己的不足,找準方向,去做出改變,向著目標堅定不移的前進呢?電影之外,需要我們思考的有很多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