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攻击性,人生会变得更轻松!

活出攻击性,人生会变得更轻松!

不管你承不承认,你一定在生活中遇到过一些“自找”的麻烦,而这些麻烦可能来自于你的“好心”,来自于你的“不落忍”,来自于你的“犹豫不决”,来自于你的“软弱”。

应该不难发现,有时候,你的友好和隐忍,换不来同等的善意,这个世界,多的是得寸进尺的人。

很多鸡汤文里提倡说,我们要对世界温柔以待,那么这个世界也会同样温柔的回应我们。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着更多的善意,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一直温柔,便会一直被欺负,反而,如果你看起来不好惹,似乎人生要顺畅的多,至少可以减少很多原本不会有的麻烦。

作家余华说,当我们凶狠的对待这个世界时,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所以,活出一定的“攻击性”,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例如“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在记者面前,女车主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好好跟他们讲道理,他们就流氓,我变成泼妇,事情就解决了。

这类事情并非个例,好好说话的人,往往会被认为“好说话”,也是最容易被敷衍的人。

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一句话:

我们总是习惯谈牺牲,习惯谈忍让,总是担心会伤害别人,也怕自己会受到伤害。但现实是,成年人之间谁也不容易摧毁谁。而当别人感知到你是一个不好惹的人时,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最后也容易收获好的关系。

整段话其实都是在提倡“攻击性”,这种“攻击性”更多的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而并非是主动对别人展现“攻击性”。

在心理学中,“攻击性”是个被极为重视的心理表现,心理学家贝勒解释说:一个人产生了负面情绪,如果不将其向外释放的话,这种负面能量就会转过来攻击自己。

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不敢释放攻击性的人,很容易患上严重的心理问题,攻击性适中的人,能够合理的保护自己,恰当的施展攻击性,身心舒畅而平和。

活出攻击性,人生会变得更轻松!

而没有“攻击性”是什么样的?

最为直观的应是不懂拒绝,似乎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人,但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不懂拒绝,会活的有多累。

事事顺利且罢了,这样的人容易成为“团宠”,也就是我所谓的“万能朋友”,但一旦有些事情不顺利,或者失败,就另说了。

同事J是个温柔细腻,热心肠的人,他每天都看似很忙碌,都是一副急匆匆的样子,恨不能把24小时揉碎了当48小时用。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懂拒绝,活得很累。

刚毕业那会,为了帮助在各大银行工作的同学拉业务量,他办理了7张信用卡,尽管他是个风险偏好低的人。

工作上,可以每天为同事倒5-6杯水,复印各种资料文件,顺便到楼下取快递,甚至对同事的一些工作也毫不犹豫的揽下。

然而他自己也是有苦难言,他不会推辞同事的请求,每天劳累的生活让他精神萎靡,没法集中精力做事,工作质量上不去,有时候帮忙还落一身的埋怨。

最后阿J的人际关系也出了问题,他自带的这种“老好人”标签降低了在他人心目中的存在感,给人一种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印象。

大家有事帮忙就想到他,有好事就忘记他,在一段人际关系中,成了最尴尬的一个。

三毛曾说:不要害怕拒绝别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因为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侯,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而没有底线的“好脾气”也是没有“攻击性”的表现。

曾经,我问过几个朋友一个问题:一团和气、万事都说好的人,棱角分明、桀骜不驯的人,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

结果,他们的答案出奇的一致,都选择后者。

他们的解释说,没有人愿意和“烂好人”交朋友,那样会很累,会摸不清他的情绪,有打有闹才是朋友的真谛

知乎一位网友解释得得特别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棱角,这个棱角就是一个人所带的磁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像磁铁,总会有吸引和互斥,老好人因为隐藏了自己的爱与憎,而把自己变成了一块没有磁性的木头,诚然你不会被排斥,但你也绝对不会吸引人,更进一步地来看,如果各个磁铁都找到跟自己同类的磁铁而扎堆时,孤零零的一块木头又跟被人排斥有什么区别呢?

活出攻击性,人生会变得更轻松!

所以,请适当的活出“攻击性”,会让你的交际变的更简单,同时,也可以避免很多的麻烦!

1、捍卫自我,不过度牺牲和忍让

在现代社会中,“吃亏是福”的“古训”应该灵活的理解。

在人们传统的交友观里,讲究一片和气,提倡君子成人之美,所谓“温良恭俭让”,甚至有时候,我们习惯于委屈自己来换取别人的“方便”。

这其实是不可取的,如果一昧的牺牲和忍让,别人的“要求”或许会变得更无理,而懂得捍卫自我,却更容易获得尊重。

心理学者张德芬说:个体与个体之间,常常是彼此吞噬的关系。

虽然这种价值观有些偏执,但也不无道理,如果没有“攻击性”,就极容易被他人所吞噬。当别人感知到你不好惹时,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也容易收获好的关系。

2、底线和原则不容侵犯

这很容易理解,建立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其实也是对自身建起一道最坚固的防线。

作家刘同因为曾经和朋友在金钱上闹过不愉快,所以在之后,他在交友中就定了个原则:不与朋友产生金钱关系。

一开始,刘同担心会失去很多朋友。“但没想到,没多久大家就都理解了。”有了原则,刘同的生活一下简单起来:“以前没有原则,经常吃哑巴亏。建立原则后,哑巴亏几乎就消失了。”

所以,敢于建立原则和坚持底线的人,才能从人情世故中获得真正的解脱。

而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也是一种“攻击性“的表现。

3、适当的释放“愤怒”

作家三毛去西班牙留学时,为了和室友处好关系,总是热情主动的帮忙,但三个月后,三毛彻底变成了女佣,室友开始不间断的找她帮忙,洗衣服,借穿裙子,打扫屋子,似乎一切出于“好心”的事情都成为了理所当然。

终于有一天,三毛爆发了,那一天,一帮女生喝酒之后,在寝室横七竖八,吵闹不休。三毛多次劝说后,依然没人理她,害得三毛被查夜的院长大骂一通。

三毛火了,跑到走廊抓起扫把,对着一群酒鬼雨点般扫了过去。有人冲上来,从背后抱住三毛,三毛转身就给那人一个大耳光,有人冲过来,三毛对着她胸部就是一脚......

事后,三毛既不忏悔,也不道歉。

但那之后,室友对三毛的态度也180度大转弯,之间的关系也变的更为融洽。

从心理学上来说,释放“愤怒”也是出于对自身的保护,而很多时候,我们表达“愤怒”是不至于到三毛那种地步的。

活出攻击性,人生会变得更轻松!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在其著作《灵魂的黑夜》中说:

当人们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做出很大贡献,但是当愤怒被遮掩隐藏起来时,它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可能有人会担心,当活出了“攻击性”,是不是容易变得“众叛亲离”,但其实,对比一下身边人就不难发现,和那些有底线和原则、具有一定“攻击性”的人打交道,要容易的多。

因为这样的人,真实!

所以,人生在世,要活出锋芒,活出适当的“攻击性“,成为“不好惹”的人,冗杂的人情世故才会变得更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