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本文為《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輪式裝備發展史》、《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系列稿件之一(根據筆者心情,可繼續就解放軍地面武器裝備技戰術展開XX餘篇原創稿件)。

從1949年建立新中國至1979年改革開放,我人民解放軍輪式裝備發展始終落後於履帶式技術裝備。這一境遇的出現,與當時國家經濟狀況、國防策略以及汽車工業實際境遇決定。由於中國汽車工業完全建立在蘇聯援助之上,雖然起步並不落伍,但在此後的20餘年(1960年起、1984年止)中發展緩慢。這也導致我人民解放軍輪式裝備發展困難大於履帶式裝備。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儘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與困難,但是以201所為首的我軍裝科研人員,始終未放棄在輪式裝備的動力總成、驅動車橋、整車防護等領域的研發和生產。

本文通過對522型8輪驅動裝甲車的獨家技術點評,為您解讀我人民解放軍輪式裝備50餘年發展的艱辛坎坷與榮譽成就!

備註: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又名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二〇一研究所)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下屬的綜合性大型科研基地、特種車輛技術開發中心和試驗檢測中心,屬於國有獨資事業單位。主要從事特種車輛整車及部件的研究、設計、試驗與試製。

1、研發背景: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在64式6x6輪式裝甲車參與打擊XXX,凸顯了輪式裝備在機動性上對履帶式裝備的優勢。但是,64式輪式裝甲車的孱弱動力、較高的故障率以及通往拉薩與印度邊界糟糕道路的表現,及一汽(64式輪式裝甲車使用由一汽製造的CA-30A型越野車通用的動力、傳動和車橋)的CA-30A系列越野卡車的產量嚴重不足,使得64式6x6輪式裝甲車並未量產。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在1969年爆發的中蘇珍寶島邊境衝突中,有預謀的蘇軍使用BTR-60系列8x8輪式裝甲車、T-62中型坦克以及“冰雹”系列重型火箭炮,對我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進行突襲。儘管,我軍在付出較大傷亡代價,繳獲了一臺T-62主戰坦克,但蘇軍的BTR-60系列輪式裝甲車優異的機動、防護和火力均衡性能,讓我軍最高統帥部認為研發一款性能相當的輪式裝甲車勢必要的。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尤其是,我國“三北”地區幾乎暴露在蘇軍的“裝甲洪流”可三天突擊的“包圍”中。而我軍在1960年代的步坦協調能力,機械化普及率以及為步兵提供高效機動的載具只有63式履帶裝甲輸送車。為了應對可能爆發更大規模的中蘇戰爭,解放軍急需一款可大規模快速裝備,技術性能等同或超越BTR-60的8x8輪式裝甲車。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522型8x8輪式裝甲車(後文簡稱522車),是中央軍委裝甲兵司令部責成201所負責研發,並由位於包頭的北方廠生產。為了縮短研發週期,被賦予編號為522型8x8輪式裝甲車動力總成、傳動組件、驅動橋差速器總成,由二汽製造的8輪驅動的20Y改型越野卡車移植而來。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二汽20Y改型車實車特寫。

曾有文章指出522車動力總成和車橋使用的二汽35D型車技術,實際為20Y改型車配套的動力、傳動、部分車橋技術。廠家內部編號為25Y的車型為6x6驅動的EQ-240。

實際上,20Y改型車橋技術使用的還是整體橋。只不過,動力總成輸出的動力,經過位於第2、3驅動橋中央的分動器,向前傳遞至第2、1驅動轉向橋,向後傳遞至第3、4驅動橋,第2、3驅動橋使用貫通式差速器的模式,被522車所沿用。

二汽的20Y改型車已經使用了雙A型擺臂+斷開式車橋全獨立懸架結構,並引入了貫通式差速器和多轉向驅動橋等新技術。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濟南重汽黃河JN-251試車特寫(研發於1970年之前)。

1960年代中期,濟南重汽黃河JN-251採用8x8輪驅動,但是有效載荷只有3.5-4噸,根據一汽研發的測試用8x8驅動裝甲車技術(並未使用雙A型下襬臂獨立懸架),搭載自“大解放”CA-30A動力、傳動技術和懸架解決方案。小批量生產的黃河JN-251型8x8驅動重型載具,被我第二炮兵某部應急使用。但從終端“用戶”使用體驗看,黃河JN-251最大問題還是“小馬拉大車”。

濟南重汽自行研發的JN-251車,採用的整體式車橋非獨立懸架。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重汽黃河JN-252測試車實車特寫(研發於1970年之後)。

8輪驅動的20Y改型車的樣車以及全部技術資料,為研發522車的“同時(幾乎)”,轉給濟南重汽(1972年),用於研發配套我第二炮兵部隊DF-3系列地對地核導彈牽引載具:JN-252車。濟南重汽JN-252車,採用二汽20Y改型車橋技術。

2、外觀: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至今為止522車留下來的技術資料相當稀少,只有微博用戶@@虹攝庫爾斯克為坦克裝甲車輛雜誌撰寫的介紹稿件最為詳實。至於522車的長寬高、軸距以及裝甲厚度、內飾狀態等至關重要數據,已經無從考證了。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目前保存522車實車的地點也只有位於包頭北方兵器公園、蘇州崑山亭林園。北方兵器車中的522車目前還保留,但是歲月的侵蝕已經讓其不復當年的雄姿。而崑山亭林園中的522車,因園區改建而被拖走,下落不明(2017年1月30日,微博用戶@虹攝庫爾斯反饋的最新資訊)。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通過對極為珍貴的圖片資料考證,青山的522車為包頭522車的改型,並最終定型為523車。相關細節後文具體論述。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522車的整車尺寸小於採用相同技術架構的重汽黃河JN-252車。筆者判斷522車長寬高6385x2650x2609毫米;第1、2驅動轉向橋和第3、4驅動橋軸距同為130mm;第2、3橋軸距為250mm。單位功率11.0kW/t,最高車速80km/h,最大航速3.3km/h,最大行程500km。522車具備自身浮渡,車輪划水能力,車內安裝有一部A-220型坦克電臺。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522車可承載16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並採用背向乘坐方式,可利用載員艙兩側設定的固定式3人長條座椅,是載員艙後部形成較大空間,便於載員經後門快速山下車。組觀察孔與射擊口。後尾門為由左向右(從駕駛員一側向副駕駛員一側)開啟。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522車前部動力艙及相關分系統附件特寫。

紅色箭頭:可由後向前開啟的動力艙檢修艙蓋

白色箭頭:在駕駛艙內手動控制的進氣道

黃色箭頭:駕駛艙前風擋玻璃裝甲護板(由下向上開啟)

綠色箭頭:側觀察窗以及裝甲護板

粉色箭頭:副駕駛員一側前照燈組的霧燈

藍色箭頭:駕駛員一側前照燈組的防空燈

522車採用縱置動力前置,經4前速手動變速器和中傳動軸將動力輸出至,位於第2、3驅動橋的分動器。前部動力艙和載員艙艙為整體焊接而來,動力組件內置、懸架固定在全封閉的車身上。尤其是帶有裝甲防護的側觀察窗,與後續改型而來的523車一樣,被認為是我軍輪式裝備自主研發的典型特徵之一。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522車動力艙檢修艙蓋(紅色箭頭)和進氣道百葉窗(黃色箭頭)細節特寫。筆者站在載員艙向前部動力艙拍攝,由於動力艙傾角,導致照片有些失真。

右上圖可見,動力艙蓋為一塊裝甲板獨立焊接,並通過發動機頂部開啟活動檢修艙蓋,達到防護能力與維修便利性的平衡。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522車前照燈為獨立設定,鋼製保護格柵僅對容易破碎的燈具面罩(玻璃材質)保護,而沒有對燈具整體進行保護。這種設定,在63式履帶裝甲車以及日後所有服役我人民解放軍輪式裝備上不再出現。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522車動力艙駕駛員一側進氣道特寫。

紅色箭頭:被後來用鐵板封閉焊接的進氣道

與動力艙駕駛員一側設定進氣道相對應的是,另一側同一位置也是設定為進氣道。位於包頭北方兵器城展示的522車為最原始的基型車,採用的二汽20Y改型車匹配的發動機(也被用於EQ-240越野卡車),最大輸出功率僅有100kW的6105型艦用柴油機。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青山522改型車左前(感謝微博用戶@GUSTAV_WANG)特寫。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青山522改型車右前(感謝微博用戶@GUSTAV_WANG)特寫。

從青山522改型車動力艙細節研判,取消了及動力艙兩端進氣道和排氣管,排氣管改為中部頂端引出,經載員艙右側和左側至車尾(紅色箭頭),採用單排雙出結構。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青山522改型車換裝了動力總成後,副駕駛員一側的載員艙後部頂端的排氣管特寫。

這種細節上的改進,或被認為是包頭522車完成了相關測試後,換裝上海SH6135Q-1型水冷柴油機引發的相關改進之一(換裝更大功率動力總成,為濟南重汽JN-252改進並測試後的技術“反哺”)。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522車前照燈(副駕駛員一側)外置保險盒細節特寫。外置保險盒外殼通過螺栓固定,並具備初級防水、防塵、防泥沙設定。

紅色箭頭:近光燈保險盒特寫(完好狀態)

白色箭頭:霧燈保險盒特寫(缺損狀態)

黃色箭頭:線束接頭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522車的翼子板上轉向燈特寫。或可以與一汽CA-30系列轉向燈通用。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在防護上,522車的首上裝甲(紅色箭頭)、首下裝甲(白色箭頭)以及側向裝甲(黑色箭頭)構成角度較為平均的被彈姿態。首上、下裝甲角度相近,沒有形成蘇軍BTR-60或70那樣平直的首上裝甲、大被彈角度的首下裝甲(雖然這種設定有利於兩棲行駛姿態)設定。

在保證522車良好防護功能性同時,在外形設定上凸顯自主研發的特色。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首上、首下裝甲板焊接細節。雖然“魚鱗焊”有些粗糙,但經過打磨後,沒有保留毛刺,粗糙的細節對防護不產生反作用。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包頭522車前部裝甲結構及行走機構裙板。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具備我人民解放軍早期輪式裝甲車特色的側向觀察窗(至92式步戰車族,都保留相關設定)特寫。

白色箭頭:側觀察窗護板

黃色箭頭:護板開啟後,車身裝甲板焊接的橡膠緩衝塊

紅色箭頭:園區管理方後期焊接的前觀察窗護板支撐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64式輪式裝甲車,雖然也是前置動力、6輪驅動,但是整車結構上還是“裝甲汽車”。 522型輪式裝甲車,前置動力、8輪驅動,但是整車結構已經完全屬於“裝甲車”。 522車具備更大傾角的前部觀察窗、側觀察窗、正副駕駛員頂部進出艙蓋以及載員艙頂部艙蓋。

紅色箭頭:副駕駛員進出艙蓋

白色箭頭:側觀察窗護板

黃色箭頭:副駕駛員前觀察窗風擋玻璃護板

藍色箭頭:前部觀察窗護板橡膠緩衝塊固定支架(全部4只緩衝塊遺失)

粉色箭頭:前雨刷刮臂(只保留固定在前風窗框架的小部分)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522車駕駛員進出艙蓋細節特寫。

白色箭頭:艙蓋開啟後鎖定機構

紅色箭頭:橡膠緩衝塊

筆者注意到,522車全部艙蓋以及前觀察窗護板共設定7只可通用並互換的橡膠緩衝塊。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522車前觀察窗、側觀察窗、頂部艙蓋以及動力艙百葉窗(與包頭522車動力艙蓋不同)全部開啟的特寫。 很明顯,前部觀察窗護板開啟後,由撐杆支撐、前風擋玻璃雨刷刮臂位於12點位置,側觀察窗護板開啟可鎖定,頂部進出艙蓋側向開啟後為乘員提供側向保護。

載員艙頂部共開有兩組由前向後翻起的可供雙人使用的艙蓋,中部設有共車長操作54式12.7mm口徑高射機槍的艙蓋,前部為正副駕駛員進出艙蓋。其中車長戰鬥艙蓋具有2種開啟狀態,1種為半個艙蓋尺寸的開啟模式、1種為全艙蓋尺寸開啟模式。

紅色箭頭:車長戰鬥艙蓋小尺寸開啟結構

白色箭頭:車長戰鬥艙蓋全尺寸開啟結構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銘刻在強身機匣上的“54式”、“216”和“162537”等字樣。

“54式”:仿製前蘇聯德什卡M36/46式高射機槍,1954年生產定型,曾大量裝備部隊,後被77式高射機槍取代。54式高射機槍裝備後,進行了多處改進:去掉原槍管上的散熱片;在槍管上增設提把,便於槍管更換。幾乎是我裝甲兵部隊全部裝備的標準配置。“216”或為生產單位(中國兵器工業集團216所), “162537”或為生產序號。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522車頂置54式高射機槍操作站位特寫。522車標配1挺54式高射機槍,備彈1500發。輔助武器包括步兵攜帶的武器和信號強。連長車配有1支57式信號槍,備彈12發。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522車載員艙後部艙蓋特寫。艙蓋採用扭杆自緊式固定結構,可固定在任意角度,而不需要任何外力支撐。

紅色箭頭:尺寸相同可供2人進出或探身射擊的艙蓋

白色箭頭:艙蓋橡膠緩衝塊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522車車身為全鋼裝甲焊接而成,側向裝甲為整體裝甲板焊接、頂部裝甲由4塊相同長度裝甲板拼裝焊接而成。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522車載員艙側裝甲板上的觀察孔防彈玻璃,與諾基亞9系列個人通訊終端比對特寫。

紅色箭頭:被噴塗綠色油漆的觀察孔

黃色箭頭:人為破壞的防彈玻璃

研發自1970年代早期的522車,汲取了64式輪式裝甲車在鎮壓第一次拉薩叛亂的戰鬥經驗,為了應對蘇軍的裝甲突襲,整車正向被要求具備100m距離抗7.62mm口徑穿甲彈,側向裝甲50m距離抗122mm口徑高爆彈破片。

即便如此,522車防護效能仍然落後於蘇軍同時期裝備的BTR-70輪式裝甲車。並非這一時期我國裝甲防護技術發展不足,而是動力、傳動和懸架技術不過關,導致整車在滿足防護需求同時,或動力輸出不足、或懸架支撐不足。最終,在現有汽車工業狀態下,對防護效能進行退讓。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筆者利用小尺寸攀登支架至車頂分解步驟1。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筆者利用小尺寸攀登支架至車頂分解步驟2。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筆者利用小尺寸攀登支架至車頂分解步驟3。

522車車身側面簡潔、大方,沒有設定太多可供繫留備品或人員的扶手。而蘇軍從BTR-60開始,至BTR-80裝甲車(1960-1990年代),都將車外放置備品以及車外搭載兵員的功能保留。這種設計思路的不同,也導致整車技戰術的不同。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包頭522車全部車輪都安裝有可摺疊、拆卸的保護裙板。

紅色箭頭:具備整流功能的第1轉向驅動橋裙板

白色箭頭:第2驅動轉向橋裙板

黃色箭頭:第3驅動橋裙板

藍色箭頭:第4驅動橋裙板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第1、2驅動轉向橋裙板連接固定銷(紅色箭頭)特寫。

經過對整車多處位置的後期人為修訂所看,這段裙板固定銷是園區管理方為了便於展出,不被熊孩子拆除而後期加焊,並非522車最原始技術狀態。

3、內飾: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青山522改型車內部狀態特寫。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移植自二汽EQ-240越野卡車的三幅面方向盤。車速表、水溫表、機油壓力錶、電壓表等儀表和功能開關被佈置在儀表臺上。 駕駛艙內的正副駕駛員外側護板為輪室罩,容納兩側車輪。

4、動力: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前文提到,青山522改型車為換裝上海SH6135Q-1型水冷柴油機(濟南重汽黃河JN-252車型匹配的動力),前部動力艙內附件及發動機支架重新調整,排氣管也被轉移至車頂。

請注意:直列6缸柴油發動機缸蓋上鑄造著“提高警惕,保衛祖國”標語口號,具備相當強烈的時代感。

522基型車最先配套使用的是6105型艦用柴油機,最大輸出100kW。這也是1960-1970年代中,可以找到的體積、重量、動力等性能較為均衡的動力總成。儘管是艦艇動力,但是在二汽的20Y改型車上表現“優異(無奈中的無奈)”,而被繼續用於522車。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至1973年之後,濟南重汽黃河JN-252車利用二汽20Y改型車技術進行二次提升,換裝了性能更好的6135Q-1型艦用柴油機,並完成了4前速手動變速器和分動器以及4組驅動橋的技術匹配。在522基型車完成測試之後,201所利用換裝新動力總成的黃河JN-252車成熟技術進行二次提升,並對車身以及行走機構進行改進。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黃河JN-252匹配的6135Q-1型艦用柴油機起動機(白色箭頭)和右後懸置支架(紅色箭頭)特寫。

SH6135Q-1型直列6缸12升排量柴油機,最大輸出功率147千瓦、最大負載發動機水溫不超過90攝氏度。較6105型艦用柴油機性能提升顯著,使得522改型車加裝提升通過性的輪履合一的行走機構。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佈置在黃河JN-252型第2、3驅動橋之間的變速器和分動器(動力再分配總成)特寫。

紅色箭頭:上海SH6135Q-1型水冷柴油機

黃色箭頭:5前速手動變速器

紫色箭頭:換擋機構

綠色箭頭:動力再分配總成

黃色箭頭;後傳動軸軸間減速裝置(鼓式制動器)

藍色箭頭:後傳動軸(至第3驅動橋)

青山522改型車在換裝上海SH6135Q-1型柴油機同時,也一同引入匹配得當的變速器和分動器。只不過,發動機-變速器的中傳動軸被適當縮短,以便容納車身尺寸小於黃河JN-252的動力艙及載員艙前部。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青山522改型車行走機構特寫。很明顯,第1轉向驅動橋車輪為傳統越野胎,第2轉向驅動橋和第3、4驅動橋輪胎則使用523型輪履合一裝甲車一樣的帶有胎釘,並可匹配特殊履帶的輪胎。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最終具備全時8輪驅動能力的522改型車,定型為523型輪履合一裝甲車。

5、懸架: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早在2年前,筆者第二次抵達包頭北方兵器城拍攝522車。奈何,522車行走機構被植被全完包裹,根本無法拍攝細節。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2年之後的2017年春節,筆者再次來到包頭北方兵器城,專程拍攝522車懸架和傳動的細節。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包頭522車匹配的輪胎為東風牌11-18型越野胎。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包頭522車、青山522改型車為8輪驅動,第1、2橋為同比轉向驅動橋(前後車輪轉向角度完全相同)。

紅色箭頭:第1、2轉向驅動橋呈現一定轉向角度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包頭522車副駕駛員一側第1轉向驅動橋懸架特寫。

紅色箭頭:前下A型擺臂固定在車身焊接上的前端固定杆

黑色箭頭:前下A型擺臂

白色箭頭:前上A型擺臂

粉色箭頭:前減震器總成(含螺旋彈簧)上固定端

藍色箭頭:下端固定在下A型擺臂的減震器總成

綠色箭頭:傳動半軸

黃色箭頭:轉向節(標準名稱,並非羊角、仰角)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包頭522車駕駛員一側第1驅動轉向橋後部結構特寫。

紅色箭頭:下A型擺臂

藍色箭頭:上A型擺臂

則色箭頭:上下襬臂與車身焊接的固定端

綠色箭頭:制動軟管

白色箭頭:從轉向機引出至轉向節的轉向拉桿組件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包頭522車第3驅動橋減震器總成上端結構細節特寫。

紅色箭頭:焊接在車身的減震器總成支架

白色箭頭:減震器總成上端固定螺栓

綠色箭頭:減震器總成上端橡膠緩衝塊

黃色箭頭:橡膠緩衝塊上下蓋

從522車減震器總成結構看,基本上與現在民用車用減震器結構完全一致。這足以表明1970年代,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實際狀況。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包頭522車駕駛員一側第4驅動橋懸架特寫。

白色箭頭:傳動半軸“固定”在轉向節中心

紅色箭頭:減震器總成固定下A型擺臂的螺栓組件丟失

在研發522車時,我國已經擁進口自羅馬尼亞的TAB-77輪式裝甲車(蘇制BTR-70裝甲車的翻版)使用經驗。對於BTR-60、70輪式裝甲車使用的雙A型擺臂+斷開式“門式橋”結構並不陌生。而這種懸架+驅動結構可以有效提升離地間隙和通過性。522車使用的雙A型擺臂部分形式與BTR-70系列裝甲車相近。但可變剛性扭杆彈簧、斷開式“門式橋”則因為對加工工藝和承受扭矩衝擊的材料達不到使用要求而放棄。

包頭522車的懸架與驅動結構,與青山522改型車以及523輪履合一車完全相同。只不過在523輪履合一車型上轉向拉桿組件有所進化。不得不說的是,522車的懸架與驅動結構,奠定了之後40年我軍6輪、8輪驅動輪式載具的技術基礎。

題外話:

直到1976年,濟南重汽黃河JN-252車的研發,才解決可變剛性扭杆彈簧工藝與材料問題。而斷開式“門式橋”至2000年代都未解決。北汽曾有意逆向仿製烏尼莫克U5000,之所以未成功還是“門式橋”的同軸反轉齒輪組工藝和材料原因。

2008年,北京燕京特種車廠利用GAZ廠“虎式”裝甲車授權技術,生產的“衛士”系列裝甲車,才得以將斷開式“門式橋”技術徹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批量生產能力。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包頭522車輪胎及輪轂細節特寫。

紅色箭頭:充氣組件(不具備中央充放氣功能)

黃色箭頭:轉向節中心傳動半軸頂蓋

筆者曾經在某本專業軍事雜誌上看到,一位我國資深兵器專家對北朝鮮人民軍舞水端自行導彈發射載具描述的話語:“不管是10x10還是12x10驅動,只要看看輪轂是凸出來,還是凹進去就可以確定這個車橋是否具備驅動能力。”

用1980-1990年代汽車傳動標準衡量,這段話並沒有錯誤。但是以2000-2010年車橋技術標準衡量,負值輪轂+小型化傳動半+可承受大扭矩輪轂軸承,則完全推翻這種是否具備驅動力的判斷標準。

無論包頭522基型車,還是青山523改型車,522車族無疑是我軍第一款真正意義的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多驅動橋技術、換裝不通動力總成的兼容性、平衡動力、驅動效能的防護力,都使得522車具有承上啟下的標誌型車族。

64式6x6輪式裝甲車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研發與1960年代的64式6x6輪式裝甲車,直接“照搬”一汽CA-30A動力、傳動和驅動系統。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全封閉的車身,仍然將驅動橋、傳動軸、分動器等行走機構完整的暴露在外。

汽車的屬性更強於裝甲功能性屬性,受我國汽車工業仍然十分薄弱的狀況制約,64式輪式裝甲車只是解決我軍輪式載具“有和無”的需求。

522型8x8輪式裝甲車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我軍歷史上第一款正向研發的8輪驅動裝甲車。在10年間的研發週期中,換種不同動力、具備實時8輪驅動和分時驅動、純輪式行走和輪履合一行走改型車。成為我軍此後40年輪式裝備發展的重要拐點。

也正是從522車開始,我人民解放軍輪式裝備開始走向自主研發為主,兼顧外部引入的優勢技術為輔的發展模式。

523型8x8輪履合一裝甲車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可以被看做是522車的重大改型。在換裝了動力儲備有充沛的6135Q-1型艦用柴油機起動機、8輪實時驅動系統之後,523輪履合一車的動力輸出更優秀,可以將522車研發策略從動力為基礎,兼顧通過性,最後才考慮防護效能。同時期,BTR-70裝甲車,卻可以做到用兩臺柴油機並聯成一臺大馬力發動機。

無疑,1970年代的中國汽車工業,並不具備將這一技術用於大規模生產並軍事應用的能力。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但是523車的輪履合一驅動模式,確是我國獨家原創研發的。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523輪履合一車的懸架,在522車基礎上稍加改進,就可達到優秀的通過性。奈何,523輪履合一車還是因為性能平衡性缺陷而未能量產。但是在研發522車和523車型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的車橋技術和設計經驗,為濟南重汽黃河JH-252成功量產打下堅定基礎。

黃河JN-252型8x8載具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利用與522車相同技術源的20Y改型車(8x8)全部技術,擴大整車尺寸,換更大馬力的6135Q-1型艦用柴油機,匹配全新研發實時8輪驅動系統而來的黃河JN-252車,是我軍歷史上裝備第一款“大八輪”。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黃河JN-252的第1、2驅動轉向橋結構,與523車完全一致。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黃河JN-252車匹配斷開式車橋+雙A型擺臂+扭杆彈簧的結構,較523車更優秀,整體效能更加接近是蘇式BTR-70車系。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黃河JN-252車的可變剛性扭杆彈簧由濟南重汽廠獨立攻克加工工藝。其搭載的兩種兩種口徑的扭杆彈簧的製造,濟南重汽也開發出全新的加工技術和流程。當時濟南汽車製造廠熱處理車間的高溫爐深井爐馬弗缸深只有1.2米,加工1.7米扭杆彈簧至少需要2.2米深的馬弗缸。這就意味著加工1.7米扭杆彈簧不能全部沒入1.2米馬弗缸,如果採用“分段壓制,最後成型”方式,將導致扭杆彈簧受力不均,剛性不均衡。最終採用將兩個1.2米長馬弗缸焊接,利用“分段加熱、分段控制”方法,並由10多位老技工用甲醛分裂法制造保護氣體,最終確保扭杆彈簧製造成功。

黃河JN-252車成為我第二炮兵部隊牽引“DF-3”地對地導彈載具,其實時8輪驅動系統和懸架技術,即便在今天都不落伍。

92式6x6步戰車族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1975年開始研發,使用大量來自德國奔馳2026車橋技術、道依茨柴油發動機、ZF多檔位超大扭矩手動變速器、輪邊減速技術、軸間差速器、6輪驅動分動箱、高性能耐用性轉向助力系統,以及多管路制動系統,最終於1992年定型並服役。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92步戰車族在90式6x6輪式裝甲車基礎上改進而來,其發動機、車橋、變速器、減速器、轉向系統,全部為進口技術國產化。無論通過性、防護力還是改型潛力,都成為我軍歷史上最重要的輪式載具。92式步戰車族的懸架技術,從523車、JN-252車實際使用表現中,再次進化。採用結構更為簡單的雙A型擺臂+減震器(螺旋彈簧)總成的架構。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1990-2010年代,我國重工業和汽車工業飛速發展時,92式步戰車族以及多款2000年代之後改型車的懸架、傳動以及車身防護效能,也相應的獲得提升。

09式8x8步戰車族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09式8x8步戰車,是我人民解放軍裝備的第1款8x8輪式步兵戰車(族)。09式步戰車全重16噸,乘員為車組3人加載員7人,動力艙位於車首右部,駕駛員、車長位於動力艙左側,戰鬥室居中,後部為載員艙。佈置有3名乘員和7名載員。車內各艙室之間設有隔音、降噪、隔熱的隔板。載員艙設有射擊孔,增強了搭載步兵乘車作戰的能力和下車作戰時對他們的火力支援能力。

09式步戰車族擁有步兵戰車、裝甲運兵車、突擊炮、自行迫擊炮、自行榴彈炮、自行高炮、工程搶修車以及電子戰指揮車等眾多改型。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09式步戰車搭載BF6M1015CP水冷式柴油發動機輸出功率330kW,單位功率為15.7kW/1000kg,動力儲備充足。09式步戰車在公路上最大速度達100km/h,越野平均速度40km/h,最大爬坡度達30°,可跨過1.8m寬的壕溝,通過0.55m的垂直牆,公路最大行程800km 。該車還具備水上浮渡能力,無需準備就可以通過風浪不大於三級的內陸江湖。

09式步戰車族全系標配計算機控制的中央充放氣系統,可使全部或單個輪胎氣壓在數分鐘內提高或降低到預定值,增強車輛在沼澤、軟沙地帶的通行能力。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09步戰車族中的突擊炮改型車的第2驅動轉向橋、第3和第4驅動橋結構特寫。

紅色箭頭:下A型擺臂的減重處理狀態

白色箭頭:全車通用的下A型擺臂

黃色箭頭:第3、4驅動橋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09步戰車突擊炮改型車2驅動轉向橋細節特寫。

白色箭頭:連接第1、2驅動橋的轉向拉桿

黃色箭頭:轉向中拉桿

黑色箭頭:轉向小連桿

綠色箭頭:轉向節與專項小連桿固定球頭

紅色箭頭:下A型擺臂

藍色箭頭:轉向節固定在下A型擺臂的球銷

很明顯,09式步戰車族的第1、2驅動橋的轉向拉桿組件,無論結構還是形式都與523車相同。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09式步戰車族下A型擺臂(黑色箭頭)、減震器(紅色箭頭)、減震器(黃色箭頭)等技術特徵,又是在92式步戰車基礎上改進而來。

筆者有話說:

從64式6x6輪式裝甲車至09式8x8步戰車族,跨越50餘年的發展,實際就是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縮影。

1950-1960年代,我軍裝科研人員和汽車工業從業者,主要是學習蘇軍裝備設計特點,並嘗試研發符合我軍戰術習慣和我國特殊國情的地面裝備。

1960-1970年代,我國與蘇聯、美國、以及周邊國家的戰略態勢的改變,“迫使”我軍裝研發和汽車工業走上獨立自主道路。開局很難,但走出了我軍裝備研發自己的特色。

1970-1990年代,利用我國意識形態的靈活轉變,與美、英、法、德國關係的緩和,再次引入更先進的軍事、汽車、重工業技術,吸收精華後,為我軍所用。

1990-2000年代,在蘇聯解體後,吸收、掌握並國產化重型車橋技術,我軍輪式裝備飛速發展。

2000-2010年代,中國汽車工業第二次井噴式發展。連帶軍事裝備全領域的獨立自主發展,我人民解放軍海、陸、空、天裝備完成了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到系統裝備全向自主研發的重大轉變。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從64式6x6輪式裝甲車至09式8x8步戰車族,跨越50餘年的發展,實際就是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縮影。每一代輪式裝備的進化,都與我國汽車工業、重工業、科研院校以及中國經濟狀態好轉有著直接關聯。不可否認,在09式步戰車族服役之前,每款輪式裝備,都被動力、傳動、懸架等分系統技術標定所制約戰術狀態。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VT-4主戰坦克裝備的高壓縮比柴油發動機。

宋楠:522型輪式裝甲車-解放軍“大八輪”的鼻祖

上圖為泰安特種車廠為即將服役的某8x8重型牽引載具,匹配的國產化某型柴油發動機組件特寫。在解決車橋技術、發動機技術以及重型自動傳動系統之後,我軍裝備發展將向新能源領域、全電子化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