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江浙皖的一個城市--宣城,為什麼發展很慢,沒有存在感?

連接江浙皖的一個城市--宣城,為什麼發展很慢,沒有存在感?

一、首先,歷史上的宣城,發展並不慢:

西漢時,宣城稱做丹陽郡,是當時的一座“省會”城市。後來,宣城又先後成為十個朝代的“省會”城市。明朝時,宣城屬於富甲一方的江南省,是當時中國最發達的地區。

二、其次,現在的宣城發展慢,是與臨近的江浙滬相比,與安徽省內比,宣城發展並不慢。

三、那麼與江浙比,主要慢的原因如下:

1、省域分割:題主問的是為什麼宣城連接江浙,卻發展很慢?宣城雖然連接江浙,但宣城劃在了安徽。孰不知,一個城市的兩個區都能修出斷頭路來,而兩個省界處一線之隔可能就是天差地別。這不是距離決定的,而是受區劃影響。雖然宣城離杭州、南京都不遠,但在電商飛速發展的前些年裡,“江浙滬包郵”,硬生生讓宣城人吃了不少虧。

2、交通因素:宣城不臨海、不臨大江大河,水路不暢。公路鐵路基建也相對江浙滬滯後很多,在高鐵建設上甚至落後於安徽省內不少城市。要想富先修路,不是一句空話,一個地方要發展,必須要打好基建基礎,才好招商引資。

3、歷史機遇:在中華農耕文明主導的時期,宣城發展一直不慢。但近代以來,海權城市崛起。比如,長三角的核心上海,逐漸從蘇州下轄的松江崛起成了亞洲經濟中心城市,改革開放以來,整個長三角城市群,都圍繞上海而發展起來。而宣城倒顯得沒落了很多,這也是一個歷史發展潮流在起作用。

4、太湖阻隔:如前所說,上海是長三角的核心,長三角的不少產業分佈都是以上海為中心散射狀分佈的。但受太湖的天然阻隔,上海連接宣城方向的散射線像是被阻斷了,至少不是那麼順暢了。

5、發展思路:宣城市,在整個宣城地區是在西北方位,從位置上來說更靠近南京和蕪湖,因而造成宣城在好長一段時間,都是跟著南京、蕪湖的圈子在走。反而下面的縣級市“寧國”早早鐵了心,擁抱江浙滬搶得發展先機。宣城和寧國,像極了南京和蘇州!

6、頂層設計:合肥作為安徽省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寂寂無為。而近些年的發展規劃,也都是圍繞合肥周邊佈局。不僅沒有給宣城這些城市太多資源,反而吸走不少資源去充實“省會”發展了。雖然佔據毗鄰江浙滬的區位優勢,但在安徽省的省域發展中,缺乏一些基於宣城發展的頂層設計。

四、新的機遇:

雖然宣城之前發展慢了,但這都是過去式,目前宣城又迎來了新的機遇。從電商的“江浙滬包郵”發展為“江浙滬皖包郵”,從最新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把宣城等多座安徽城市納入來看,新的機會正在路上。未來,宣城處於長三角地理中心點的區位優勢,或許能發揮新的作用。比如,最新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佈局上,宣城儼然成為安徽省連接上海、蘇州、杭州的三大增長極的關鍵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