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话(十四)《独立宣言》天赋人权,普世价值

18世纪中期,美国东海岸的殖民者们不满英国政府给他们的不平等待遇— —“有赋税、无代表”,起身反抗。一开始他们并不想从英国独立出去,只是想从英国政府那里得到本应当享有的权利。但是英国对他们的要求置之不理,还派兵去镇压局部的反抗。

面对英国的威胁,13个殖民地联合起来,成立了大陆委员会,并任命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抗击英军。华盛顿凭借他的才华和勇敢,加上非凡的领导能力,在敌强我弱、彼此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赢得了战争。尽管美国得到了法国的长期支持,战争依然艰苦卓绝。这场战争一共持续了差不多8年的时间(1775年-1783年)。在这8年的苦战中,美国殖民者们能够坚持下来,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一个共同的信念。

美国史话(十四)《独立宣言》天赋人权,普世价值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呢?它为何如此强大呢?说到这儿,我们就得再来谈谈《独立宣言》。它是在独立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776年由托马斯·杰佛逊起草、由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等大陆委员会的成员共同修改,并于当年7月4日正式签署生效的。

美国史话(十四)《独立宣言》天赋人权,普世价值

本杰明·富兰克林

《独立宣言》在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历史学家们认为,《独立宣言》的签署,代表着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到启蒙运动的后期,以尊重个人意志为导向的思想在社会制度上的一次成功实践。相比于法国的“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更能体现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的精神。

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为了更好地理解一下《独立宣言》背后的这个思想基础,我们来说说欧洲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思想上的剧变。在长达1000年之久的中世纪之后,欧洲人最终走出了宗教教条的黑暗时期,开启了文学和艺术领域的思想解放,并以全新的视角重新拾起古希腊的灿烂文明。

伴随着文艺复兴,社会道德层面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天主教会内部的分裂,这被人们称为宗教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产生基督新教

引领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有马丁·路德、加尔文等等。马丁·路德当时面对的社会现状,是信徒们对罗马教廷发行赎罪券等一系列荒唐举措,产生了普遍的不满,认为教廷已然是腐败的温床,不再是信仰的象征。

因此,他提出了“因信称义”,也就是信仰上帝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它不需要通过罗马教廷作为中介,凭借内心的虔诚就可以实现。这颗心是否虔诚,应当由上帝来判断,而不应交给罗马教廷来裁决。

美国史话(十四)《独立宣言》天赋人权,普世价值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的思想得到了普遍认可,于是人们纷纷脱离罗马教廷;从此产生了基督新教,或者说基督教分裂成罗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两支。虽然他们都信仰上帝、认为耶稣是救世人于苦难的伟大的神,但是对教皇的权威,还有罗马教廷在世俗中的权力,却有着十分不同的认识。

欧洲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

在经历了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变革之后,个体的尊严被推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上,出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它认为人是伟大的,不应当自卑、消极,而应当积极主动。由于个性的张扬和释放,产生了巨大的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当然,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中国大陆的历史教科书往往对文艺复兴的阐释不够准确。文艺复兴并不是以反对神、强化个人欲望为基础的,而是以反对宗教教条、倡导“个体作为信仰主体”为基础的。

换句话说,神承认的是人的内心,它不是哪种宗教形式。宗教是一种有形的社会组织,它不一定是神指定的,它甚至可能被个人的私欲利用,打着神的旗号做出违背神的事情(其实,这样的事情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里比比皆是)。

我们看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产生,其实是人们渴望信仰的个体化,厌恶了教会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组织,垄断对信仰的解释权和对社会资源的控制。人们想回归到原本的信仰中去,单纯、自由,摆脱教会和政治的枷锁。

启蒙时代产生“天赋人权”、“普世价值”

到了17、18世纪,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催生了以理性为基础的思潮。人们相信通过个人的探索和理性的分析,就可以掌握真理,这在思想层面否定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结束了教会对道德的绑架。

比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敢于求知”(dare to know),它崇尚基于理性判断的主动选择,反对不假思索的被动接受。

这一个时期,被历史学家称作“启蒙时代”(注:历史学界对“启蒙”一词是否准确,存有争议,我们这里不做探讨),孕育出一批思想家,比如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孟德斯鸠。

社会思想的深刻变革,也启发了人们对传统社会制度的重新思考。因为要彰显个性、尊重个体,就必然会质疑君主权力的合法性。在此之前,人们普遍接受的理念是“君权神授”,即君主的权力来自神的授予。它的神圣性决定了它的可执行性。

其实,君权神授并非西方文明的独创,它是跨越东西方文明的普世理念。比如,在上古的中国,人们尊三皇五帝为神在人间的代表;到了周朝统一天下,人们尊周文王为上帝派来的统治者,故《诗经》有云:“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者董仲舒更加系统地阐述了君权神授的内涵,并提出君权的神圣性和有限性并存的理论。

启蒙时代还产生了“天赋人权”、“普世价值”等等对近代社会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想。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中,提炼出的一种对个人与社会统治者之间关系的认知。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开启了社会制度变革的尝试。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伏尔泰、卢梭的思想,影响并推动了法国的大革命,虽然他们本人并没有参与革命,初衷也不是为了革命去阐述自己的理想。

《独立宣言》基于欧洲启蒙思想 “天赋人权”

欧洲的启蒙思想,最终也启发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坚殖民者们。他们从启蒙运动中汲取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就是“天赋人权”。

或者更广泛一点说,是人的“自然权利”(Natural/inalienable rights),它区别于法定权利(legal rights)而存在,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不依赖于政府或具体的社会形态,是神授予每个个体生命的权利。

美国史话(十四)《独立宣言》天赋人权,普世价值

法西斯及纳粹政权为其种族灭绝提供合法的途径

这就和之前的“君权神授”不一样了,既然个人的权利也是神授予的,它同样具有神圣性。

如果一个政府或统治者侵犯了神授予个人的权利,那么个体为了维护这种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与统治者抗争,就具有了天然的合法性。它正是《独立宣言》给美国独立战争提供合法性的来源。

那么《独立宣言》是怎样说的呢?请看下一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