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权和等权,究竟哪个更赚钱?

加权和等权,究竟哪个更赚钱?


在《稳健赚钱需要策略》一文中,我为大家讲解过指数的各种策略加权方法和对应分类,比如市值加权指数、基本面指数、红利指数、低波动指数等。

大家最熟悉也是最常见的指数,当属按市值加权的指数,譬如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这类指数都是按自由流通的市值大小来选择成份股,哪只股票的市值越高,所占的权重就越高。当指数每半年调整时,会自动剔除沪深两市中市值排名不在前列的股票,将市值规模符合要求的股票调入,如此一来,就能保证入选的成分股中有大市值的股票。

但还有一种类型的指数,并不按市值大小“加权”,而是直接给每只成分股同等的“权重”,被称为“等权重指数”。譬如沪深300等权重指数,拥有和沪深300一样的300只成分股,但每只成分股占比是均分的,大概是0.33%,中证500等权重指数,拥有和中证500一样的500只成分股,每只成分股占比为0.2%。当指数每半年调整时,会将涨势较好的股票调出,将涨势较差的股票调入,类似于“高抛低吸”,以保证组合中每只股票的权重恢复等值,实现再平衡。


那么问题来了,市值加权和等权重的指数,究竟哪个更赚钱呢?

我们挑几个代表性指数看看。

加权和等权,究竟哪个更赚钱?

从基线日至今的历史数据来看,以大盘股为主的50、180、300指数,其等权重策略的表现均逊色于加权。而以中小盘股为主的500指数,其等权重的表现要比加权的更好。


但如果我们把数据一分为二来看,结果又很不一样:

加权和等权,究竟哪个更赚钱?

(1)从基线日至2015年中,上述四个指数的等权重策略均跑赢了加权。


加权和等权,究竟哪个更赚钱?

(2)从2015年中至今,以大盘股为主的50、180、300指数,其等权重策略均跑输了加权,而以中小盘股为主的500指数,其等权重的表现与加权的接近。


2015年中其实是个重要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市场的整体风格偏小盘成长股,大盘蓝筹股的表现远不如创业板。而在2015年中之后,市场风格逐渐从小盘股切入蓝筹权重股,整体来看权重股的表现要更胜于小盘股。


等权和加权哪个更强,其实正和指数、市场风格有关。
这是因为等权重指数的成分股权重均相等,相当于股票分散度更强,不存在大市值个股“捆绑”指数的情况,反而是小市值股票也能掌握更高的“话语权”,由此一来指数的波动率就会更大,对应的是更高的涨跌。


以大盘股为主的指数(如50、180、300),“等权”会稀释掉大市值的股票,在大盘股为主导的市场风格中容易跑输按市值加权的指数(如2015年中至今),在小盘股为主导的市场风格中则容易跑赢(如2015年中之前)。


以中小盘股为主的指数(如500),“等权”会进一步增加小市值股票的“话语权”,在小盘股为主导的市场风格中更容易跑赢按市值加权的指数(如2015年中之前),在大盘股为主导的市场风格中,中小盘本身表现就落后,经过“等权”后有可能会更落后(如2015年中至今)。


综合而言,在明显的中小盘行情当中,等权重策略是非常有效的,而在明显的大盘行情中,等权重策略的效果就很差了。所以选不选等权重,看指数也看市场风格。实际上,目前市面上的等权重基金并不多,一是长期看等权重策略的收益率并没有明显优于市值加权,市场环境也更偏向行业龙头;二是等权重基金的流动性会受限于组合中规模最小的那只,因而规模很难做大;三是等权重基金成分股结构调整的成本会高一些。


稳妥的投资者,还是不建议配置等权重指数。


此外,有些指数(基金),虽然名字上没有体现出“等权重”的字眼,但本质上还是等权重,比如“医药100指数”。
这只指数的编制规则有说明:

加权和等权,究竟哪个更赚钱?

也就是每只成分股的权重都为1%,但我们现在看这只指数的重仓股权重是这样的:

加权和等权,究竟哪个更赚钱?


这是因为等权重指数也是每半年或一年才调整一次的,在刚调整时指数成分股的权重比例是一致的,但随着成分股的涨跌速度不一,在下一个指数调整日之前,每只成分股的权重会逐渐发生变化,涨得好的权重变高,涨得差的权重变低,所以单看指数或基金的成分股比例很难判断是否“等权重”。


所以,大家在选指数或者基金前,查看其投资策略还是很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