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權和等權,究竟哪個更賺錢?

加權和等權,究竟哪個更賺錢?


在《穩健賺錢需要策略》一文中,我為大家講解過指數的各種策略加權方法和對應分類,比如市值加權指數、基本面指數、紅利指數、低波動指數等。

大家最熟悉也是最常見的指數,當屬按市值加權的指數,譬如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這類指數都是按自由流通的市值大小來選擇成份股,哪隻股票的市值越高,所佔的權重就越高。當指數每半年調整時,會自動剔除滬深兩市中市值排名不在前列的股票,將市值規模符合要求的股票調入,如此一來,就能保證入選的成分股中有大市值的股票。

但還有一種類型的指數,並不按市值大小“加權”,而是直接給每隻成分股同等的“權重”,被稱為“等權重指數”。譬如滬深300等權重指數,擁有和滬深300一樣的300只成分股,但每隻成分股佔比是均分的,大概是0.33%,中證500等權重指數,擁有和中證500一樣的500只成分股,每隻成分股佔比為0.2%。當指數每半年調整時,會將漲勢較好的股票調出,將漲勢較差的股票調入,類似於“高拋低吸”,以保證組合中每隻股票的權重恢復等值,實現再平衡。


那麼問題來了,市值加權和等權重的指數,究竟哪個更賺錢呢?

我們挑幾個代表性指數看看。

加權和等權,究竟哪個更賺錢?

從基線日至今的歷史數據來看,以大盤股為主的50、180、300指數,其等權重策略的表現均遜色於加權。而以中小盤股為主的500指數,其等權重的表現要比加權的更好。


但如果我們把數據一分為二來看,結果又很不一樣:

加權和等權,究竟哪個更賺錢?

(1)從基線日至2015年中,上述四個指數的等權重策略均跑贏了加權。


加權和等權,究竟哪個更賺錢?

(2)從2015年中至今,以大盤股為主的50、180、300指數,其等權重策略均跑輸了加權,而以中小盤股為主的500指數,其等權重的表現與加權的接近。


2015年中其實是個重要的分水嶺,在這之前,市場的整體風格偏小盤成長股,大盤藍籌股的表現遠不如創業板。而在2015年中之後,市場風格逐漸從小盤股切入藍籌權重股,整體來看權重股的表現要更勝於小盤股。


等權和加權哪個更強,其實正和指數、市場風格有關。
這是因為等權重指數的成分股權重均相等,相當於股票分散度更強,不存在大市值個股“捆綁”指數的情況,反而是小市值股票也能掌握更高的“話語權”,由此一來指數的波動率就會更大,對應的是更高的漲跌。


以大盤股為主的指數(如50、180、300),“等權”會稀釋掉大市值的股票,在大盤股為主導的市場風格中容易跑輸按市值加權的指數(如2015年中至今),在小盤股為主導的市場風格中則容易跑贏(如2015年中之前)。


以中小盤股為主的指數(如500),“等權”會進一步增加小市值股票的“話語權”,在小盤股為主導的市場風格中更容易跑贏按市值加權的指數(如2015年中之前),在大盤股為主導的市場風格中,中小盤本身表現就落後,經過“等權”後有可能會更落後(如2015年中至今)。


綜合而言,在明顯的中小盤行情當中,等權重策略是非常有效的,而在明顯的大盤行情中,等權重策略的效果就很差了。所以選不選等權重,看指數也看市場風格。實際上,目前市面上的等權重基金並不多,一是長期看等權重策略的收益率並沒有明顯優於市值加權,市場環境也更偏向行業龍頭;二是等權重基金的流動性會受限於組合中規模最小的那隻,因而規模很難做大;三是等權重基金成分股結構調整的成本會高一些。


穩妥的投資者,還是不建議配置等權重指數。


此外,有些指數(基金),雖然名字上沒有體現出“等權重”的字眼,但本質上還是等權重,比如“醫藥100指數”。
這隻指數的編制規則有說明:

加權和等權,究竟哪個更賺錢?

也就是每隻成分股的權重都為1%,但我們現在看這隻指數的重倉股權重是這樣的:

加權和等權,究竟哪個更賺錢?


這是因為等權重指數也是每半年或一年才調整一次的,在剛調整時指數成分股的權重比例是一致的,但隨著成分股的漲跌速度不一,在下一個指數調整日之前,每隻成分股的權重會逐漸發生變化,漲得好的權重變高,漲得差的權重變低,所以單看指數或基金的成分股比例很難判斷是否“等權重”。


所以,大家在選指數或者基金前,查看其投資策略還是很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