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從阿西西向南再走一百多公里就到了羅馬。

羅馬這個地方很神奇,按照考古來說,這裡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地底下挖出來過一些石器,也就是挖土的家物什兒。考古的有一個挺有文化的詞彙叫文化層,羅馬的舊石器文化層上面還有新石器文化層,裡面挖出來過煮意麵的陶罐之類的。但是神奇之處是這些個家物什兒不僅和現代羅馬人沒嘛聯繫,就是和古羅馬人也沒關係。最早在羅馬地盤上挖土、煮意麵的那夥人已經消失了。這一條和我們的新石器時期不一樣,我們的新石器時期是和三皇五帝連在一起的,能連到夏商周和傻小子秦二世。我們消失的是北京猿人,至少是五萬年前的人。按照後來人的神話和其它記載,羅馬人應該起源於公元前一千年左右。這個主要還是根據荷馬史詩的線索,其實荷馬是一個盲人,他就是走街串巷說書的,他不過是把前人說的故事重新編了一下。所以,荷馬史詩就是瞎子編故事,但總是比沒有線索好一點。按照神話和荷馬史詩所說,希臘人和特洛伊人在公元前12世紀打了一場大仗,最後是希臘人獲勝,攻下了特洛伊城。特洛伊戰爭之後,有二夥人離開了戰場,一夥人是荷馬史詩裡說的奧德賽領導的希臘人。奧德賽打完仗就去了海上漂流,最後回家成功。荷馬沒說奧德賽的家在哪兒,只是說他在海上漂流,那個海應該是愛琴海和亞得里亞海。我估計奧德賽肯定沒有家,他是帶領手下去了另外的地方,應該是亞得里亞海另一邊的亞平寧半島。特洛伊城破之後,除了玉碎的那批人,還逃出去一批瓦全的人。按照神話所說,這批逃出來的難民是埃涅阿斯為首的,埃涅阿斯是維納斯的兒子。埃涅阿斯帶領的特洛伊難民也逃到了亞平寧半島,並且在那裡定居下來。我估摸著,這個奧德賽帶領的人很有可能是後來那個伊特魯利亞人;而埃涅阿斯帶領的人很有可能是後來的羅馬人。按照目前說法,羅馬城建於公元前750年。在此之前,那裡的部落應該就是埃涅阿斯的人。這麼一說,古羅馬人應該是特洛伊人的後代。雖然他們的先人敗給了希臘人,但是他們後來打敗了希臘英雄奧德賽的後代伊特魯利亞人,也算是報了仇。特洛伊在哪兒,特洛伊在小亞細亞安納托利亞海岸上,就是現在土耳其恰納卡萊愛琴海進入黑海海峽的那個口子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按照羅馬人自己認賬的說法,喝過狼奶的羅穆盧斯在臺伯河畔的山崗上建立了羅馬城。羅馬編年史把羅穆盧斯建立羅馬城的日期確定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這個日子離愚人節並不遠,所以我估計他們自己也是說著玩兒的,咱可別真信。這個羅穆盧斯把他的羅馬城建在什麼地方了呢?說是在帕拉蒂尼山丘上。近一百多年羅馬人一直在城裡的一個山丘上挖挖挖,他們相信這裡就是最早的帕拉蒂尼山丘。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羅馬人用大柵欄把這座山丘圍了起來,裡面算作是一座考古公園,就是讓大家進去看看,表示我們古羅馬的發祥地就是這裡呀。公園有一座像模像樣的巴洛克風格大門。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從外面可以看到裡面搭起來的古建殘骸,瓤子可能是挖出來的,外皮是後來貼上去的,但它是那麼個意思。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現在還在挖那山丘附近的地,說挖出來的都是羅穆盧斯家灶臺上的土。喏,就是下面圖片裡廢墟的那個地方。要買票才能進去看羅穆盧斯家灶臺,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我就站在柵欄外面踮腳拍了這麼一張。現在還能看到凱撒會堂(Forum of Caesar)和維納斯神廟(Temple of Venus)的遺蹟,公元1世紀。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羅穆盧斯建了羅馬城當然不能白建,他自己先釘了一把椅子坐上去當了初始化的國王,這就開始了我們前面說的王政時期。公元前753年4月21日這個日子是羅馬編年史的國王羅穆盧斯元年,沒有年號,他們不會玩兒這個,這就是古羅馬正式開始了。按照中國編年史,公元前771年西周破、東周立,公元前753年是周平王十八年。公元前763年,秦襄公亡,秦文公繼。公元前753年,秦文公設立史官,中國開始了文字記載的歷史。

看看現存最早的古羅馬王國時期建築遺址,叫做馬克西姆斯競技場(Circus Maximus),也叫大競技場,這是古羅馬一直到帝國時期最大的公眾娛樂場所,就在帕拉蒂尼山下。可以在這裡比試誰的馬兒跑得快,其實是馬拉兩輪戰車大賽。看看當年的賽道。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出發設施和做指揮台的炮樓。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現在這裡是公共場地,坐在樹下吃盒飯也可以,不一定非要在賽道上玩兒命跑。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我上次說古羅馬王國有七代國王,經歷了244年。最初的國王是拉丁人和薩賓人,最後是伊特魯利亞人。公元前509年,最後一位國王伊特魯利亞人小塔克文被羅馬市民拉拽下馬攆出城門。羅馬建立了共和國,這個共和國不是現代意義的共和國,它屬於寡頭共和國。共和國上層是貴族和平民之間的鬥爭,其實這些平民並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那些小業主和富農。對外,共和國持續不斷地處於戰爭中。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三次馬其頓戰爭,古羅馬建立了地中海地區霸權,在佔領區設立了諸多行省,包括了西班牙、希臘、馬其頓和非洲行省。

這期間,為了改善民生,羅馬開始了一些市政建設項目,比如引水渠。我們上次在西班牙塞戈維亞見到過相當完整的古羅馬引水渠,這次在羅馬也見到一段,叫做克勞蒂婭引水渠(Aqua Claudia)。這一段引水渠是經過維修的,而塞戈維亞那個是更接近原生態的。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這個時期在羅馬還蓋起若干神廟,當時古羅馬引進了希臘神話,然後消化吸收編出了羅馬神話,屬於多神崇拜時期,光是奧林匹斯山主神就有十二位。古羅馬共和國時期蓋的不是教堂,而是神廟。我們走到臺伯河邊的時候,看見這麼兩座神廟。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左邊那座圓的是勝利者赫克勒斯神廟(Temple of Hercules Victor),建於公元前2世紀,過去人們把它誤稱做灶神廟。別看這座神廟規模不大,可是它的規格可不低,它外面那一圈科林斯柱在當時屬於很高級的。看上去那些柱子上直接裝有柱頂過樑,屋頂就是搭在這一圈柱頂過樑上的。內殿的牆是大理石的,屋頂的椽、梁不知道是不是原裝的,但那些瓦肯定是新的,瓦是要不斷更新的。這座赫克勒斯神廟是羅馬現存最早的大理石建築,二千一百多年。

它旁邊的那座巴西利卡是波圖努斯神廟(Temple of Portunus),波圖努斯是鑰匙神和門神。文藝復興以來這座神廟經常被稱作倖運女神福爾圖娜神廟(Temple of Fortuna Virilis)。這是古羅馬保存最完整的神廟之一。這個地方古代是進入羅馬的水路咽喉,所以門神波圖努斯在這裡是把守城市大門的意思。它最早建於公元前3世紀,現在看到的是公元前1世紀重建後的遺物。我們從這邊看到的是它的背面,看上去這是一座中規中矩的古羅馬神殿,正面應該是我們在阿西西密涅瓦神廟看見的那種柱廊大門,我管它叫古羅馬大門。它大門上的三角楣是和坡式屋頂貫通的。這座神廟的柱子都是愛奧尼科式,比旁邊的赫克勒斯神廟規格稍低。一百年後尼姆的方形房屋和這座神廟簡直是一模一樣,說明這個建築形式是非常典型的。

公元前60年,凱撒、龐貝、克拉蘇三人結成“前三頭同盟”;公元前44年,凱撒最終贏得前三頭之爭,成為終身獨裁官。在帕拉蒂尼山丘凱撒會堂遺址旁邊的馬路邊,看到好幾座不同姿勢的凱撒銅像,基座上都寫著“凱撒—敬愛的終身獨裁官”。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凱撒沒撈著好果子吃,當上終身獨裁官次年便被不服的元老們殺死。凱撒把遺產和權力的大部分留給了屋大維,還把自己的名字“凱撒”也傳給了屋大維,屋大維編織了一個“後三頭同盟”。屋大維贏得後三頭之爭後,公元前29年成為實質上的皇帝,次年元老院授予他奧古斯都稱號。屋大維開啟了古羅馬帝國時代,在上面馬路邊的凱撒銅像旁邊還有一座屋大維銅像。這座銅像是仿製品,原作是一座古羅馬大理石雕像。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為了奪取羅馬共和國最高權力,屋大維和他後三頭同盟的安東尼夥同埃及豔后組成的聯軍打了一仗,就是公元前31年被稱作“共和國最後一仗”的阿克興海戰,屋大維的艦隊贏得了這場戰役。屋大維的艦隊司令叫做阿古利巴(Agrippa),回來之後肯定是受到了屋大維的嘉獎,包括物質和精神的兩手獎勵。阿古利巴用這筆獎金就在戰神廣場大興土木蓋樓,先在南面蓋了一座澡堂,很奢華的那種古羅馬浴池。然後在北面蓋了一座海神廟,海戰得勝肯定是要給海神還願的。最後,他覺得還是必須把眾神都感謝一下,就在前面兩座建築中間蓋了一座萬神廟(Pantheon),Pantheon的意思是希臘諸神。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這座萬神廟到底是誰建的還有一些爭議,現在能看到的文字記錄還是說“阿古利巴修建了萬神廟”,哈德良時期又得到了維修而不是重建。但是大家還是習慣把它稱作哈德良萬神廟,我把它歸納在共和國末期和帝國初期奧古斯都時代,公元14年;哈德良時期重修,公元126年。

萬神廟是一座帶穹頂的圓形大殿,前面帶有一個巨大的柱廊,應該叫柱廳。柱廊和圓形大殿之間是一座門廳。看看正立面。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據說最初的萬神廟是有臺基的,臺基正面有臺階上去,類似於中國古建臺基上的踏跺,但是中國的踏跺只有一段,不貫穿臺基。現在這裡的地面抬升了,基本已經和臺基上平面平齊,因此已經看不到臺階。正面是八根巨大的花崗岩科林斯柱,得有十一、二米高,科林斯柱頭是白色大理石。意大利的白色大理石和我們的漢白玉是不同的石頭。這些柱子一共有三排,後面的二排減掉了中間二根,形成中間寬大的通道。據說這些柱子的花崗岩是從埃及挖來的,阿古利巴的艦隊打敗了埃及豔后,成了佔領軍,他就可以隨意挖埃及的王屋山。八根科林斯柱支撐著一根巨大的橫樑,橫樑上寫著“盧修斯的兒子馬庫斯阿古利巴建於第三次入選執政官”,說明了萬神廟的來歷,確實是公元前27年開始建造,公元14年落成。橫樑之上是三角楣,三角楣裡原來應該有塗覆,而且是有裝飾浮雕的,還可以看見浮雕的安裝孔。請諸位記住這個正立面,這是文藝復興後建築家們美術設計的靈感來源,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先賢祠、柏林國家博物館的正立面都是這個樣子;世界文化遺產的標誌也是來自這個羅馬萬神廟的正立面。我們剛剛在阿西西看見的密涅瓦神廟正立面也是這樣的,不過那是和羅馬萬神廟同時期稍晚時間的,也說明古羅馬建築正立面的共同美術特徵。看看柱廳屋頂的內部。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立柱上的柱頂梁組成一個框架,但是隻有縱梁沒有橫樑。上面屋頂的木製梁枋椽都直接落在柱頂梁框架和支撐柱上,這個和比它早三、四百年中國秦漢時期民居的斜坡頂基本一樣。看看內殿大門。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花崗石門框,上面有飛簷裝飾。門廳兩邊有帶凹槽的科林斯方柱裝飾,上面是弧形拱頂。青銅門扇肯定是後裝的,比原裝的門框小,只好加了一個內門框。門框兩邊有浮雕壁龕,弧形山牆上應該也有浮雕。作為萬神廟,這裡應該是古羅馬共和國時期最推崇的三主神:弧形山牆上應該是眾神之王朱庇特;門框兩邊應該是天后朱諾和智慧女神密涅瓦,也就是雅典娜。因為羅馬當時最大的朱庇特神廟在卡皮託山崗,那裡就坐著他們仨,所以這三位神也叫卡皮託三主神(The Capitoline Triad)。也有人說這裡三座浮雕可能是尤利烏斯凱撒、奧古斯都凱撒(屋大維)和阿古利巴,我覺著這個不太靠譜,阿古利巴哪裡敢把自己和凱撒、屋大維放一起?他還玩兒不玩兒了!

看完外面,被眾人推舉進入圓形大殿。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這座萬神廟圓形大殿最神奇的是它的穹頂。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這個圓形穹頂也是古羅馬水泥澆築的,為了減輕殼體的自重,做成了蜂窩結構,既有粗壯的網狀筋肋保證強度,又使得殼體比較薄。我們剛在阿西西新教堂看見的穹頂也是這樣的,只不過它是六邊形蜂窩,更科學。這個穹頂在最上面開了一個空洞,我覺著一來是為了採光;二來是為了那裡最容易坍塌,就乾脆把它掏空。如果古羅馬人學會鋼筋混凝土預應力結構,那這個地方就不用開天窗了,也省得漏雨。為了解決天窗漏雨的問題,內殿的地面是中間高、四周低,牆根有一圈排水地漏。有人測過古羅馬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不是這個穹頂的材料,是其它地方的。測出來的抗壓強度數值是20Mpa,相當於我們現在普通民用無鋼筋的混凝土,比如樓板、水泥柱。這個萬神廟沒有窗戶,所以光線只能從大門和天窗進來。我們來的時候陰天,暗無天日,只能想象一下,日光從天窗進來照在殿堂內,隨著太陽移動,這個光影也在殿堂內移動,是不是日晷的效果?這個天窗和大門一起還構成大殿的通風系統,雖然效率不高,但是總比其它單門古羅馬神廟好多了。我們在外面遠處看這座穹頂的時候,它的弧度看上去也就是90-100度;但是在大殿內部看這個穹頂,它的弧度卻足有160-180度。穹窿殼體內外弧度差距非常大,說明殼體下部的厚度要比頂部的厚度大很多,看來古羅馬建築家對這個混凝土殼體的結構計算還是相當靠譜。請記住這個穹頂,它是文藝復興後很多建築上穹頂的靈感來源,比如我們在比薩大教堂、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看見的穹頂。看看穹頂下的券牆。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古希臘的時候,神廟是神住的地方,公眾在神廟外面祭神。到了古羅馬時期,開始的時候仍然沿用希臘的習俗。自從有了萬神廟,因為有了寬大的內部空間,不但神住得寬敞多了,公眾也可以進入神的殿堂祭神了,各種儀式都可以在殿堂內舉行。基督教繼承了古羅馬的方式,宗教儀式都在教堂內舉行。在西方,宗教的佔領都會包括佔領對方神的殿堂,把對方的神攆出殿堂,把自己的神請進來。公元609年,教皇博尼法斯四世將這座萬神廟改成了基督教堂,把希臘神和羅馬神抬了出去。不過,當時被抬出去的都有哪些神?不知道;那些神像搬遷去了哪裡?也不知道。當時還沒有博物館,會不會被掩埋了?這種神殿的爭奪直到現在還沒結束。伊斯坦布爾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在奧斯曼帝國時期被改成清真寺,到凱末爾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後,土耳其天主教徒一直都要奪回來。現在那裡是做了博物館,不再作為宗教殿堂,避免爭奪。聖索菲亞博物館把內部牆上的一部分清真寺鑲嵌畫剝掉,露出下面原來的教堂壁畫;而且還挖地三尺,找到過去掩埋在下面的大理石柱和科林斯柱頭。畢竟那是拜占庭帝國最大的基督教堂。

萬神廟改成教堂之後叫做“聖母瑪利亞與殉道者教堂(St. Mary and Martyrs)。不過,改成教堂後,這座萬神廟倒是避免了像其它古羅馬建築那樣被遺棄和破壞,比如我們前面看到的赫克勒斯神廟和波圖努斯神廟。那兩座還算好的,帕拉蒂尼山丘上的維娜斯神廟就徹底坍塌埋入地下,現在挖出來的都只是殘磚斷瓦了。

看看萬神廟的內部。祭壇和上面的圓拱馬賽克裝飾是17世紀末建築師斯貝奇(Specchi)的作品,他也是羅馬西班牙廣場被名人坐過的臺階的設計師。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祭壇左手壁龕裡的雕像是聖阿納斯塔西奧,基督教殉難者之一;意大利雕塑家卡梅蒂(Cametti)1725年所作。右手是另一位基督教殉難者。

看看祭壇,上面擺著金質基督受難十字架,基督的雙腳被釘在一起,這是意大利式的受難十字架;西班牙的受難十字架上基督的兩隻腳是被分開釘在十字架上的。祭壇畫是一幅金質聖母子像。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祭壇左手牆柱下面有一幅聖母子像,公元7世紀原作,本堂最老的文物。這是公元609年拜占庭皇帝福卡斯(Phocas)在君士坦丁堡把萬神廟所有權轉交給當時的教皇博尼法斯四世時,一起送給教皇的禮物,當時的萬神廟處於羅馬確定基督教為國教後的關閉狀態。這幅一千四百多年前的畫色彩已經非常暗,也不知道作者的信息。

萬神廟裡除了祭壇以外,周邊還有很多壁龕和小側廳,裡面有繪畫和雕塑。看看這個側廳。裡面的畫是基督復活後,多瑪不相信,基督讓他檢驗右肋下的傷口。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聖安妮和聖母瑪利亞(St. Anne and the Blessed Virgin),高的是聖母瑪利亞。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腰帶聖母和巴里的聖尼古拉斯(The Madonna of the Girdle and St. Nicholas of Bari)。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聖約瑟和耶穌。明顯的,手持權杖的高像應該是耶穌;可是為什麼小的那座雕像基座上刻著“IESVS”?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除了基督、聖母和聖家屬們的雕像之外,還有幾座基督教殉教者雕像,祭壇二側壁龕裡各有一座。下面這座是聖安格尼絲。這些殉教者手裡都拿著一支基督教百合花,象徵殉難。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萬神廟裡還有一些名人墓,下面這是翁貝託一世墓,意大利國父埃馬努埃爾二世之子。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最有名的墓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的墓,網上的圖片和介紹海了去了,我就不贅述了。其實,萬神廟的重點不在內部。

這座萬神廟是我在羅馬要看的最主要景點之一,它是文藝復興之後建築藝術的審美基礎。在文藝復興之前,拜占庭和羅曼建築是對古代的發展,它們已經脫離了古希臘和古羅馬那種雄偉、莊嚴的建築風格。文藝復興初期,已經看不到完整的古希臘建築,而羅馬萬神廟卻是一座完整的古羅馬建築。它還具有古希臘的柱廊結構正立面和圓形穹頂,並且距離住在托斯卡納的那些文藝復興初期美術家們非常近。所以,文藝復興要重新發揚的就是這座羅馬萬神廟的美學風格。文藝復興之後的每一個從歷史尋找創作靈感的建築風格都要借鑑羅馬萬神廟,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都是這樣。那些對萬神廟崇拜得五體投地的建築家甚至直接複製萬神廟,比如英國曼徹斯特的中心圖書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圓形大廳。所以,如果有機會,看西方建築應該看看它們審美的來源,就是這座羅馬萬神廟。文藝復興雕塑是要復興古希臘的雕塑,雕塑家們模仿、複製、發揚古希臘不同時期的雕塑風格,包括希臘古典主義早期的肌肉型和褶子型到後期的身體曲線型。文藝復興繪畫可是有大不同,因為古希臘和古羅馬流傳下來的繪畫太少,可借鑑的樣例太少,所以文藝復興繪畫是對古希臘藝術審美觀的復興,從拜占庭時期描繪宗教返回到古希臘時期描繪神話和日常,從描繪神聖到描繪俗人。

出了萬神廟大門,咦!對面還有好東西,這是埃及方尖碑呀。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這個地方叫做戰神廣場,古代羅馬人遇到外敵來犯,便在這裡哨聚一堂,然後排隊去抗敵,從古羅馬共和國初期便是如此這般。羅馬有很多埃及方尖碑,可能是世界上方尖碑最多的城市。古羅馬人攻克埃及之後,就造了方尖碑母艦,先把搶來的方尖碑沿著尼羅河運到亞歷山大港,然後跨海運到羅馬港,再沿著臺伯河運到各個地方立起來,這些苦力活都是那些埃及抓來的俘虜幹。古羅馬人從埃及運回來至少八座方尖碑,叫做古埃及方尖碑。然後又在埃及訂做了至少五座,叫做古羅馬方尖碑。最神奇的是,1937年意大利佔領埃塞俄比亞的時候,從埃塞的阿克蘇姆劫回來一座方尖碑,叫阿克蘇姆方尖碑。2002年,一聲春雷震天響,阿克蘇姆方尖碑被雷劈了!然後,意大利在2007年把被雷劈碎的阿克蘇姆方尖碑殘骸又還給了埃塞,你說這叫什麼事兒!這裡的這座是古埃及方尖碑,最早是在埃及赫利奧波利斯。赫利奧波利斯有好多方尖碑,那裡挨著尼羅河的山坡上有特別大塊的石頭,可以用來刻方尖碑,我去埃及的時候曾經被導遊帶去那裡看方尖碑工廠和山上的方尖碑半成品。古羅馬人給每座方尖碑都起了一個名字,根據說明,萬神廟前面這座方尖碑名字叫“馬褲特奧(Macuteo)",看我的中文這就是特落伍的一條馬褲,它最早是埃及法老拉莫西斯二世建造的。這座方尖碑的基座是一個噴水池,18世紀意大利雕塑家巴里基奧尼(Barigioni)的作品,晚期巴洛克風格。

從公元前27年阿古利巴建造萬神廟,到公元126年哈德良重修,在古羅馬帝國時期的這150年間,先後有朱立亞克勞狄王朝、四帝內亂期、弗拉維王朝和安敦尼王朝,有十幾位皇帝排隊掌握印把子。這一百多年間,有幾次旺季,羅馬城市發展就快一些,房地產也增長得快。對我們來說就是可以看到一些古建。

克勞狄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是暴君尼祿,他的暴政引發羅馬四帝內亂,他自己也只好自裁。其後,軍官出身的維斯帕先(Vespasianus)在混亂中撿走了羅穆盧斯的傳國玉璽,坐上了王位,開創了弗拉維王朝。為了讓社會安定下來,他就搞了一些民生工程,其中最大的一項就是公元70年開始修建一座圓形劇場,這就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弗拉維競技場(Flavian Amphitheatre)遺蹟。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羅馬人也管這座圓形劇場叫做科洛塞(Colosseum)。到公元80年,維斯帕先的兒子提圖斯皇帝主持了啟用儀式,並出席觀看首場演出。和過去希臘人的圓形劇場都是背靠山坡不一樣,羅馬的這座圓形劇場是建在平地上,這是羅馬的創新。我們在維羅納看到的那座圓形劇場是這座科洛塞之後的,沿用了科洛塞的建築形式和材料科技。這座科洛塞有三層,每層外面都有一圈拱廊,外牆差不多有50米高,很壯觀。它的牆是用石灰岩方塊壘起來的,石塊之間沒有水泥焊接,而有像訂書釘那樣的鐵釘互相連接,起固定作用。中國過去的石結構建築也有這樣的鐵器,叫做鐵蝴蝶,我在趙州橋上見過。現在看到的科洛塞損壞不是自然風化,而是古代羅馬的幾次汶川大地震導致的。你看那外牆上有很多整齊的安裝孔,說明最初的外牆是有裝飾的。裝飾的是什麼呢?可以看看遺留較多素材的西大門正立面。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原來每兩拱門之間的牆上都有裝飾半柱,一層是多立克柱;二層是愛奧尼科柱;三層是科林斯柱。三種不同的柱頭,複雜和美觀程度越往上越高。這個科洛塞外牆上的羅馬柱是最標準的柱頭,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西方學建築的學生都要來看。這個大門可以看出來是有三層,最上面還有一層不帶拱的外牆,可能是露臺。外牆上的那些孔說明最初是有裝飾的,可能是浮雕板。這座科洛塞是世上最大的圓形劇場,最多有將近八萬個座位,一般可以裝六萬五千觀眾。羅馬官員有自己的看臺,貴族也有自己的看臺,平民也可以入場坐平民席。他們看什麼呢?什麼都看,凡是觀眾多的活動都在這裡舉行。比如鬥獸表演,角鬥表演,模擬海戰,模擬巷戰,模擬神話大戰,這些都是娛樂項目。當時很可能沒有團體操表演,古羅馬人不會翻花。除了娛樂項目,皇帝也在這裡發表對公眾的演講,甚至在這裡開公審大會,最後放進來一群非洲雄獅把判了死刑的犯人吃掉。這個科洛塞圓形劇場一直是世界上圓形劇場的楷模,到現在都還在建造。不過,我們現在圓形劇場就只是用來舉辦體育比賽了。你別看現在體育場的外面各種各樣,其實裡面還是和這個科洛塞差不多一樣。你會覺得古希臘的劇場豈不是比這個更古老?我告訴你吧,古希臘的劇場不是圓的,而是半圓的,觀眾坐在圓弧的看臺上,直徑那條直線上是舞臺,那是真正的劇場。科洛塞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兩個希臘劇場拼在一起成一個圓形,所以它是第一座圓形劇場。Arena說的是劇場,一般是露天的;而圓形劇場用的詞是Amphitheatre,看臺上可以有遮陽棚。

古羅馬還有著名的凱旋門,這是古羅馬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建築類型,它是打仗獲勝後的紀念碑,不是我們可能想象的班師回朝走的門。其實北京的德勝門也不是凱旋門,它是出師門,從這座門出發去打仗獲勝的概率高一些,這可能和周易、星象有關。打仗得勝班師回朝走的是安定門,意思是說從此天下安定。古羅馬的凱旋門最早的來源已經無考,記載中可見的最早凱旋門是古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196年的,有一個羅馬將軍斯特里迪努斯,一氣兒蓋了兩座,那是為了慶祝他在伊比利亞打了勝仗。那兩座早就灰飛煙滅了,現在能看到最早的是下面這座提圖斯凱旋門(Triumphal Arch of Titus)。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這座凱旋門雖然叫做提圖斯凱旋門,其實是公元81年提圖斯死後由他的繼任圖密善皇帝修建的,為了紀念提圖斯的若干次勝仗,包括圍攻耶路撒冷獲勝。維斯帕先、提圖斯和圖密善三位皇帝形成了弗拉維王朝。這座提圖斯凱旋門是一座拱門,有科林斯半柱裝飾,拱肩兩邊的浮雕是帶翅膀代表勝利的仙女,中間拱頂石上的浮雕是一位羅馬戰士。拱頂樑上也有很多浮雕,都是提圖斯英勇事蹟。最上面的橫碑上寫著“羅馬元老院和人民將此獻給提圖斯奧古斯都”。拱門兩側牆上原來應該也是有浮雕的,現在已經滅失。巴黎拿破崙凱旋門很有可能就是以這座凱旋門為樣板的。

在帕拉蒂尼山崗下,還有一座凱旋門,就是下面這座君士坦丁凱旋門,緊挨著弗拉維競技場。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這座凱旋門是羅馬元老院在公元315年為了紀念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12年的米爾維安大橋戰役中戰勝馬克森提烏斯而建造的,這是羅馬最大的凱旋門,也是最後一座羅馬凱旋門。和前面那座不同的是,這座君士坦丁凱旋門有三座拱門,中間一座大的,兩邊各有一座小的。構成三座拱門的四根拱柱上都有科林斯半柱裝飾。中間大拱門的拱肩上還是傳統的浮雕,拱肩兩邊有代表勝利的帶翅膀仙女,拱頂石上有君士坦丁大帝肖像浮雕。其它浮雕也是根據傳統描繪君士坦丁大帝的勝仗。每座小拱門上都有一對圓形浮雕,這些不是新作品,而是一百多年前哈德良時期的,可能是從某座哈德良凱旋門上盜來的,都是哈德良狩獵圖。圓形浮雕板下面有繞凱旋門一圈的褲腰帶浮雕,學名叫中楣浮雕。這是建造這座凱旋門時候的新作,描繪了君士坦丁大帝戰勝馬克森提烏斯的義大利安戰役,從出發開始,經過圍攻維羅納,一直到擊敗馬克森提烏斯的米爾維安大橋之戰。拱門頂樓中心的碑文和提圖斯凱旋門差不多,無非是羅馬元老院和人民把此凱旋門獻給偉大的君士坦丁大帝之類的酸詞。頂樓四根柱子的頂端有四座人像,這是達契亞人雕像,來自圖拉真時期的什麼地方。征服達契亞人是圖拉真大帝(Trajan)的豐功偉績之一。四座人像之間的浮雕來自馬克奧勒留皇帝時期,分別描繪了奧勒留皇帝俘虜了敵人首腦、大批敵人官兵被抓獲、皇帝在做戰前動員和得勝後的祭神儀式。這座凱旋門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最著名的影響就是柏林的勃蘭登堡門。

君士坦丁凱旋門上有來自圖拉真大帝的浮雕,公元100年時期的圖拉真是羅馬帝國最牛的皇帝,到處擴張,使帝國版圖達到最大,東面到美索不達米亞,西面到伊比利亞半島,北面到黑海北岸喀爾巴阡山脈,南面到北非撒哈拉沙漠,地中海成了帝國的內海。圖拉真大帝在羅馬城建方面也有成績,現在還能看到他留下的圖拉真市場。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圖拉真時期只有下面二樓,上面那些都是中世紀以後加上去的,畢竟商業越來越發展了嘛。那座高塔叫做“民兵塔(Militia Tower),屬於防禦工事,一方面不許顧客哄搶商家的貨;另一方面也不許商家強賣;兼防外賊騷擾。

圖拉真大帝之後的羅馬皇帝是哈德良,他最著名的建築是哈德良長城。那座長城在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和中國的長城作用一樣,都是邊界上的防禦工事。中國最早的長城是西周時期,只是一段一段的,就是“烽火戲諸侯”故事的地點。秦統一中國後的長城算是正式連續的長城,大約是公元前210年修建。圖拉真擴張時期在英格蘭攻城略地,哈德良接手之後繼續在這裡向北攻擊,但是打到這裡就打不動了。為了鞏固邊防,也是為了確定羅馬帝國最北的邊界,哈德良在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修了長城,以南算是文明人,以北的蘇格蘭人算是野蠻人。哈德良長城大約修建於公元127年,不僅比秦長城晚了很多,規模比秦長城差了很多。哈德良長城在英國,我遊歷英倫時見過,那裡遠離意大利,站在羅馬看不見。為什麼看不見?因為地球是圓的,按照地球的曲率和可見光直線傳播的特性,眼力價兒最好的人也就是能往前看50公里,英國離羅馬可不止50公里。

不過,哈德良在羅馬還是修了建築留下來給我們看的。哈德良當皇帝的時候,秦始皇已經滅亡很多年了。那個時候媒體不是很發達,快遞也不發達,秦朝的報紙要很多很多年以後才能到羅馬。哈德良知道了秦始皇給自己修了一座陵墓,很偉大,他就也給自己修墓地。不僅他自己死後把骨灰葬在這裡,他的老婆孩子也葬在這裡,連同後面一直到公元217年卡拉卡拉皇帝共十位皇帝的骨灰都葬在這裡。這座陵差不多就是古羅馬的十三陵,他們還是挺節儉的,這麼多皇帝共用一座陵墓。中國的明朝從永樂皇帝朱棣到永曆皇帝朱由榔十三位皇帝一共活了三百年,古羅馬十位皇帝活了才一百年,要說這古羅馬人的平均壽命比中國明代差距還是很大呀。對了,明代離古羅馬時間太遠,來看看時間差不多的東漢,從光武皇帝劉秀到孝衝皇帝劉炳,十位皇帝活了一百五十年。西班牙皇帝也是共用一座墓,在埃斯科里亞爾的皇宮修道院裡。臺伯河邊的這座哈德良陵墓還一直保存下來了,就是下面這個。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看上去很素淨是吧?那是因為公元400年的時候這座陵墓被充作了軍事要塞,把外面那些裝飾都弄丟了,其實就是被敵人攻城的時候給拆掉了。當時霍諾利烏斯皇帝修了一圈奧勒良城牆,這座哈德良陵是城牆上的一座堡壘。公元410年西哥特國王阿拉里克洗劫羅馬的時候,這裡的古羅馬皇陵被破壞。皇帝們雖然沒有被拉出來鞭屍,那些骨灰倒是都被撒入臺伯河。最早的時候,這座建築頂上有像柏林勃蘭登堡門上四駕馬車那樣的青銅像,公元537年東哥特人攻擊羅馬的時候把那座銅像也給毀了。後來,為了修建聖彼得大教堂,還把哈德良陵的柱子都給拆走了。傳說公元590年羅馬瘟疫的時候,四大天使之一的米迦勒持劍出現在哈德良陵頂上,他揮劍斬斷了病魔的脖子,羅馬瘟疫得以終止。從此,這座哈德良陵就被叫做“聖天使堡(Castel Sant' Angelo)”。巧的是這一年在中國是隋煬帝的開皇十年,中國史書上記載開皇十年長安也爆發了疾疫。1536年,在聖天使堡上豎起了一座意大利文藝復興雕塑家孟特魯普(Montelupo)的聖米迦勒持劍大理石雕像;1753年,弗蘭德雕塑家維沙斐爾(Verschaffelt)做了一座聖米迦勒青銅像代替了已經損壞的大理石像,我們現在上面圖片裡看到的就是這座青銅像。這座聖天使堡還被教皇國當作監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劇《托斯卡》裡也出現過這座城堡,歌劇最後一幕中卡瓦拉多西被關押的監獄和行刑的天台就是這座城堡,托斯卡也是從這座城堡的天台上縱身躍下的。這裡現在是一座博物館。

聖天使堡對面的臺伯河上有一座古羅馬大石橋,這是最早和哈德良陵墓同時建造的。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這座橋最初當然是叫哈德良橋,現在當然叫做聖天使橋。自從有了敕建彼得寺,從城裡去寺裡點蠟燭的教徒就要從這裡過河,因此這座橋就也稱“聖彼得橋”。從公元6世紀開始,格里高利一世教皇把這座橋和哈德良陵一起都改成“聖天使”,並且開始收過橋費。教皇用收來的過橋費付給雕塑家們,讓他們出工出力建造聖彼得大教堂門前的基督門徒雕像。這座橋上每個橋墩之上都有二位天使雕像,一邊一座,這是貝尼尼為聖彼得大教堂做的收尾工程。這些天使手裡舉著的是基督受難時的刑具,一共有十位天使,貝尼尼自己只完成了其中的二座。看看下面這座手握扎槍的天使,基督受難在十字架上被一個羅馬士兵在右肋紮了一槍。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三:羅馬(1)

君士坦丁大帝很厲害,他廢除了他爸戴克裡先的四帝共治東西羅馬帝國,重新統一了羅馬帝國。他還和一直反抗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勢力達成妥協,發佈《米蘭敕令》立基督教為國教。但是,羅馬的政局還是不穩定,元老院不肯放棄幾個世紀的權利,基督教勢力還沒有完全退後。為了重起爐灶,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設立新都君士坦丁堡,由此開啟了羅馬城的衰落。君士坦丁死後,東西羅馬再次分裂。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佔羅馬城,這導致羅馬這面破鼓被眾人捶,後來又有汪達爾人和勃艮第人洗劫羅馬,最終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正式覆滅。這之後,羅馬被東哥特人佔領,東哥特人和拜占庭之間的戰爭導致羅馬又被洗劫好幾次,城市發展陷於停頓。公元756年,法蘭克王國的矮子丕平國王把羅馬送給教皇,成立了教皇國,羅馬成了教皇國的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