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他女婿,可他时刻都想离开京城,刚有机会走,却成开国皇帝

皇帝是他女婿,可他时刻都想离开京城,刚有机会走,却成开国皇帝

文|武品文史

皇帝是他女婿,可他时刻都想离开京城,刚有机会走,却成开国皇帝

说起开国皇帝给人的印象,大多都是勇猛无敌且足智多谋,非常善于驭人之术。但是他们也都经历过九死一生,但凡运气差一点都会改变历史。

就算是运气极好的,有着“位面之子”之称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是通过双手拼杀出来的,就更不用说刘邦、朱元璋这样的草根皇帝了。

然而历史上有一位比刘秀运气还要好的开国皇帝,他的皇帝之位是被人硬推上去的,而且刚开始他还心不甘情不愿,他就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

那么他是怎么被人推上开国皇位的?为什么可以兵不血刃的夺取天下呢?想要得到答案,首先要了解杨坚所处北周到底是一个什么环境。

皇帝是他女婿,可他时刻都想离开京城,刚有机会走,却成开国皇帝

多灾多难的北周

北周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残酷的时期之一。几乎是一年一小政变,三年一大政变,每次都是血流成河,王公大臣早上出门晚上不一定能回来,所以政治人物都养成了谨小慎微,明哲保身的习惯。

杨坚家族是依靠军功崛起的政治家族,杨坚从小就长得气宇轩昂不同于凡人,有大臣提醒周武帝宇文邕说杨坚“貌有反相”,宇文邕犹豫再三,决定不杀他,但是也不用他。

《隋书》用“深自晦匿”四个字来形容杨坚早年的经历,也就是深深的把自己的欲望和观点隐藏起来,用一双警惕的眼睛观察外面的世界,这就让他养成了稳重又敏感多疑的性格。

好不容易等到宇文邕死了,太子宇文赟于公元578年继位,杨坚的女儿被封为皇后,杨坚不仅成了国丈,还被封隋国公,成为了朝廷的重臣,杨坚的日子应该好过些了吧?

皇帝是他女婿,可他时刻都想离开京城,刚有机会走,却成开国皇帝

谁知道好日子没有来,杨坚的危险反而越来越近,新登基的周宣帝宇文赟,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暴君,他的父亲宇文邕刚死,他就对着父亲的灵柩大叫:“死得太晚了”。

他当即把父亲的妃嫔都集合起来挑选中意的纳入自己后宫。

然而当了皇帝就要履行皇帝职责,这无疑让喜欢玩乐的宇文赟感觉到掣肘,于是仅在一年之后的公元579年,宇文赟就把皇位禅让给年仅6岁的太子,自称太上皇。

宇文赟不仅胡作非为,还有严重的虐待和暴力倾向,他喜欢把鸡和碎瓦倒悬在车上,听鸡的哀嚎。

他还喜欢打人,据说廷杖制就是宇文赟发明的。

杨坚看着宇文赟的行为是越来越荒唐,他感觉危险正一步步向自己靠近,他觉得得找一个避祸的方法。

皇帝是他女婿,可他时刻都想离开京城,刚有机会走,却成开国皇帝

杨坚有一个发小名叫郑译,他们小的时候是国子监的同学,长大后关系一直还不错。而现在的郑译是宇文赟面前的红人,杨坚就想请他帮忙。

于是他就找了一个机会把郑译拉到一处小巷子里,偷偷拜托他说:“我很想到外地藩镇去任职,你现在是皇上的心腹,拜托你帮着留意一下机会”。杨坚是想远离首都长安这个是非之地,找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避祸。

巧了,不久之后北周和南陈前方的战事紧张,宇文赟就想派遣郑译南征,郑译就说自己是能力不够,需要隋国公一同前行担任督军。

宇文赟答应了,随后下诏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和郑译发兵会师寿阳讨伐南陈。

杨坚听闻之后太高兴了,收拾行李准备南下。不巧的是,就在这个时候足疾犯了,杨坚不得不在家养病,眼巴巴地盼望着双脚赶紧康复,可以早日离开危险的漩涡。

皇帝是他女婿,可他时刻都想离开京城,刚有机会走,却成开国皇帝

杨坚命运的转折

公元580年的6月4日,首都长安城里的隋国公府邸,来了几个衣着光鲜亮丽的不速之客,指名道姓说有急事要见隋国公杨坚,而且只见杨坚一个人。

杨坚的家丁认识他们,知道为首的是当今皇帝身边的宠臣——刘昉,以及领内史郑译。

家臣赶紧通知杨坚,杨坚的当时正患足疾,脚生病了。听说红得发紫的两位宠臣来找自己,连忙出来相见。刘昉一点儿也不寒暄,马上把其他人都轰出去,接着附在杨坚的耳朵边说了几句话,立刻把杨坚吓的是差点瘫倒在地上。

原来,刘昉和另一位大臣御正中大夫颜之仪,被太上皇宇文赟叫过去托孤,然而宇文赟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所以太上皇很可能快要宾天了,而刘昉和郑译大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引杨坚进宫主持大事。

他们二人这是赤裸裸地招呼杨坚一起搞政变,如果换作你是杨坚,在家里好好的养病,突然跑过来一个人对你说皇帝要死了,我们决定推举你发动政变夺权,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皇帝是他女婿,可他时刻都想离开京城,刚有机会走,却成开国皇帝

这事儿是真的吗?接着你就会有更大的一个疑问,如果是真的,那么这事儿靠谱吗?

杨坚也难免产生了很多的疑问,而且他的反应比其他人还要大,杨坚不仅觉得刘昉郑译等人的建议非常不靠谱,而且还可能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而且如果这么做的话,就彻彻底底地要颠覆杨坚之前的行事风格,杨坚在脑海当中把往事一幕幕都过了一遍,最后拒绝了刘昉。

刘昉着急了,他撂下了一句狠话,一下子改变了杨坚的看法,《隋书》记载了这句话:“公若为,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刘昉的意思是,宫廷政变这种事情你如果要干就别犹豫。如果你不想干,我刘昉就自己去干。刘昉他在政变这事儿上态度是很坚决地,一门心思要政变夺权。

杨坚深埋在心底的权力欲望被这句话激发了起来,他不甘心一辈子都生活在恐惧当中,不愿意一辈子都韬光养晦,金子总是想证明自己的光亮,所以杨坚改变态度答应刘昉郑译等人,带头发动政变。

皇帝是他女婿,可他时刻都想离开京城,刚有机会走,却成开国皇帝

杨坚就以“侍疾”的名义进入深宫,他见到了计划政变的所有同党,也就是刘昉,郑译,杨惠,皇甫绩,柳裘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也都是宫廷官员,既不掌握军队,在百官当中也没有什么威望,他们所谓的政变计划,就是等周宣帝宇文赟死后假传诏书,让杨坚来统领天下兵马掌握实权。

杨坚觉得这种政变太儿戏了,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和反抗,所以成功的几率不大,所以他又有些打退堂鼓了。

当时刘昉郑译等人已经开始草拟所谓的宇文赟遗照了,见杨坚的态度不坚定,其中一位官员柳裘对杨坚说: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如果不把握住机会反而要遭到祸害。

皇帝是他女婿,可他时刻都想离开京城,刚有机会走,却成开国皇帝

其实从杨坚进宫的那一刻开始,政变就像是射出去的箭,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

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也在丈夫入宫后派人送来口信说:“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免之”,独孤伽罗的意思也是柳裘的意思,鼓励丈夫要政变到底。

关键时刻妻子的鼓励坚定了杨坚政变的决心,刘昉和郑译拟定了一份招书,等到周宣帝宇文赟结束了荒唐的一生之后,郑译马上宣布了所谓的“遗诏”,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文武百官接受杨坚节度。

同时在另外一边,当时和刘昉一同受到托孤的重臣颜之仪,也联合一部分宦官,发起了另外一场政变,他们引导北周宗室大将军宇文仲进宫,准备推举宇文仲辅政少主。

结果,当宇文仲进入皇朝之后,杨坚就派人把他们抓起来关进了大牢。

皇帝是他女婿,可他时刻都想离开京城,刚有机会走,却成开国皇帝

一切幸福来的太突然

夺取政权之后,杨坚计划把东宫作为自己的执政府,命令百官来东宫议事,政变刚刚发生,文武百官基本上都处于观望状态,杨坚就命令司武上士卢贲带上官兵,召见公卿说:“欲求富贵者,当相随来”

大臣们还是窃窃私语,有的还想开溜,卢贲就指挥官兵把百官都看管起来,官员们都不敢动,最后只好跟着卢贲到东宫去,杨坚的这场宫廷政变,至此才算是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长安的百官默认了杨坚的掌权地位,这场政变在历史上都没有专门的名字。我们回顾这场政变,应该说这是一场非常仓促的,临时性的事件。别人搞政变怎么也得准备几个月的时间,长一点时间的,甚至精心准备了一两年,而杨坚的政变完全是刘昉郑译等宫廷官员临时起意,拉着杨坚就发动了起来的政变。

杨坚的胜利来得非常侥幸,如果不是刘昉郑译两个人之前和杨坚的关系还不错,这样的好事儿不会落在他的头上。

加上当时的文武百官是迫于自己身家性命的安全考虑,被迫承认了政变的客观事实,并不是真心拥护杨坚。

还有一点,很多人都是觉得,之前的周宣帝宇文赟残暴荒唐,在他的统治下完全没有安全感,如果换一个人或许并不是什么坏事。所以大家都是迫于形势,暂时听命于杨坚。

皇帝是他女婿,可他时刻都想离开京城,刚有机会走,却成开国皇帝

大隋王朝开国皇帝——杨坚

杨坚刚掌权的时候,老同学元谐就告诉他说:“工无党援,譬如水间一堵墙,大危矣,公其勉之”元谐的意思是说:杨坚没有强大的势力作为基础,既没有自己的部队,又没有自己的政治派系,刘昉郑译等人都是为了自己的身家富贵推举杨坚政变,所以杨坚的处境其实是很危险,仿佛就是面对着洪水的一堵土墙,随时可能垮台。

杨坚对自己有几斤几两。和眼前的局势非常清醒。客观上,他一上台就面临了北周宗室和地方实权人物的强烈反对。

所以杨坚先是引诱地方上的宇文氏藩王来长安,随后解除他们的实权。接着调兵遣将,扑灭了中原四川等地起兵讨伐他的藩镇,横加杀戮再加上封官赏赐,拉拢了观望的中间派,最后好不容易才把帝位稳固下来。

一年后,公元581年,杨坚登基建立隋朝,改元开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