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打窩時,怎麼判斷窩子進沒進魚?簡單,看好這幾點就行

打窩,釣魚,永遠是我們釣魚人不變的流程,不過,不少釣友在打了窩後,不知道如何判斷魚兒是不是進窩了,特別是釣大魚的時候,因為不知道魚兒有沒有進窩,而放鬆了警惕,導致發生跑魚的慘劇,可以說是痛徹心扉了。因此,懂得觀察魚兒是否進窩非常關鍵,而如何判斷,則可以通過以下幾點。

釣魚打窩時,怎麼判斷窩子進沒進魚?簡單,看好這幾點就行

1、試窩

一般在我們打窩時,講究一個試窩,什麼意思呢?就是用少量的餌料,比如鴿子蛋大小的餌料先小規模的試窩,因為是野釣,所以如果有條件咱們可以同時打3~5把手竿,分別按傘狀打出去,這樣利於我們多個窩點同時誘魚,同時量也不大,比較經濟實惠,一般情況下只要有魚群進窩,浮漂就會擺動,同時會有極小的魚泡不間斷但是無規律的浮起,如果沒有魚泡則會有魚花是不是泛起,這些都是試窩後,如果魚群進窩後的表現。

釣魚打窩時,怎麼判斷窩子進沒進魚?簡單,看好這幾點就行

2、水面翻花

很多釣友,特別是新手,由於釣魚的次數不多,經驗積累的少,對於水面反應的魚情判斷有所欠缺的。其實,在實際的垂釣過程中,水面的波紋還是能提供很重要的魚情信息的。這個“波紋”指的就是魚翻花,也就是魚花。比如說發現水面有水波紋交織、水花翻動或是突然有較大的漣漪時,這些現象說明釣點周邊的中上層水域有魚類在攪動水面,要知道水體自己是不可能出現攪動的。接下來的工作就是進一步嘗試區分是不是目標魚造成的了。不同的魚類造成的“波紋”實際上是有所區別的。不過,總的來說當發現水面附近有水體攪動而出現“波紋”了,就一定是魚兒進窩了,此時釣手該做的就是提起精神,準備戰鬥!

釣魚打窩時,怎麼判斷窩子進沒進魚?簡單,看好這幾點就行

3、察看水的混濁度和水草

當我們在淺水區域垂釣時,俗話說“水清則無魚“,淺水區域裡,有魚群彙集的中央大多水色會相對混濁一些。首先相對混濁的水體,會保證水底光線較弱,魚類能夠較好的廕庇本身,不會被掠食者捕殺。其次是由於鯽魚、鯉魚這類底息魚普通都是在水體的中下層遊動的,常常在淤泥中掘食、攪動,會使得水底的汙泥被攪動起來。當我們在淺水區域垂釣時,儘量選擇光線較弱的暗水區、水色相對混濁的區域,這些都是漁獲的保證。有時我們野釣中會選擇有水生植物的周邊作為釣點,這也就是“釣魚釣草”的緣由。水中有比擬密集的水生植物時,魚類藏身其中,既是一種自我維護的屏障。同時水生植物有極強的光協作用,為魚類提供氧氣。普通來說水生植物較為密集的中央,魚類的可食用的美食也是最多的。當我們選擇有水草、水葫蘆、浮萍以至是樹枝等雜物等釣點做釣時,魚類遊動時會使得這些植物晃動,我們能夠經過察看這些物體的運動狀態來判別釣點四周能否有魚。

釣魚打窩時,怎麼判斷窩子進沒進魚?簡單,看好這幾點就行

4、魚津和浮漂動作

魚呼吸或者遊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氣泡被稱為魚津。通過觀察魚津,釣友也可以判斷窩中有沒有魚。所以首先釣友需要區分魚津和地津。地津是水底淤泥、沉積物等發酵後產生的沼氣,它會導致水底缺氧和魚類起伏,地津氣泡大小不等,露出水面後容易破裂,位置也相對固定。而相比較來說,魚津自身含有魚類的粘液,通常大小均勻,對於地氣不言破裂,位置也不固定。垂釣時,窩子周圍有慢慢移動的魚津,釣友們就得做好準備了。當浮漂出現動作之後,我們需要迅速地區分是小雜魚鬧窩還是目標魚上鉤。小雜魚鬧窩的時候,浮漂會出現上浮下頓感,是一種非常不穩定的漂相,當浮漂出現標準的頓感動作時,這就說明我們的目標魚出現啦!

釣魚打窩時,怎麼判斷窩子進沒進魚?簡單,看好這幾點就行

大魚進窩最明顯的特徵是原本不斷的小魚咬鉤突然停止,靜靜的,這時,只要是判斷餌料的黏度和硬度沒問題,就不要忙著看鉤上餌料的情況,防止驚走大魚。最後,再判斷大魚的種類,採用相應的對策,主動的出擊,把握好機會,做到有的放矢,就會有好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