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作者 / 蔡凡 吳夢奇 陳瓊青

來源 / 智合


未來,變局橫生。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中國律師制度恢復40週年,3萬多家律所,46萬律師,且仍在持續增長。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法律服務並不專屬於律師,“四大”等替代性法律服務提供商崛起且勢頭正猛,信息革命時代,科技將替代律師?或為律師添翼?

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在開場致辭中,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諮詢組召集人、智合研究院專家顧問委員會首席顧問張穹認為,“超越法律”是思想境界的超越,要站在國家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的高度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律師制度;同時也是信息革命時代下,律師行業謀取發展的指導思想。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曉雷談道,當下舊的事物在改變,新的事物正在生成,法律從業者要更大程度地打開現有的法學體系,改變並適應當下這個急劇變化的世界。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副院長、教授程金華表示,當前的國內外形勢對現有的法治秩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科技的出現為法律人進軍其他行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歷史舞臺。

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作為法律行業的長期觀察者,智合創始人、CEO洪祖運在致辭中分享了法律市場需要面對的“六個關鍵詞”:第一,中國經濟。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與全面對外開放的格局,為中國律師的職業化、市場化、國際化提供了機遇。第二,律所管理。律師行業對於管理價值的認識正在甦醒。第三,跨界玩家。以“四大”為代表的替代性法律服務提供商正在崛起,並表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第四,法律科技。科技逐步滲透進法律服務中,它將如何賦能律師,也是時下行業內不可忽視的問題。第五,市場革新。在技術革新、國際化挑戰、服務模式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智合論壇為律師們提供一個對話法總的窗口,共同探尋企業法律服務的下一個風口。第六,榜單評級。法律評級機構從市場和數據的角度幫助人們瞭解律師和律所,併成為一個選擇參考。

今天,11月18日,上海陸家嘴上海中心大廈,1300餘名中外專家、律界精英齊聚智合論壇2019,以超越法律行業的高度,從多學科領域的角度,探索法律服務行業的發展和未來革新。

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全面阻止金融危機是不可能的,但我們能通過一些措施,減少金融危機的產生。”在題為“中國金融市場為何必須堅持法治?”的演講中,哈佛大學經濟系亞當斯大學教授Eric Maskin分享了對金融市場法治的觀察。2007年,Maskin因其在機制設計理論研究方面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信貸市場有其特殊性”,Maskin以土豆市場舉例進行對比分析,“信貸市場與土豆市場最大的不同,在於小問題會發酵加劇,並且無法自我修正,最終成為影響力大的問題。”為什麼信貸市場的小問題會進一步發酵?原因在於銀行為獲得高回報率從其他銀行借款,產生了槓桿,高槓杆有助於各行的創業落地,但這其中的風險在於,當部分創業失敗時,銀行無法收到回報導致倒閉,進而導致借款銀行也倒閉,這是倒閉的鏈式反應。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不是恐慌等非理性因素或銀行家的不道德行為造成的,而是槓桿出現了問題。”因此,信貸市場需要進行兩次干預,事後干預是在銀行陷入困境之後的干預,政府救助使銀行可以繼續放貸,但代價是可能導致銀行繼續發放高風險貸款。因此,“防患於未然”的事前干預更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法律監管體系,實現法律對銀行的限制。

“設計良好的監管體系,能夠阻止許多危機的發生,但不能寄希望於創新的同時完全避免信貸危機。”Maskin進一步闡述信貸市場法律監管的主要形式:通過對借貸款的最低標準進行限制,進而限制槓桿和銀行流動性;對衍生品進行限制,衍生品允許風險分擔也鼓勵了更高風險的借貸;對銀行規模實施監管,銀行規模過大則承擔太多風險。

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在題為“全球頂級律所的成功秘密”的演講中,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律所領導力與發展戰略-中國課程》主講教授Ashish Nanda分享了自己對全球法律服務市場和國際頂級律所的觀察。

Ashish認為,律所成功與否有很多維度可供衡量,例如市場份額、客戶偏好、行業影響力、僱主品牌、社會貢獻和經濟表現等。律所的經濟表現主要體現為盈利能力,合夥人人均利潤(PPEP)便是一個重要指標。

Ashish分析了美國PPEP排名靠前的十家律所,從2014年至2018年,Wachtell始終位列第一,均在500萬美元以上。這些律所的PPEP表現明顯高於下一梯隊的律所,且排名穩定,並未隨經濟週期發生變化。將這些頂級律所與美國百強律所的平均水平進行對比,從總創收數據來看,頂級律所高於美國百強律所的平均值,但並不一定是最高的;從律師人數來看,頂級律所的律師人數低於平均水平;從合夥人數量來看,則明顯少於平均水平。基於以上分析,Ashish給出他的觀點—— “The ‘Best’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Biggest’.”

與一般律所相比,頂級律所的生產率、毛利率、槓桿率更高,因為他們主要從事高精尖的法律服務工作。同時一些研究報告顯示,頂級律所對優秀法學生有更大的吸引力、且合夥人粘性也更強。頂級律所更重視客戶、合夥人、律師這三者間的相互作用:律所為律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職業成長通道,吸引優秀人才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客戶對高質量服務的滿意,進一步培養了客戶忠誠度,促進了律所發展的良性循環。

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頂級律所的成功沒有秘訣”,Ashish總結,頂級律所的成功在於一以貫之地堅持一些“顯而易見”的基本原則:清晰的發展戰略、內部組織文化與戰略相吻合的一致性、律所管理者從方向把握到執行層面的領導力。

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四大”等替代性法律服務提供商瓜分了部分法律服務市場;法律科技在行業內逐步得以應用,讓律師的效率方面有很大改善,全球法律服務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

在這場世界範圍的變革浪潮中,什麼樣的律所將取得成功?它們何以獲得客戶的承認與青睞?

在智合論壇的“跨國問道”圓桌對談上,花旗私人銀行律所集團前主席、Dan Dipietro諮詢公司主席Dan DiPietro和六位國內外一線律師事務所的管理合夥人一同探討律所管理經驗。

“潮水可能不足以撐起所有的船隻,有很多在潛水的律所要努力避免暗礁或急流。那麼,做得好的律所和做得不夠好的律所有什麼差別呢?”Dan的這個思考引發了後續的三個問題——

Dan DiPietro:方達和君合的發展戰略是什麼?是哪些關鍵因素讓你們區別於其他律所?

邵子力 方達律師事務所主席:

律所的戰略在於“知道哪些事情是該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該做的”。方達的戰略可以分為兩點:其一,堅持做好律所該做的事,不屬於律所該做的事就請別人來做;其二,在自身業務範圍內注重提升核心競爭力。什麼是律所的國際化?其實是在一個特定經濟環境中,律所根據市場變化邁向全球;但今天曆史環境已經變了,“去全球化”的概念被提出來。對於方達來說,最主要的是堅守好能做的事情,明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依然在中國。

周輝 君合律師事務所管委會委員:

對於君合而言,過去5年和未來5年著重解決的是兩個重要的矛盾:第一個,本質上來說,客戶對於律師事務所的期待是有生態系統的法律服務,這個需求是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和個人或者個人所領導的團隊工作模式的矛盾;第二個,是傳承和發展的矛盾,面對新的市場我們需要考慮年輕合夥人的發展空間。在律所的不同階段,需要綜合市場環境、人才結構等多方因素調整律所的分配機制,以適應不同的發展需求。君合的方式是先做出分配機制改革,主要是為了解決兩方面的矛盾:第一,如何改變合夥人及律師傳統的行為模式;第二,合夥人評價體系的重構,以獲得合夥人對律所評價的信任,這是律所持續發展的根基。

Dan DiPietro:“四大”已涉足法律服務市場,這是否是對律所發展的威脅?該如何應對?

Miguel A. Zaldivar, Jr. 霍金路偉律師事務所亞太區主席:

十年前,霍金路偉將美國、歐洲整合為一體化的律所,發展至今,50%的業務來自美國,40%的業務來自歐洲和亞洲。接下來,霍金路偉將在亞洲、中國加深業務量,並與多家中國律所開展業務合作,相互借鑑學習。現階段,“四大”提供的法律服務主要圍繞稅務方面,且其中高精尖的工作是在律所和“四大”之間分擔。律所的高端法律事務並未受到太大影響,且目前為止人才流失問題並沒有發生。但這不代表未來不會發生,還要看接下來怎麼發展。

王彥峰(Tim Wang) 高偉紳律師事務所中國區聯席管理合夥人:

律所關係,要先講合作,再談競爭。高偉紳是一家有200多年曆史的英國律所,進入中國市場也有30年,見證了中國法律服務市場不斷增長且增幅處於全球領先位置的過程。作為一家國際所,高偉紳在中國最核心的發展方向之一,就是取得客戶對律所服務價值的認可,並提高自身的法律服務提供能力。另一方面,是結合國際化和本土化進行綜合發展,其中人才是核心。作為一家為中國客戶走出去提供境外法律服務的國際律所,挑戰更大,高偉紳在人才招聘上會向中國大陸畢業的法學生傾斜,著力培養優秀人才的跨國工作能力。

Dan DiPietro: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律所中所扮演的角色?律所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創新?

張毅 金杜律師事務所中國管委會主席:

目前律所內部對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使用意見並不一致。我們自己做了一個類似小程序的平臺,用於做證券項目的法律盡職調查,將律師從簡單密集型的勞動中釋放出來,不過也有很多問題要修正。創新對整個法律服務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對律師們提出了挑戰,客戶的法律問題背後一定包含商業邏輯、技術的問題,能夠融合商業、技術和法律的複合型人才創收也會更高;第二,制度上要不斷創新,以應對律所不同階段的發展問題,“創新永遠在路上,創新永遠是難題”。

趙靖 中倫律師事務所管委會主任:

律所的目標是高效提供有效率、高質量的法律服務,任何技術只要能助益於這一目標,且能產生相對競爭優勢,就會被廣泛使用。律所的成本分配也可能隨之變化,目前是人力成本最高,以後的技術成本可能會更高。律所的創新,主要集中精力在法律服務的創新方面;技術的創新,應該由更專業的機構或公司來做。現在律所架構還是金字塔形的,如果將來人工智能能夠替代簡單性的律師工作,對於低年級的律師需求就會減少。這可能產生兩個方面的結果:第一,律師收費模式的變化;第二,法學院教學模式的變化。

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千帆相競,百舸爭流,中國律師界40年誕生了大批優秀律所,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但問題仍然存在:如何看待過往與未來?律所如何高質量發展、多維度佈局?

“巔峰對談”集聚7家中國律所——中倫文德、天達共和、盈科、大成、德恆、隆安、煒衡的管理者,試圖從他們各自的視角,為這些問題探求答案。

陳文 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主任:

宏觀上講,律所的發展首先要和國家的發展大戰略一致。任何事物發展都需要抓住時機,中倫文德2015年即開始研究“一帶一路”相關業務,並於2017年成立了“一帶一路”發展研究院。2016年中倫文德組織GLA國際法律服務機構,響應“走出去”戰略,提供及時、優質的法律服務。從細節上講,“超越法律”各有各的看法,中倫文德的做法是不僅積極與國內外律師事務所合作,也與一些非律所法律機構簽訂合作,不侷限於法律圈是非常重要的。

在人才層面,中倫文德強調合夥人尤其是管理合夥人團結一致、思想一致,以保證事務所發展方向正確、穩定。此外,吸引更多優秀的合夥人,讓優秀的人才與優秀的制度共同引領律所的未來。

李大進 天達共和律師事務所主任:

中國律師制度恢復四十年,離不開律師行業46萬人的付出。天達共和是天達與共和五年前合併而成的,但是這兩家律所自九十年代初成立,天達的三位創始合夥人依然在所,共和的八位創始人經過這麼多年僅有一位離所,七位依然在所。堅持是天達共和的特性之一。

第二個特性是合作,這是天達共和追求的一種可張可馳可調節的制度,這種制度自有其複雜性,這種複雜性的背後是天達共和追求的律師事務所管理的一種簡單,一種包容性,一種可張可馳。

第三個特性是成長,所有律所都在面臨年輕化的問題,天達共和致力於為年輕人提供清晰的發展途徑、有合夥人或資深律師的帶教,以及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梅向榮 盈科律師事務所全球董事會主任:

盈科做到這麼大,但不止於大,做大不是目的,只是一個過程,最終的目標一定是做好。律所本質上還是專業服務機構,是因為它能給這個世界、給這個國家帶來價值而存在。從大到好,本質上是完成組織機構的使命。

盈科有十條原則,第一條就是以客戶為導向,根據客戶國內和國外,甚至不限於法律的需求匹配一站式、全球化的法律資源服務。第二條是以人為本。戰略會隨著社會發展、需求的變化不斷進行調整。盈科已經擁有八千多名律師,以人為本才是長久的發展戰略。

我們今天講“超越法律”,科技化和國際化是必須面對的,未來法律科技會改變整個律所的架構,國際化的趨勢則是勢不可擋,未來的競爭需要在這兩個方面都早做安排。

彭雪峰 大成律師事務所創始人、全球董事局主席:

律所的致勝戰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對於大成而言,前瞻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必須看在、想在、做在別人前面,比如從“十五大”報告的解讀中發現其中蘊含的律師的巨大機會。

第二,創新性對律所發展也十分關鍵。律所要結合行業整體、結合自身現狀,找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特點,不要總是想著彎道超車,一定要考慮換道超車,挖掘自己獨一無二的基因。

第三,作為一家體量巨大的律所,大成已經有181間辦公室,涉及76個國家,我們將融合性也作為律所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融合包括業務的融合、管理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爭取各方面更緊密的結合,實現律所自身的追求。

孫鋼宏 德恆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

任何行業都需要時間淬鍊與沉澱才能成熟,對於紛繁複雜的市場變化,首先需要回歸到律師事務所的核心——合夥人的價值。德恆一直在內部弘揚和發展強化合夥人精神和合夥人制度。

第二,專業化只是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發展的基本階段,專業化之後應當實現跨專業化,幫客戶解決問題;跨專業化之後是跨行業化,掌握行業的邏輯才可以服務好這個行業,成為與客戶共同創造價值、分享價值的“律師合夥人”。

第三,作為一家全國性的法律服務機構,德恆十分強調公益性,推動建立了“一帶一路”服務機制和“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中心,將有助於幫助中國企業、個人還有國家增強軟實力。“獨行快、眾行遠”,共同成長才能推動法治進步。

徐家力 隆安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會議主席:

隆安的發展代表了中國大部分律所的歷史和現狀,至少有五個特點:第一,時間長,四十年改革開放,隆安就做了27年;第二,隆安的合夥人幾乎沒有離開;第三,從沒有合併過;第四,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法,生存下來了;第五,是老所面臨怎麼往前走的難題需要解決。這是第一個方面,隆安的代表性。

第一方面,是一體化難題,隆安的分所是相對獨立的,幾十家分所如何一體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第三方面,傳承的問題,年輕一代有自己的想法,老一代有這一代人的安排,怎麼把二者結合在一起把律所發展下去,是隆安這樣有歷史的律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張小煒 煒衡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會議主席:

律師事務所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定位才可以有發展。單體律所、單體人員所產生的智慧需要聚合起來,才能為律所的發展、為法律行業的發展提供幫助。對於發展方向,煒衡強調沉下來做事情,整合合夥人、律師等人員,為律所人員打造共同工作生活的平臺。

在人才培養方面,煒衡希望在可實現範圍內為人才提供更大的平臺與機會,幫助每個人實現自己的成就與價值,團結人才,讓人才和分支機構的價值得以實現,做好連接點的設立,讓每個人實現價值的可能性增加。人文情懷是煒衡發展的根本。

七位嘉賓每人都闡釋了一個發展致勝的戰略。陳文律師“向上看”,關注國家發展戰略;李大進律師“向內看”,強調律所真正的成長;梅向榮律師“向外看”,進行國際化佈局;彭雪峰律師“向前看”,強調前瞻性;孫鋼宏律師“向久看”,強調如何做得更久;徐家力律師“向特看”,強調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張小煒律師“向遠看”,強調以文化致勝。

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企業的成功並非難在實現卓越,而是難在始終保持卓越。”在題為“建設基業長青的專業服務公司”的演講中,德勤中國副主席、金融服務業領導合夥人、《專業服務公司的管理》中文版譯者吳衛軍分享了三家知名公司/機構的管理發展模式。

阿里巴巴以“湖畔合夥”制度分配了企業的治理權力,制度中將股東分為兩類:單純的投資人股東和擁有合夥人頭銜的股東。合夥人股東通過合夥人組織控制著公司的經營和管理,且每年按提名程序選拔後備人才。

2002年安達信倒閉。“這是一家沒有合夥人的機構,所有人服務的‘老闆’始終只有阿瑟∙安達信。”安達信的創立、發展過程中,承襲創始人的激進性格。過於冒險的企業文化讓安達信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但也導致公司發展失控,毀於一旦。

相比之下,普華永道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普華永道的合併發展過程中數次更名,最終採用沒有符號分離的“PricewaterhouseCoopers”。吳衛軍認為這反映了當時合夥人融為一體的態度和集體榮譽感。“創始人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姓氏,更重要的是民主包容的企業文化以及塑造公司品牌和信譽的傳統。”

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在“客戶眼中對外部律師的需求和變化”的主題演講中,百度集團副總裁、總法律顧問梁志祥分享了互聯網法律人的三個思考。

第一個思考是“Redefine”,重新界定,法律人的供給側改革,律師不應該只是懂得客戶當下的需求,律師應該更加積極主動去考慮客戶長遠的需求。很多互聯網的新興服務領域,客戶希望律師能夠提供更加前瞻性、體系化的建議,法律人需要想在商業人士前面,重新思考客戶真正需求和長期需求,重新界定律師的服務。

第二個思考是法律人的“Replace”,如何在競爭中持有不可替代性的優勢?要想不被客戶替代,只有不斷的自我替代。如何讀懂客戶?“只有把自己忘掉,才能懂客戶。”要從客戶的視角看待客戶,站在客戶的角度考慮問題。

第三個思考是法律人的“Reset”,就像手機重啟,互聯網帶來快速迭代和創新,法律人過去的成功經驗,並不是想當然成為未來成功的參考,法律人要與時俱進,要有歸零的心態,不斷清空自己,超越自己。

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在論壇的閉幕致辭環節,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院長季衛東從三個視角出發,闡述了自己的參會感受:一是風險,整個世界的不確定性和流動性正在增長,我們需要超越法律來認識當下這個世界,重新認識法律秩序;二是法治,責任追究成為維持秩序的重要方面,監管成為全球共同關心的問題;三是挑戰,“四大”入場、科技革新均改變著行業現狀,法律人需要重新認識商業模式,法律職業開始邁入多樣化、多元化的時代。最後,季衛東用司法外交時代、責任本位時代、多元主義時代三個關鍵詞來概括法律行業的新態勢,並勉勵法律人繼續為法治建設奮鬥。

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上海市律師協會會長季諾表示智合論壇2019是一場“超越法律”的智慧盛宴,並指出三個值得律師們關注的行業動態:第一,中國律所的海外分支機構數量增加,未來四五年中,將會逐步增多至300個左右;第二,今年十月正式運行的《海南經濟特區律師條例》中關於“公司制律所”的規定,反映了律師行業長期以來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和突破;第三,11月16日簽署的《長江三角洲區域律師業一體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這三個動態,正是律師行業變革的三個縮影,原來明確的‘邊界’正在被打破,律師、律師事務所和律協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正在迎來更多創新性的規則和實踐。”

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中國律師行業四十已過,下一個十年將至。

這是一個快速革新的十年,也是一個滿載機遇的十年。

面對未來,我們想象過它的百般模樣,我們準備著,等待拆開下一個十年的驚喜。

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中國律所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聽聽這64位中外專家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