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255億方背後,是這條“生命線”的圈粉之旅

導讀:南水北調,使水資源“天塹變通途”。未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還將繼續北延穿過河北到達天津,緩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供水壓力。而中線工程仍在維持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的同時,為北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5年、255億方背後,是這條“生命線”的圈粉之旅

一渠清水潤大地。“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建成以來,直接受益超過1億人,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調些去”的設想在60多年後成為現實。2002年,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開工。公開資料顯示,工程規劃分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通過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相互連接。一份權威數據顯示,2018年東中線年度調水85.48億立方米,超額完成調水任務。東線水質持續穩定保持地表水三類水質以上,中線工程則始終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以上,Ⅰ類水質斷面比例達到80%左右。

旨在潤蘇北、濟齊魯,共22處樞紐、34座抽水泵站的東線工程則在2013年底就已實現全線通水。有效緩解了魯南、山東半島和魯北地區城市缺水問題,兼顧生態和環境用水,併為向河北、天津應急供水創造條件。而水資源總量的增加,不僅改變了水源保障格局和供水格局,也為沿線多地贏得了水資源涵養恢復。

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對於水資源的需求量也會越來越大,經由南水北調工程的水鏈補水成為北方缺水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特別是在特殊乾旱年份,可基本緩解城市的水資源危機和水生態危機。中線工程通水5年來,供水量連年上升,效益超過預期。截至11月16日,僅一期工程已累計調水超過255億立方米,沿線直接受益人口超過5859萬。並已成為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等沿線大中城市的供水“生命線”。

監測數據顯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地的供水量連年上升,效益超過預期。2018-2019年度北京市分水量為11.53億立方米,天津市分水量11.02億立方米,河北省份水量為22.37億立方米,河南省份水量為24.23億立方米,各省市供水量均超過年度計劃分水量。其餘存入大中型水庫,並向密懷順地下水源地和城市河湖生態補水。

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中線一期工程發揮效益的速度逐漸加快。要知道,在“南水”進京之前,北京市地下水位曾經連續16年下降,人均水資源量僅有100立方米左右。“近五年來,北京累計接收丹江口水庫來水達到52.03億立方米,水質始終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類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00萬。”密雲水庫管理處主任劉大根曾指出。如今,“南水”已佔北京市主城區自來水供水量的7成,併成為天津市14個區居民的供水水源。

更可喜的是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後,區域水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生態效益也已開始同步顯現。地下水位逐步上升,乾涸的窪、澱、河、渠、溼地得到補水,因缺水而萎縮的部分湖泊、水庫、溼地重現生機。誠如中線通水以來,北京市用好南水,通過壓采地下水、河道補水,地下水水位進入了止跌回升期。隨後實施了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補試點工作,累計向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3條試點河段補水13.9億立方米。

未來,南水北調工程也將實現為京津冀常規供水。尤其是在當前北京、天津供水已達工程能力的情況下,重點增加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河北三條試點河段生態補水及城市生產生活用水需求。同時,通過以南水北調骨幹工程構建的水網體系,實現了長江水、黃河水、當地水的聯合調度、優化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