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赴馬裡維和,中國“藍盔勇士”的“戰爭與和平”思考

中新網濟南11月19日電 題:兩赴馬裡維和,中國“藍盔勇士”的“戰爭與和平”思考

記者 李純

“機場的窗戶、牆上都是彈孔。”李慶昆仍記得首次抵達馬裡時看到的情景,“隨處可見有人拿著槍,政府軍開著簡陋的皮卡車,後面架個高射機槍,坐著一些武裝人員。”在他看來,戰爭的痕跡“比想象的更震撼”。

两赴马里维和,中国“蓝盔勇士”的“战争与和平”思考

陸軍第80集團軍某旅偵察營營長李慶昆。圖片由李慶昆所在部隊提供

兩次赴馬裡執行維和任務,解放軍陸軍第80集團軍某旅偵察營長李慶昆,對“戰爭與和平”有了切身的思考:為了守護和平,軍人更要在實際運用中展現價值、提升能力,做到“能戰方能止戰”。

2012年,非洲國家馬裡爆發內戰,局勢持續動盪,恐襲時有發生。應聯合國請求,中國於2013年派出首批赴馬裡維和部隊。這也是中國首次向海外派出安全部隊,李慶昆擔任警衛分隊快反中隊副中隊長。

两赴马里维和,中国“蓝盔勇士”的“战争与和平”思考

2018年8月,中國第六批赴馬裡維和部隊進行營區防衛演練。圖片由李慶昆所在部隊提供

警衛分隊的職責是為聯合國駐馬裡綜合穩定特派團(聯馬團)東戰區的各國維和力量提供安全警戒。談及申請參加維和任務的初衷,李慶昆並不諱言:軍事技能要經過實際檢驗,維和任務區是“與戰場最接近的地方”,苦練多年的本領有了“用武之地”。

馬裡嚴峻的安全形勢還是超出了中國軍人的預料。據李慶昆回憶,任務初期,警戒區域每週都會遭到三四次火箭彈襲擊,防衛警報日均拉響四次。官兵們在槍聲中入睡,被爆炸聲驚醒。“情況出現得太突然,面臨很多危險和考驗。”

两赴马里维和,中国“蓝盔勇士”的“战争与和平”思考

2018年8月,中國第六批赴馬裡維和部隊進行營區防衛演練。圖片由李慶昆所在部隊提供

2014年5月19日,上千名民眾示威遊行衝擊聯馬團司令部。根據聯合國交戰規則,警衛分隊不可首先開槍,同時要警惕夾雜在人群中的煽動者放冷槍。示威民眾燒輪胎、投石塊、扔燃燒瓶,飛石砸在藍盔上砰砰作響。李慶昆頸部受傷,鮮血滴到防彈衣上,精神高度集中的他並未察覺疼痛。

對峙持續了3個多小時,未能衝破營門的人群最終散去。聯馬團東戰區司令部安全官事後評價,中國維和部隊反應最快、素質最高,“有了你們,戰區就有了安全保證”。

2014年9月,中國首批赴馬裡維和部隊任務期滿歸國。經此一番歷練,李慶昆覺得,自己變得更加沉著冷靜了。

两赴马里维和,中国“蓝盔勇士”的“战争与和平”思考

2018年8月,中國第六批赴馬裡維和部隊進行營區防衛演練。圖片由李慶昆所在部隊提供

2018年初,部隊再次組建赴馬裡維和分隊。李慶昆又一次遞交申請,希望憑藉自身經驗,在擔負大國軍人責任的同時,為維和官兵們再添一分安全。這一次,他是中國第六批赴馬裡維和部隊警衛分隊快反中隊中隊長。

陸軍第80集團軍某旅偵察營政治教導員張燁表示,不同於之前的血氣方剛,李慶昆的第二次維和選擇源於對軍人使命的理解與踐行。

两赴马里维和,中国“蓝盔勇士”的“战争与和平”思考

2018年8月,中國第六批赴馬裡維和部隊進行營區防衛演練。圖片由李慶昆所在部隊提供

再赴馬裡,當地局勢已見緩和,火箭彈襲擊“幾乎聽不到了”。然而,當年8月將舉行的總統大選導致安全形勢再度緊張,發生多起針對聯合國人員的武裝襲擊。

去年6月8日,3名聯合國僱員被恐怖分子開槍打傷後,沒有前往附近的加奧市中心醫院,而是趕到10公里外的中國維和二級醫院求助。李慶昆與戰友受命赴機場取回調運的血源,駛出營區不久便遇到兩輛沒有派別標誌的武裝皮卡車,橫在通往機場的必經路上。

為爭取救治時間,李慶昆準備進行交涉,剛下車就被槍口圍住。此時,一名武裝人員看到車上的五星紅旗,與同伴耳語一陣後,揮手示意車輛通過。路上的其他三處檢查點也都照此放行。

两赴马里维和,中国“蓝盔勇士”的“战争与和平”思考

2018年8月,中國第六批赴馬裡維和部隊進行營區防衛演練。圖片由李慶昆所在部隊提供

傷者就醫“捨近求遠”、武裝人員看到中國國旗後放行,中國維和軍人獲得的認同可見一斑。同赴馬裡的陸軍第80集團軍某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楊明說,當地民眾對中國印象很好,會對插有五星紅旗的車輛豎大拇指。

自1990年起,中國軍隊先後參加24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目前有2500餘名官兵在聯合國7個任務區和聯合國總部執行維和任務,被譽為“維和行動的關鍵因素和關鍵力量”。中國官方多次指出,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有了和平才能共同發展。”兩赴戰亂之地,五次規避恐襲,執行應急處突、武裝護送等任務280餘次。李慶昆對和平的珍貴有了切身體會,也加深了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能戰方能止戰。武藝練得再精,也需要與實際運用相結合,展現軍人價值,才能更好地維護世界的和平。”(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