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你知道太原這些老街老巷是因何而得名的嗎?

談古論今,追根溯源,從名字中瞭解太原歷史,領略古城魅力。

大家好,我是紫蜮,大家在逛街時,有沒有發現太原有很多的街名、巷名都比較有意思,例如豬頭巷、帽兒巷等等,不知道有沒有人對太原各地命名的來源產生好奇呢?那麼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這些街、巷等等名字的來歷。

大營盤、二營盤、三營盤、老軍營

大營盤是因為民國初年閻錫山修建兵營在此(舊址在今武警總隊),故名大營盤;二營盤是日軍佔領太原期間修建的軍營,後來閻錫山在此駐紮騎兵部隊; 三營盤的原因同二營盤,只是按順序稱呼。

老軍營是原先駐守在太原南門外的守城士兵的軍營,因為後來有了新的軍營(大營盤),所以稱原來的為老軍營。

揭秘:你知道太原這些老街老巷是因何而得名的嗎?

開化寺

年代已不可考,宋紹聖年間(公元1094—1096年)重修,名漢封寺。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6年)改稱延壽寺。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朱棡孫子朱美堅重修。寺院坐北向南,正面迎著現在的開化寺街。門前建一牌坊,上寫"敕賜開化禪林"六字,所以叫"開化寺"。

揭秘:你知道太原這些老街老巷是因何而得名的嗎?

校尉營、精營街、教場巷、寧化府、南北肖牆

這幾個名稱和明晉王府有關:

校尉營:金朝大定(公元1161——1189年)年間,史純以忠顯校尉兼陽曲知縣,做過好事,取得人們的紀念,因此有校尉營一名,校尉營另外是明代晉王府警衛隊即校尉營房駐地,故名。有東校尉營,南校尉營,西校尉營,中校尉營。

精營街:明晉王朱棡的宮城所在地,在清順治三年(1646)焚於大火。雍正、乾隆間在廢墟上修建房舍,駐紮"綠營兵",在太原的叫"精騎營",久之,簡稱為"精營"。 清中葉後,始建民宅,形成街道。 有精營中正街(併入五一路),精營西邊街,精營東邊街,精營南橫街,精營中橫街,精營東二道街,精營西二道街。

教場巷:始名於清朝,是清駐軍"精騎營"的演武場,分大、小教場。大教場現為省軍區宿舍。相傳小教場於清末遷入居民,形成街道,稱教場巷。解放前一度改名"工程師街",解放後複名教場巷,1955年正式命名。工程師街是清末修築正太、同蒲鐵路時,外籍工程師在教場巷建宅居住。因名為工程師街。

寧化府: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冊封其第三子朱棡為晉王,冊封朱棡之子朱濟煥為寧化王。明代為朱棡第五子寧化王朱濟煥府第。得名街巷,清代稱寧化王府,民國稱寧化府、寧化東巷。今稱寧化府正巷、寧化府東巷。

南北肖牆:朱棡於洪武十一年(1378)來到太原,即在今精營街一帶修築王府“宮城”。“宮城”是一座方形土城,闢四門,東邊的門叫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南為南華門、 北為後宰門。明晉王府宮城外圍築有蕭牆。據河晏集解引鄭玄曰:“蕭之言蕭也,牆為屏也。君臣相 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是以謂之蕭牆”,後簡作肖牆。按方位分為:“東肖牆、西肖牆、 南肖牆和上肖牆”。

旱水西關、旱水西門、大南門、大北門、小東門

太原古城西有二門:阜成門(即旱西門),振武門(即水西門)。阜城門地勢較高,汾河漲水,常從振武門流入城內。故稱振武門為水西門,稱阜城門為旱西門。門內稱門,門外稱關,故名旱西關。

揭秘:你知道太原這些老街老巷是因何而得名的嗎?

半坡街

地處宋建太原城內子城的西城牆遺址。宋元時期子城被毀,西城牆圮為土坡,稱半坡,形成街巷,以半坡而名。清末稱半坡街,民國有半坡東街、半坡西街,並派生有半坡北巷、半坡南巷。今有半坡東街、半坡西街及派生街巷6條。

揭秘:你知道太原這些老街老巷是因何而得名的嗎?

羊市街、通順巷

古為買賣羊的集市,分東羊市、西羊市。清代稱東羊市街、西羊市街。1958年,東羊市併入鐘樓街,西羊市街改稱羊市街,習慣上仍稱西羊市。

通順巷原名雞鵝巷,為明代以前買賣雞鵝的集市,故名。清時,巷內相繼開設錢莊、票號,為求生意順利通達,改稱通順巷。

揭秘:你知道太原這些老街老巷是因何而得名的嗎?

魚池街、康寧巷

清代稱大新街。1886年汾水淹太原城,大新街積水成池。民國初年,桐旭醫院院長南培蘭圍池養魚,名養魚池。後填池建宅,大新街更名魚池街。

1912年,有位姓康的醫生住此,掛牌行醫,因醫術較高求治者多數康復,深得居 民信任,他們認為與康醫生為鄰,可以永保福壽康寧,所以取名康寧巷。(附近還有個福壽巷 )

鐵匠巷、炒米巷、饅頭巷、帽兒巷、剪子灣

1644年二月初,李自成攻克太原後,因太原西山有鐵,遂留下一個製作兵器的鐵匠營駐紮在太原。這個鐵匠營的駐地,便在太原城迎澤門裡東側的幾條小巷裡。於是,這幾條街巷便被稱為"鐵匠巷"。並根據其路的長短、寬窄、前後方位,分別冠之以大、小、後及頭條、二條以示區別。

另外一種說法是,早在起義軍攻佔太原前,這裡就聚集著做鐵匠營生的住戶和做鐵器買賣的商鋪,故以"鐵匠"兩字命名街巷,饅頭巷、炒米巷類似。

揭秘:你知道太原這些老街老巷是因何而得名的嗎?

上馬街、起鳳街、韶九巷

上馬街:南有皇廟,明朝王室和官員逢年過節都要來這裡參拜,他們從下馬街下了馬,然 後走皇廟西巷到皇廟,完了再走皇廟東巷從上馬街上馬離開,到了清朝時,廢除了明朝的規 矩,不走下馬街,而從萬壽宮巷直接進入皇廟,然後從上馬街上馬離開,所以就把上、下馬 街合併為上馬街。

起鳳街:據說是《滕王閣序》"騰蛟起鳳"而來,因為在該街的東段北側,即今鐵路宿舍和太鐵一小所在地,曾經是明清兩代、上下五百多年間山西省的貢院。封建時代的帝王們,從山西選拔供自己驅使和服務的人才時,就是通過這裡的貢院舉行鄉試,而山西全省的文人學子,在取得秀才的資格之後,就指望著經過貢院三年一試的秋闈,爭得榜上有名,才能獲得舉人的功名,步入夢寐以求的仕途,完成由雞變鳳的脫胎換骨,產生質的變化,即所謂的"十年寒窗人未知,一朝聞名天下揚"。起鳳街之得名,是讀書人的一種良好願望!

韶九巷:今韶九巷處在宋太原府城內子城南門外位置。子城內,有宣詔廳,為宋代宣讀皇帝詔書的地方。韶九名稱,當源於此。意為皇帝聲音、九重之聲從這裡傳出。

揭秘:你知道太原這些老街老巷是因何而得名的嗎?

國師街 、師範街

新民2.3.4條都是民國初年得名的,國師街以前叫新民西街,後來有國民師範學校,所以改名國師街,他們也都是民國形成的街道。

揭秘:你知道太原這些老街老巷是因何而得名的嗎?

師範街: 1985年擴展為碎石路面,因原山西師範學院(今山西大學) 校址坐落該街東端,故命名為師範街。另外原先省政府西門外的解放路路段即省實驗中學門口解放前也叫師範街,後來併入解放路。在候家巷太原師院旁還有一條師範巷。

五龍口、黑龍潭

五龍口:原址太原府城大東門(宜春門)外,是山地和城垣的銜接地段,地瘠人稀,"五龍口,五條溝,天行入少,黑天狐狼稠,旱年黃土飛,澇年洪水流"。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後,居民漸棲於此。1937年北同蒲鐵路通車後,五龍口一帶成為正太、同蒲兩條鐵路線的交匯點。1982年,把黑土巷、一馬路和西五龍口后街,合併為"五龍口"。

揭秘:你知道太原這些老街老巷是因何而得名的嗎?

黑龍潭:得名於青龍王廟,光緒十二年的水患後,積水無法退去,加之後來經年雨水的退積,這裡便成為太原城中最大的積水湖。後來人們給這片積水湖取下了名字,南面的這一片叫做"西澤河",北面的那一片叫做"黑龍池(後改黑龍潭)"。

一人巷

一人巷在柳巷和鼓樓街的交叉口的東側,相傳此街始建於晚清,非常狹窄,巷口有一株大槐樹妨礙交通,二人不通並行,俗稱"一人巷",也叫"宜人巷"。後來有個"文化人",嫌棄名字太俗,民國二十三年上(1934)諧音雅化為"依仁巷"沿用至今。

雙龍巷

此巷因地勢隆起,如伏雙龍。曾有"雙龍"地名之稱。清末遷入河北居民,又稱直隸莊。民國初年閻錫山的民政廳孟元文在此地建宅,稱"升官巷"。後孟家連遭禍事,認為是屋後的"玉皇廟"作祟。故於民國十八年(1929)改名雙龍巷,想用"雙龍"鎮伏邪氣。以求家業興旺。趙樹理的故居就在雙龍巷!

三橋街

三橋街和唐明鎮同時問世,算太原城最古老的街巷。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山西省的第一個近代工業單位——太原火柴局,就創建於三橋街畔。之後山西最大最早的官僚資本企業"西北實業公司"又在太原火柴局的舊址上產生。

揭秘:你知道太原這些老街老巷是因何而得名的嗎?

據傳,唐末年,突厥沙陀部族首領李克用率大兵南平黃巢起義。在三橋街附近一口井紮營,井水翻騰上湧,而水中隱約飄著三座金橋,不久水中傳出一個老態龍鍾的聲音:"克用,此去晉陽不可妄殺無辜,維繫唐祚,自有王爵。"此後二日,沙陀兵卒順利取得晉陽,很快唐主就下詔,封李克用為晉王。後來李克用對此井奉若神明,派人修砌井臺,取名"琉璃八角井",並把井所在的那條街定名"三橋街"。據說就是後來下三橋街三府巷的那口琉璃八角井。

坡子街

坡子街地處明建城隍廟和三橋街之間。據傳,形成年代在隋唐或更早時期。現在的26號院一帶,北高南低,自然形成土坡,當地稱坡子上。

形成的確鑿年代,已無法知曉,但是,城民父老相傳,這裡早在隋唐之際,或是更早一些的時期便已形成集鎮,是古唐明鎮通往三交古城的必由之路。宋太平興國年間,太原城創建之後,這裡又成為太原城北門——懷德門外的城關街巷。直至明初擴建太原城時,其街才併入城中,成為城裡的一條街巷。

據老輩的太原人講,早在坡子街形成之前,今坡子街一帶是一個東北高西南低的黃土坡。後來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家,以為此處地形風水頗佳,遂購得此坡,闢建為祖墳,並在墳地安放兩隻石頭雕鑿的石獅子為守墳獸。這樣,這片土坡便得到一個名字叫做"石獅子坡"。

因石獅子坡地處南北交通要道之側,年久日積,坡下漸漸遷來一些酒肆店鋪,接待來往路人和行商,遂成一片熱鬧之所,漸成一道街巷,並將被名引作街名,得名"石獅坡街",習呼"坡子上"。石獅坡街和坡子上的名謂,也不知叫了多少年,反正隋唐宋金元明,歷經數朝數代,一直流傳了千百年。

至明王朝覆滅,清王朝建立,清軍攻佔太原之後以為石獅坡街名不吉祥,坡子上習稱又不雅,選改其名為平順街。但是,新取的平順街,既與人們多年來形成的習慣稱呼,格格不入,又脫離了早年自然地理風貌的依託。所以,新街名終究不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只能存在於書面文字記載和地方誌中。

民國初年,坡子上作為街名,被搬上反映街巷細貌的"山西省城詳圖"。民國中葉出版的《太原指南》一書,正式使用坡子街的名稱,而後沿用至今。

從某種意義上講,時間是最有力量的。隨著光陰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當年荒涼的石獅子坡,早已被淹沒,不為世人所知。而在太原城的發展史上,這條由石獅子坡發展到坡子街的普普通通的小街,則成為古城鉅變的一個見證。

揭秘:你知道太原這些老街老巷是因何而得名的嗎?

候家巷

明時巷內因有戶部侍郎侯綸的宅第,故名"侯侍郎巷"。侯綸,太原人,明正德辛未進士,曾任戶部主事、禮部郎中,以廉正著稱。後官至南京部待郎,人稱"侯侍郎"。到清時,因巷內居民以侯姓居多,故改稱"侯家巷"。太原師專就在侯家巷裡。

揭秘:你知道太原這些老街老巷是因何而得名的嗎?

輯虎營

明朝洪武年間,輯虎營名叫做"廣昌府前街"。因此街位於廣昌王朱濟熵府宅之前,故名。廣昌王朱濟熵是第一代晉藩朱棡的七兒子,所以廣昌王府也別稱"七府",廣昌府前街也稱"七府前街"。據說晉王有七個兒子,其七子聰明尚武,頗受青睞,當年晉王府兵丁便由廣昌王轄帶,駐於廣昌王府一帶,所以廣昌府前街俗稱"七府營"。

相傳,某年七府子弟前往晉王府拜謁晉王,行至七府營東口,不知從何處竄出一隻斑斕猛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七府子弟和隨行人馬,頓受驚挫,倉慌失措向西鼠審,躲藏於"躲馬巷(後改多馬巷)"。晉王聞得此訊,趕忙派兵遣將緝虎於七府營,將虎射殺。於是"七府營"便更名為"緝虎營"。後來,緝虎營一分為二,以與之丁字相交的方山府為界,東半稱東緝虎營,西半稱西緝虎營。1955年,太原市人民政府(當時稱太原市人民委員會)為改變太原街巷封閉的格局,發展城市交通和改造舊城落後面貌,打通了南起麻市街北口,北達大北門街等六七條小巷,勾通太原南北的交通大動脈——解放路。

龍城歷史悠久,此處不能細數,多年的規劃變遷,曾經的遺蹟也許早已淹沒在霓虹璀璨之中,但過往的歲月依然鮮活於你我的記憶。我是紫蜮,關注我帶你瞭解你不知道的太原歷史,領略不一樣的古城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