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吉林船廠的歷史密碼

破譯,吉林船廠的歷史密碼

大明船廠,秘密知多少

早就聽人說,吉林市的歷史文化源頭,在船營區的大清吉林船廠。追根溯源,大清吉林船廠卻又脫胎於六百多年前的大明船廠。所以,吉林市的土著名字就叫船廠。

江湖傳言,大清船廠所以在吉林船營建立,是跟大明船廠留下的一段民謠有關。此謠曰:九缸十八鍋,不在前坡在後坡。若解此中謎,須問劉二哥。

還有人說,這支歌謠是一段超級歷史秘密,這個秘密,只有大明遼東都司都指揮使、驃騎將軍、造船總兵官劉清與大明皇帝明成祖朱棣知曉。

“九缸十八鍋”指什麼?

前坡和後坡指哪裡?

這和九缸十八鍋有什麼關係?

還有,歌謠第三句中的“此中謎”是什麼?

為什麼要問劉二哥?

劉二哥又是誰?

史料提示,吉林市豐滿區的阿什哈達是明朝的造船廠遺址。那座瀕臨松花江的叫做阿什哈達的懸崖峭壁上,分兩處鐫刻著明朝遼東都司都指揮使、驃騎將軍劉清兩次留下的史蹟。這兩處石刻分別記錄著他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年)三次率軍至此造船和兩次修建龍王廟之事。說到底,這裡才是吉林市古稱“船廠”的由來。

2006年,阿什哈達摩崖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驅車沿松花江畔的吉豐公路向松花湖方向疾馳,公路南側浩浩蕩蕩的松花江流與彼岸的江畔叢林以及遠處的田園村落和城市樓廈,構成了一幅自然與人類無比和諧的現代風情畫。目光在車窗外的松花江上巡視著、探索著,心中猜測著大明古船廠的遺址位置與那段明朝留下的神秘歌謠究竟有什麼關係。忽然,一座嶙峋的懸崖撲面而來——阿什哈達摩崖到了。

阿什哈達,是滿語音譯,漢語意思是半邊山,即峭壁的意思。山崖前的根部建有兩座飛簷翹角的亭閣,一座叫“阿什亭”,一座叫“摩崖閣”。這是吉林市文化部門專門為保護這兩處珍貴的摩崖石刻而修建的景觀性保護設施。

保護阿什哈達摩崖石刻第一碑的“摩崖閣”亭,建於1983年。內中的“摩崖第一碑”鐫刻於斷崖絕壁中部較為突出的長方形青灰色花崗岩石之上,坐北朝南,面對江流,距水面高出幾米。此碑高135釐米,寬70釐米,刻字3行,雖經數百年風雨剝蝕,字跡仍清晰可辨。據推測,這是明朝驃騎將軍劉清,在首次率軍來吉林松花江畔督造戰船的第二年,臨撤離前指示工匠在阿什哈達絕壁之上刻下的幾行留作紀念的文字:甲辰 丁卯 癸丑 □□。驃騎將軍 遼東都司都指揮使劉。大明永樂拾玖年 歲次辛丑正月□□□吉(方格代表空缺字)。

保護第二座摩崖石刻的建築叫“阿什亭”。此碑刻於第一碑西面30米處,坐東向西。摩崖文字周圍有一上圓下方碑形刻線,中高122釐米,兩側高108釐米,上 寬61釐米,下寬62釐米,正書豎刻文字7行。碑文內容為:

欽委造船總兵官、驃騎將軍、遼東都司都指揮使劉清,永樂十八年領軍至此,洪熙元年領軍至此,宣德七年領軍至此。本處設立龍王廟宇,永樂十八年創立,宣德七年重建。宣德七年二月三十日□□。

碑文記述了明遼東都指揮使劉清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 年)三次率軍至此,第一次時修建龍王廟,第三次兼任造船總兵官又重修龍王廟的史實。

由於碑文記載的劉清三次來吉林造船的時間,恰與歷史記載的欽差內官亦失哈巡視奴兒干都司“宣諭撫慰”的年份相合,因而說大明吉林造船基地是連結北京、遼東都司與奴兒干都司的樞紐,同時也證明吉林舊稱“船廠”應始自明代。

《明實錄》卷90載:“比進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兒干等處,令都指揮劉清領軍松花江造船運糧……”這段史料和阿什摩崖碑文相互印證,證明吉林市是明朝造船運糧基地,對經營黑龍江流域和開發東北起到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然而,明朝為何在吉林市設立船廠?明朝船廠為何設在阿什哈達?驃騎將軍劉清又為何在船廠隆重建造龍王廟?難道這些問題都與那首流傳甚廣的歌謠有關嗎?

諸多問題,成為歷史上的未解之謎。

破譯,吉林船廠的歷史密碼

大明遼東都指揮使、驃騎將軍、造船總兵官劉清

劉清,安徽和州(今和縣)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任千戶,因屢立戰功,先後升任都指揮僉事、山西都指揮同知、陝西都指揮使。永樂十四年(1416年)因事獲罪,被貶到遼東。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因戍邊有功,任遼東都指揮使,並先後三次率數千軍士和工匠到今吉林市的松花江邊設廠造船。

難道劉清就是神秘歌謠中的“劉二哥”?如果他就是劉二哥,那麼他必然就是解開“九缸十八鍋,不在前坡在後坡”的謎底鑰匙!

站在阿什哈達摩崖石刻峭壁前,眼望滔滔奔流的松花江,耳畔彷彿響起了當年造船工匠們高亢的抬木號子、叮咚的斧斫錘鑿聲和人群的喧譁聲。眼前幻覺般浮現出大明船廠的景象——江中原木漂流,江畔紅旗獵獵,周邊哨兵刀矛閃光,船廠中木材如山。一艘艘建造中的鉅艦龍骨屹立在江畔,碼頭上整齊地停泊著已經造好的艦船。士兵和工匠正在辛勞的忙碌著……

這是想象中的明代船廠的歷史畫面。

然而,宋元明時期,整個東北除了遼河流域人煙稍密外,今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廣大地域僅散居著零星遊獵為生的女真人。吉林地區亦人煙稀少,吉林以東乃至黑龍江大部處於洪荒狀態。1368年,元末農民起義推翻了蒙古王朝的統治。善敲鳳陽花鼓的漢族和尚朱元璋取代了勇於彎弓射鵰的蒙古梟雄忽必烈的子孫——元順帝妥歡帖睦爾。元朝滅而大明興。為了接管、經略元朝遼闊的東北疆域,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年(1377)在遼陽設立“遼東都司”,以管轄山海關外的遼河東西各地。而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又於永樂九年(1411),在黑龍江入海口特林地方開設了“奴爾幹都司”,以延伸經略黑龍江地區。然而此時,明朝都城仍在南京,對廣袤的東北地域鞭長莫及。而吉林地處遼東與努爾幹之間,是自關內、遼東至黑龍江驛路的樞紐,且有激流浩蕩的松花江提供直達黑龍江邊陲的航運便利,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明成祖朱棣遂於遷都北京前夕的永樂十八年(1420),任命遼東都司指揮使、驃騎將軍劉清為造船總兵官,率數千兵將在吉林松花江畔設立船廠,打造鉅艦,擴建驛站,建立水路交通樞紐,用以運輸供給駐紮黑龍江地域之奴兒干都司之兵員和皇家賞賜奴兒干都司地區少數民族所用物資等。

《雞林舊聞錄》記載:“明代東征,悉賴水師,借松花江以濟,而雞林(吉林)乃航行之始。”可見,吉林的戰略地位,在明成祖時即已穩穩奠定。

江湖傳言,當年劉清率軍到吉林建立船廠後,即把吉林船廠的詳細謀劃和地圖用“八百里廷寄”的形式上奏朝廷。明成祖朱棣批閱完劉清的奏摺後,沉思良久,用硃筆寫下五個大字:“九缸十八鍋?”,並仍以八百里廷寄形式傳諭劉清。劉清一看御批,心中頓時明白皇帝在想什麼,立馬在朱棣的御批丹書之下大書七個字:“不在前陂在後陂。”並以八百里廷寄報回朝廷。朱棣接到劉清的回覆時正在朝堂議事,閱罷龍顏大悅,手舉劉清的回奏文件脫口朗聲吟道:“若解其中謎,須問劉二哥。”說罷,哈哈大笑。朱棣皇帝此言一出,弄得滿朝文武臣僚盡皆莫名其妙。於是,這段閃爍著皇家色彩和最高機密的歌謠,逐漸流傳宮外,成為流行明清民間的一個不解之謎!

古代,設廠建造木製艦船,必須首先佔有水利和木材的優越條件。吉林阿什哈達附近即朱雀山叢林,那裡生長著茂密的古松,且瀕臨松花江,可就近就地取材造船。另外,朱雀山之上游皆是崇山峻嶺,古木參天,森林茂密,松花江川流其中。從上游山間砍伐的松木可就近放排江中,源源不斷順流漂下。至阿什哈達山口時,江流變寬,水流變緩,工匠正可把漂流而至的木材撈取靠岸,以便於利用。此山此水,實在無木材短缺之虞。

至於明代吉林船廠的具體位置,向來是江南江北,莫衷一是。有學者推測,古時長白山區森林密佈,雨量充沛,因而松花江水勢浩大,阿什哈達懸崖下激流滔滔,根本無陸地可堆木造船,因而,船廠位置極有可能在摩崖石刻對岸的江畔。對岸地勢平坦,既可臨水造船,又可屯兵積木。至於阿什哈達山崖上游之坡地,極有可能是從朱雀山中伐下木材的屯積之所。有人說山崖東畔之水潭中曾有古船釘出土,疑此地是明代造船船塢。但許多專家認為,作為同時製造幾十艘大船的船廠來說,此潭地域太過狹小,且臨崖激流澎湃,絕非其宜。至於船釘,亦可能是當年遺失在此而已。

松花江彼岸無石崖可鐫字紀念此事,於是阿什哈達斷崖峭壁便成了劉清將軍的不二選擇。至於阿什哈達峭崖上的碑刻字跡所以大小不一,歪歪扭扭的原因,恐是工匠乘船在崖畔錘鏨雕刻時,船下激流滔滔,舟船顛簸不穩所致。當年,松花江水勢浩大於現今,並緊緊傍著這段石崖流過,工匠在船樓上即可臨崖雕鑿。是十幾年前修築吉豐公路時,才將斷崖前硬生生墊起一條路基來,以致使水勢減小了的江流又外移了幾十米。

阿什摩崖石刻第二幅有“本處設立龍王廟宇永樂十八年創立,宣德七年重建”的史蹟,說明劉清對在船廠附近建立龍王廟極其重視,並將其刊于山崖以為紀念。

堂堂明朝遼東都司指揮使、驃騎將軍,本與龍王風馬牛不相及。他可拜玉帝,拜姜子牙,拜魯班,拜諸葛,拜關公,然何故崇拜虛無縹緲的龍王爺呢?原來,此事與他造船總兵官的身份職責甚至性命攸關。

600多年前的松花江水流湟湟。劉清需要在瀕臨江水的岸邊堆積木材,架設船塢。如洪水暴漲,必將囤積的木材和正在打造的船隻捲走。若因此誤了工期,即犯“違旨之罪”,輕則罷官,重則殺頭。古人歷代有崇拜司水龍王的習俗。劉清想松花江激流澎湃,一瀉千里,必有龍王駐蹕。若松花江龍王不濫發洪水,那麼造船欽命就能剋期完成。所以,劉清在來吉林選好廠址的當年就在船廠附近的江岸修建起一座龍王廟,以便就近祭祀。未料12年後的宣德七年,一場特大洪水呼嘯而至,滔滔洪流不但捲走了劉清囤積的木材,而且連龍王廟也被洪流衝了個片瓦無存。劉清奇哉怪哉!難道真是大水衝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自家人了?然而江湖術士卻說,這是外來的孽龍興風作浪,才發下了這場洪水。劉清只好撥付銀兩,在原龍王廟舊址上重新修建了龍王廟,並遠赴龍潭山龍王廟拜祭龍王,以期松花江龍王永遠保佑。

許多人猜測:難道說那段神秘歌謠中的“前坡”和“後坡”,與這座兩次修建的龍王廟址有關嗎?

然而,有人斷定說,這段歌謠是在劉清奉旨撤離後才在民間傳播開來的,因此這歌謠只與劉清有關,與財寶有關,當與龍王廟無關。

大清船廠,何以坐落船營地域

破譯,吉林船廠的歷史密碼

兵法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說後勤供給對軍事行動的重要性。據考證,缸甕和鐵鍋,是古代軍旅必不可少的生活器具。因而有人斷言,“九缸十八鍋”的歌謠,說的是劉清的軍營與明代船廠的位置——不是在朱雀山的前坡的江畔,就是在後坡的江畔。但也有人說,此歌謠不是指船廠與明軍紮營的位置,而是指大明遼東都司指揮使、驃騎將軍、造船總兵官劉清所掌握的一段歷史秘密!——說劉清奉命率領部隊撤離船廠前,將造船所剩的朝廷金銀裝了整整“九缸十八鍋”,恐皇帝還要命令他再來吉林造船,於是秘密選擇了地址,將其埋藏起來。民間猜測的埋金位置即“不在前坡在後坡”。這位置只有總兵官劉清知道。“劉二哥”,當系民間對劉清的戲稱。

可是,吉林大明造船總兵官劉清已經作古近六百年,這秘密早已和劉清一起被永遠埋入了地下。如何去問“劉二哥”?

傳說,明清時代,曾有若干人在阿什哈達摩崖石刻這座山嶺乃至朱雀山之前坡和後坡,以及龍王廟的舊址廢墟的前前後後,多處尋找探查,卻始終沒有一人獲得過分毫金銀和有用的線索。

還有人說,這段民謠曾讓貪婪的日寇侵略者怦然心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僅幾天日寇即佔領了吉林。他們曾派出一支支地質勘探隊,在朱雀山的各道大小山嶺的前坡和後坡到處勘探,夢想挖出劉清埋藏的財寶運回日本,或者直接投資修建豐滿水電站。然而費時幾年,日寇的夢想終究竹籃打水。

也有人說,這“九缸十八鍋”裝的是金銀財寶不假,不過根本不是劉清部隊留下的造船費用,而是另一位與船廠有關的重要人物——亦失哈留下的。

亦失哈是明朝的一位太監,在著名太監鄭和率船隊自南海出發遠航七下西洋之後,即奉皇命自吉林船廠出發,率船隊沿松花江十下奴兒干都司,開闢了經略三江流域的“東北亞絲綢之路”。當年亦失哈利用劉清所造戰船,運輸皇家賞賜奴兒干都司地區土著的財物無數。吉林船廠存有所遺財物自然為劉清部隊看管。經查閱史料,亦什哈十下努爾幹都司的時間正是明永樂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餘年中。以此推論,劉清在撤離吉林船廠時為備後用,必然將亦什哈所遺財寶就地選址埋藏。所以,才“若解其中謎,須問劉二哥”。

破譯,吉林船廠的歷史密碼

大明欽差亦矢哈率領劉清打造的戰船,從吉林順松花江直下黑龍江流域,開闢了東北亞水上絲綢之路

可惜,歷史註定了劉清的悲劇人生。劉清在第三次來吉林造船後的第三年即1633年,奉命押運船隊赴奴兒干都司運送物資,當船隊航行到黑龍江下游時,竟被當地野人女真部落搶劫一空。大明朝廷本打算治劉清死罪,但念其有功,便革去他遼東都指揮使職務,發配至甘肅。後來劉清再度被啟用,但在北征蒙古時,皇帝又怪他征戰不力,讓他與馮傑同時遭坐誅之刑。

劉清悲愴地故去了,這段關於大明的船廠之謎,也似乎被他永遠地帶入了地下!

然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許多學者認為,剛剛佔據了明朝北京紫禁城金鑾殿的大清國的精英們,已經成功地破譯了大明帝國遺下的船廠密碼。

回眸明末清初的歷史,李自成在1644年三月十八日攻破北京時,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檢即崇禎皇帝,在農曆四月二十五日於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園內之景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而取代他坐上北京金鑾殿龍椅的人是農民起義勝利的大順朝皇帝李自成。但李自成不懂政治,只在北京金鑾殿的龍椅上過了18天皇帝的癮,便被大清滿洲八旗鐵騎驅逐,倉皇撤出北京。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又在多爾袞的輔佐下坐上了象徵國家權力的北京金鑾殿龍椅。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是大清帝國的奠基者,清朝建立後被尊為清太祖高皇帝,可謂清第一代皇帝。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號清太宗,1636年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同年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是大清國的第二代皇帝。1643年五月,年方52歲的皇太極猝死於瀋陽後宮。六歲的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登基,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年號順治。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主中原。同年,順治皇帝遷都北京。到1656年,順治皇帝已經年滿18歲,正是風華正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好年華,並積累了親政5年的經驗。此時,順治皇帝已經把明朝的那班遺老遺少中的漢族精英籠絡在身邊,併為他所用。所以這些大清國新獲得的漢族精英們一定猜出:明成祖朱棣所說的“九缸十八鍋”是代指軍隊!劉清是行伍出身的高級將領,自然熟知什麼樣的地理位置利於駐紮軍隊。他連續三次來吉林阿什哈達監造船隻,自然也在實踐中感悟出在什麼地點設置船廠最好。如果站在經略東北這個戰略高度來推敲這段歌謠,那麼,與“九缸十八鍋”有關的許多問題,都可迎刃而解——船廠和打造船隻的駐軍的營房最佳位置,不是在阿什哈達的前坡,而是在阿什哈達之下游的後坡!

為什麼呢?因為明清時江湖流傳的歌謠“不在前坡在後坡”的坡是山坡的“坡”,而劉清回覆明成祖朱棣皇帝聖旨上的是“不在前陂在後陂”,此“陂”指水之岸,而彼“坡”指傾斜的地方,即山坡。所以,“此陂”非“彼坡”。後陂,即是松花江的後岸。

“陂”字,古代有三種解釋。一曰“北”。如前朱雀,後玄武。朱雀在南,而玄武在北。二曰“君主”,也指君主的妻子。三曰“發號施令者”。“後”是“司”的鏡像,即反寫也。司字反寫即是後字。“君後也,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從一,口。發號者,君後也。”如果理解了這層意思,那麼,就容易理解大清為何要在臨江門一帶江岸建船廠,繼而建城市,繼而兩名皇帝三次親臨此地祭祖,視察!

經實地勘察,松花江阿什哈達以下江段的拐彎處的北岸,即溫德河口與臨江門一帶是“九缸十八鍋”駐紮的最佳位置。這裡應是神秘歌謠中的“後陂”。第一,那裡地處松花江阿什段的下游拐彎處,江水可以順理成章地把漂流的木材直接推送到大江北岸。而且這裡地勢寬闊,平坦,利於設立船廠和建設兵營,甚至建設市鎮。第二,那裡緊傍自遼陽通往寧古塔和黑龍江的驛路和驛站,方便囤積和疏散物資。第三,劉清即使埋藏財寶,也應埋藏此處。因為它遠離阿什哈達船廠,容易脫離覬覦者的視線,也利於劉清遷址來此重設船廠造船。

應該說,這是明清兩代精英們的共同認識。

破譯,吉林船廠的歷史密碼

寧古塔將軍沙爾虎達創建大清船廠

江湖上還有另一種說法,即明末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女真時,曾帶領皇太極等幾個兒子多次到過烏喇部的吉林地域,因而破解了明成祖朱棣和驃騎將軍劉清之間的那段民謠密碼,並由繼任皇位的皇太極告訴後人:為經略東北,大清國必須在吉林建船廠、設軍營,而船廠和軍營的位置必須在今吉林市溫德河口之左的廣闊江畔地域,那是歌謠中的“後坡”。因為那裡不但適宜設船廠、屯軍隊,而且埋有大明遺寶,足夠造船用的了。所以,1656年,寧古塔將軍沙爾虎達便奉旨把大清船廠地址,從大明的朱雀山下阿什哈達江段,下移至今溫德河口與臨江門一帶,同時把初建的八旗水師駐紮於此。船廠設立後,沙爾虎達便開始緊鑼密鼓的督促打造戰艦和操練水師。據記載,大清船廠東西長532步(古代一步為五尺),南北寬60步。此規格皆大明留下的神秘密碼規定的。

當然,沙爾虎達也不遺餘力地找到了劉清藏下的“九缸十八鍋”的財寶,並上奏朝廷,用以造船了。但也有人說,沙爾虎達只找到了“九缸”財寶,那“十八鍋”財寶並未找到,甚至沙俄老毛子在1900年侵佔吉林時,也曾派兵“前坡”“後坡”地到處查找這遺下的“十八鍋”金銀,只是也未找到,恐怕這遺下的“十八鍋”財寶,至今仍然埋藏在“後坡”的船營區某處的地下!

歷史記載:這年(1656),吉林船廠造船44只。此後,大清吉林船廠不斷奉命打造各種艦艇船隻,有武裝吉林水師和黑龍江水師、齊齊哈爾水師、墨爾根水師的戰艦和運輸船,有為吉林打牲烏喇總管衙門打造的運輸船、打漁船和便捷的擺渡船只、採珠船隻。

1682年,康熙遣戶部尚書伊桑阿帶領工匠到吉林船廠,督促緊急打造戰艦幾十艘,運糧船幾百艘,併為齊齊哈爾、墨爾根、黑龍江共造船艦一百二十艘。以保證對侵略黑龍江流域的沙俄軍隊開戰時,大清國軍隊與軍糧能由松花江、黑龍江及時運抵前線。是時的大清吉林船廠之松花江岸邊是檣桅林立,戰船雲集。可謂“連檣接艦屯江城”!(原創首發)

破譯,吉林船廠的歷史密碼

大清船廠所造水師營戰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