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沭:实施乡村振兴的“红色合作社”路径

山东临沭:实施乡村振兴的“红色合作社”路径

山东省临沭县郑山街道新村位于沭河东岸,北临临沭经济开发区,全村1046户,3168人,耕地2600亩。2018年以来,该村党支部坚持走集体化合作模式,先后领办成立4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全部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恒成担任,村“两委”成员担任理事,实现村集体增收80余万元,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红色合作社”路径。

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把土地集中起来”。坚持把土地作为发展“第一资源”,牢牢抓在村集体手中,改变过去流转给种粮大户、农场主出现“富了种植户、穷了村集体”的现象。针对村内土地“散、碎、小”的问题,村党支部坚持走集中资源、集约发展的路子。今年年初,由村集体注资160万元成立全市首家土地流转合作社。合作社按照“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根据土质条件,将分散的土地按700—1000元/亩不等的价格从农户手中集中起来,进行有效整合、连片作业,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实现村集体增收。现已流转土地1400亩,其中交由金丰公社托管800亩,年实现村集体收入40万元。

成立劳务用工合作社——“把劳动力组织起来”。充分借助紧邻临沂、临沭两个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成立新村劳务用工合作社,把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为村民提供劳务合作服务,并以村集体名义向周边企业开展定向、订单式用工服务,在企业与农民工之间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有效解决了过去用工信息不对称、劳务纠纷等问题,实现用工单位、农民工“双赢”。目前,该合作社现有建筑工、搬运工、零杂工等不同工种从业人员200余人。用工单位根据用工数量每年向劳务用工合作社交2000—2万元不等的劳务输出服务费,以此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

成立劳保用品合作社——“把资源整合起来”。该村现有有多家劳保用品生产企业,但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单打独斗,造成资源浪费、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为此,村党支部出资300万元、村居社员出资1300万元,成立劳保用品合作社。一方面,合作社把现有市场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劳保专业用品产业链,实现各企业间抱团取暖、攥指成拳。另一方面,党支部把村里在家富余劳动力资源整合起来,依托本地企业,带动320余名60岁以上的半劳动力在家加工,每星期回收一次,将党支部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优势,劳保企业根据产品数量给予合作社一定提成,从而增加村集体收入。

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把村民变股民”。该村借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契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共设置股权4575股,其中,集体股占30%、人口股占70%,让村民变成股民。合作社将到期的600亩承包地收回,多处村集体闲置的场地进行有效盘活,依托紧邻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发展种植、物流等实体经济,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主管理、风险共担、按股分红,带动全村致富。股份合作社的成立,保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合作社成立后,第一年就分红23万元,每位股民分红20斤米、20斤面。(姚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