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凡聞跑通數據內容生態鏈

“一個新的,屬於數字媒體的黃金時代就要來了。”

2014年,Buzzfeed首席執行官Jonah Peretti向全體員工發佈公司備忘錄時,如是說道。幾年時間內,現實也沒讓以Buzzfeed為代表的初創數字媒體失望,美國民眾和資本方以腳投票,狂熱追捧數字媒體。

與此同時,這股數字之風吹向東方,吹暖了整個中國數字媒體市場。據企鵝智庫發佈的《2018新媒體趨勢報告》顯示,在中國互聯網資訊消費者中,平均每天用於資訊的消費時間(所有渠道),人均達到了76.8分鐘。其中73.7%的用戶,每天會拿出30分鐘以上時間來看資訊。在所有資訊終端中,手機保持著絕對領先優勢,電腦、平板、電視緊隨其後。

資訊消費時長持續增長,用戶“移而不動”趨勢浮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互聯網平臺從單一功能轉向多功能的複合媒體。2012 年就已成立的凡聞科技,注力資訊內容大數據雲服務,為客戶精準定義資訊,也享受到了數字流量帶來的紅利。

發展至今,凡聞科技從一款針對移動閱讀的app發展至如今的智能數據服務商,它正不斷拓寬應用場景,服務新聞宣傳工作、輔助資訊內容生產、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助力政企數據建設。

今年,正好是凡聞發展的第七年,度過“七年之癢”後,凡聞科技又將有哪些新動作?36氪獨家專訪了凡聞科技的團隊,公司透露,凡聞正佈局媒體人工智能化新產品。

挖掘媒體大數據全新業態

“凡聞,說到底是一家互聯網大數據公司。”採訪剛開始,公司戰略投資總監杜雙捷對凡聞作下定義。這個定位並不是後期才顯現的,而是打從公司創立一開始便已確立。

創立凡聞之前,創始團隊成員從事的是互聯網軟件外包。通過利用新加坡和印度的前沿技術,為國內政府、企業服務,開發辦公系統、建設網站。彼時,互聯網剛度過泡沫期的陰霾,各大網站野蠻生長。

“如果只是做軟件外包,同業競爭太過激烈,先發優勢將逐漸消耗殆盡。”互聯網世界不進則退,2012年,創始成員決定轉型,成立凡聞科技,往大數據方向前進。

七年,凡闻跑通数据内容生态链

凡聞科技團隊

2012年,互聯網的風口已從PC端轉向移動端,並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迅速膨脹。方向對路的,便可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健康的增長曲線,得以生還;方向不對路的,則將被時代淘汰。凡聞科技最初的產品是凡聞凡事客戶端,這是一款移動閱讀App。產品上線僅一週,就被蘋果評為優秀新App。

凡聞凡事的推出無疑是成功的,但天花板也一眼可見。為突破單一業務線,凡聞科技開始做加法:2015年,凡聞推出第一代資訊內容大數據雲服務平臺,自主創新媒體數字化轉型、融合發展背後的底層技術;同時發力資訊內容的智能數據服務,為媒體及政企客戶提供內容數據結構化、智能化、個性化服務,以解決其在內容監管引導、精準定製和經營變現領域的痛點。

從軟件外包,到移動端閱讀App,再到建立數據媒體雲服務平臺,凡聞每一次轉型都受到時代的影響,但並未被時代“裹挾”,甚至還帶有些“先鋒”性質。2012年凡聞科技橫空出世,正是填補了媒體大數據市場的空白,成為首批開荒者。

截至目前,凡聞為各級政府機構、中央及地方主流媒體、商業門戶、互聯網公司提供服務,客戶累計1,000多家,遍佈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

融資方面,凡聞已完成種子輪、天使輪、A輪、B輪融資,投資方涵蓋了國內知名的早期基金、產業基金等。去年,凡聞科技成為谷歌新聞實驗室牽頭成立的全球原創新聞(First Draft News)技術聯盟中唯一受邀的中國機構。

五“聞”串起數據內容生產鏈

受資本方青睞,最大原因還是凡聞的產品邏輯。凡聞就是信息資訊行業的“技術服務團隊”。

杜雙捷告訴36氪:“凡聞的信息資訊研究範圍覆蓋全網全端,包括報紙、網站、微博微信、App等。所有公開發布在互聯網上的數據,呈現爆炸式增長,凡聞的工作是首先將其清洗過濾、打上標籤、分類挖掘,再通過知識圖譜,將數據與用戶需求關聯起來,匯聚成組合。這樣的數據就非常有序,且又價值。”這整套的數據清洗、分析、挖掘、應用服務過程,也是凡聞的技術核心所在。

做大數據的企業不在少數,部分科技公司甚至依靠大數據爬蟲技術,迅速完成了傳統公司幾十年才能實現的風控能力。但爬蟲技術因為涉及大量竊取用戶隱私,也成為監管部門嚴查的對象。

七年,凡闻跑通数据内容生态链

凡聞做大數據,是否也會觸碰到法律邊界?

杜雙捷認為,大數據公司主要分為三類,包括內容大數據、運營大數據以及用戶大數據,其中很多爬蟲公司涉及的是用戶大數據。而凡聞只對頭部內容大數據進行分析研究,這些數據都是公開發布在互聯網上的,來源主要為數字報、網站、客戶端、自媒體平臺等,信源信源公開。

另外,針對不同的政企和媒體客戶需求,凡聞也將產品分為五層。最底層的凡聞,提供結構化基礎數據服務;第二層的數聞,提供數據深度挖掘服務;第三層的力聞,提供傳播力影響力分析服務;第四層智聞,提供數據可視化服務;第五層的易聞,提供數據運營服務;

“凡聞的客戶中,不少是政企客戶,擁有許多歷史數據、線下數據,需要做深度挖掘,並喚醒數據價值。凡聞可利用自有的系統算法和模型,為它們提供數據結構化服務,將歷史數據與互聯網數據結合分析。”杜雙捷以第四層產品“數聞”舉例。

五層產品,從生產到傳播,再到行業監測、數據運營,串起了凡聞的整個內容生產服務鏈和傳播價值服務鏈。目前,凡聞已擁有多項發明專利和著作權,在國內資訊內容大數據行業,處於第一梯隊。

至於盈利模式,凡聞按年收取服務費。凡聞提供技術服務,客戶按年繳納費用,費用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而變化,目前已實現盈利。

技術賦能傳統媒體,打造融媒體強IP

內容時代催生兩大變化,一個是越來越多的KOL和單位進入內容領域,成為泛媒體;另一個則是專業媒體在新形勢下轉型和升級,紛紛構築融媒體“壁壘”。

日前,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發佈《2019融媒體中心建設觀察報告》,指出為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發展,2019年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專項資金預算數達147.1億元,比2018年增長14.0%。但部分媒體尚未充分理解“媒體融合”的內涵,僅做到“物理相加”。且融媒體專業人才匱乏,特別是缺乏數據技術、移動運營等專業技術人才。

“融媒體,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它是一個把廣播、電視、互聯網的優勢整合、利用,幫助媒體實現‘自我造血、對外輸血’,最終使其功能、價值等方面全面提升的一種運作模式。凡聞現在的業務中,幫助地方媒體建設融媒體數據中心佔了很大比重。”

凡聞的市場團隊在與地方媒體、政企溝通時發現,內容生產方、應用方、流量經營方之間關係脫節,實現內容變現是非常困難的。雖然地方媒體具備很強的原創能力,但由於傳播渠道有限,互聯網頭部流量過於集中,中下游的內容並不能很好變現。

“G20杭州峰會時,凡聞就曾提供過服務。當時,凡聞基於全網信息資源,運用自有的第三代搜索引擎技術,及時梳理出海內外媒體的G20報道數據,並實現專題報道信息彙編。”杜雙捷舉例。

七年,凡闻跑通数据内容生态链

凡聞科技團隊戰略投資總監杜雙捷

凡聞堅守數據技術服務定位,不涉足軟件定製開發、系統項目集成、硬件支持等業務,而是配合行業內其他軟件開發商、系統集成商、運營商,以開放合作的姿態,共同配合各級宣傳部門、主流媒體,建設好融媒體中心。

借力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幫助地方媒體建設融媒體中心的數據平臺,整合其內容資源和渠道資源,並構築資訊內容的生態平臺,是凡聞目前在實施、落地項目中積極探索並初見成效的方案。

順著這條思路,凡聞在佈局融媒體服務市場的同時,也在嘗試探索以媒體為中介,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更多服務,包括為管理部門、垂直行業、戰略智庫、外宣傳播等提供行業管理、文化旅遊、智慧教育、招商引資等大數據服務。

“不一定To B,我們希望能夠將凡聞打造成智能內容的新生態平臺,用戶將在這個平臺上可以自主、自助、自動地運用服務和開展運營,這將是我們的願景。”對於凡聞的未來,杜雙捷信心十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