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生活在21世紀,卻從來不使用電話

能夠榮獲諾貝爾獎,就意味著自己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因為在這一個獎項的背後,是無數精英們所付出的辛勤汗水,是他們十年如一日鍥而不捨所換來的成功;這一項卓越獎項的背後,是全世界精英共同鑄造的頂尖領域殿堂,是無數科學家、文學家、經濟學家等日思夜想的榮耀。

各個領域的頂級大佬們,雖然希望自己能夠進入這座榮譽殿堂,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對這個獲獎名單的公佈翹首以盼,比如2013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彼得·希格斯,他的獲獎信息竟然是從鄰居祝賀他的時候他才知道的,理由是他並不使用手機。

“奇葩”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生活在21世紀,卻從來不使用電話

​這樣的諾獎得主確實有幾分“奇葩”,畢竟生活在21世紀,在網絡通訊如此發達的時代,竟然還有人不使用手機。要知道,這位諾獎的得主彼得·希格斯可是被稱為“上帝粒子”之父的物理學家。希格斯於19 29年5月29日在英國北部的紐卡斯爾出生,雖然這座城市在上世紀是英格蘭最受歡迎的城市之一,但是希格斯的童年時期和青少年時期,因為受到了二戰的影響,過得並不幸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由於連綿不斷的戰火,希格斯只能在家裡學習,儘管如此,他仍然以非常優秀的成績考入了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理論物理系,並且取得了博士後學位。

“奇葩”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生活在21世紀,卻從來不使用電話

​1960年,希格斯取得博士後學位後,他前往愛丁堡大學任教;1964年7月,他站在這所大學的圖書館中閱讀物理文獻,那個時候他的腦海中突然顯現出“粒子如何獲得質量”的理論,隨後他將這個理論記錄下來,並且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他以這個理論為基礎寫了兩篇論文。隨後他將這些論文寄給了倫敦有名的《物理快報》,可是這篇快報僅接收了其中的一篇,因為他的創新思想更不被當時的物理編輯所接受。當然,這種拒絕並不會導致希格斯失去研究“上帝粒子”的熱情,他的這一研究成果最終也得到了英國科學部的認可。

“奇葩”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生活在21世紀,卻從來不使用電話

​1983年,希格斯成為了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97年,他又獲得了狄拉克獎章獎金;2004年,希格斯榮獲沃爾夫獎;終於在2012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公佈這一項獎項的時候,希格斯已經83歲了,當時的他一個人住在愛丁堡的家裡,在周圍鄰居的印象中,他只是一個退休的普通大學教授。尤其是希格斯居住的這個家,完全是上世紀70年代的生活狀態,他的家裡沒有電視,沒有電腦,甚至都沒有一部用來通話的手機。

“奇葩”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生活在21世紀,卻從來不使用電話

一眼望去,更多的是排放整齊的物理學術專輯和古典音樂,還有他讀到一半的物理學期刊。希格斯的退休生活,宛如一個離群索居的“老古董”,當時要不是他的鄰居前來給希格斯道喜,他都不知道自己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獎。其實在公共場合,西格斯還非常反感被人提起“上帝粒子”之父這個充滿榮耀性的稱呼,多年以來他一直拒絕媒體採訪,古怪的性格,讓他成為了最奇葩的諾獎獲得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