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民:從老鐵道兵到大盾構“夢之隊”

我和我的祖國 | 周先民:從老鐵道兵到大盾構“夢之隊”

老鐵道兵、國內多項大盾構隧道工程的“首席顧問”周先民。

凌晨5點,一位頭髮花白、面色黝黑的老同志就鑽進由中鐵十四局大盾構公司承建的南京和燕路長江過江通道隧道工程現場,戴著袖標事無鉅細地檢查安全生產,把發現的問題梳理出來逐個解決;白天,他和年輕的工人小夥伴們一起在施工工地中爬上爬下,在大盾構裝置逼仄侷促的空間裡研究解決問題;晚飯後,他再進隧道巡查一次,把次日工作繼續梳理一遍。

晚上9點,他回到自己的工地宿舍,打開手機裡收藏的視頻,小外孫用稚嫩小手彈奏的《我的祖國》盪漾在小屋裡,陪伴著他緩緩進入夢鄉,南疆鐵路上的冰雪、建安工地的風雨和京九鐵路上的驕陽,新光隧道里戰友的歌聲、南京長江隧道悶熱的空氣、蘇通隧道大盾構的轟鳴在他的夢境中一一閃過。

他就是老鐵道兵、國內多項大盾構隧道工程的“首席顧問”——周先民。從當年祖國西北邊陲的“打眼放炮”修隧道,到如今憑藉先進設備和成熟技術“穿江越海”,周先民見證了新中國大盾構“夢之隊”的形成。

憶往昔崢嶸歲月

在祖國的西北邊陲,有一條給新疆各族人民帶來幸福希望的鐵路——南疆鐵路。197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5萬多人的築路部隊進入新疆,承擔起修建新疆第一條鐵路的光榮任務。當時只有20多歲的周先民和4000多戰友戰天鬥地,修成了南疆鐵路上新中國的第一條“燈泡”型隧道——新光隧道。

“那裡是高原,水燒不開,飯做不熟,平時吃的饅頭一捏都是麵疙瘩,冬天只能化了冰當水喝,吃的都是壓縮菜,吃上兩三次水磨豆腐就是奢侈的享受;夏天住帳篷,冬天地面上太冷,戰士們就徒手挖地窩子住進去,一年四季無法洗澡,只能擦澡。”周先民回憶起當時的崢嶸歲月依然動容。

“鐵道兵不止是在表面平地開鑿隧道,他們不僅要深入全是水的的地下挖掘,也要爬上6米以上的吊梁木,所以我們叫自己‘海軍空中陸戰隊’。”周先民說,當時雖然環境異常艱苦,但是鐵道兵戰士們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

當年戰士們開鑿的工具更為簡陋,基本上沒有機械化的設備,只有鐵鍬,鋼釺、小推車等簡單工具。周先民當年就是班裡的“除渣工”。在這樣的條件下施工,受傷總是難免的。一次爆破中一塊山石飛起直接砸到周先民的背部,“我當時就暈了過去什麼都不知道了,戰友趕緊把我送去搶救,仗著年輕挺過來了,但是也留下了現在腰椎的病根。”

周先民參與挖掘的新光隧道,有25名戰士犧牲。在建設南疆鐵路的5年間,共有268名鐵道兵長眠於天山腳下。“我親眼目睹了戰友的犧牲,連我一直很敬佩的老連長也因公殉職,這讓我暗暗想,什麼時候我們挖隧道,能夠不傷人不死人,實現安全穿越?現在我終於有底氣對我的戰友和老連長說,我做到了,你們放心吧。”周先民說。

萬里長江“第一隧”

新光隧道工程結束後,周先民繼續跟隨部隊轉戰祖國大江南北,在修兗石鐵路時“兵改工”。1984年1月1日,周先民所在部隊的4000餘名官兵脫下軍裝換上了工裝,集體轉業到中鐵十四局,之後他先後參與了京九鐵路、青藏鐵路等國家重點項目建設。這期間,大多數隧道都是用礦山法施工,少數隧道逐漸開始運用三臂鑿巖臺車和盾構機技術。

直到2005年,南京長江隧道的開建,中國才真正開始將大直徑盾構技術用於水下隧道施工。中國隧道施工從礦山法到盾構法,可以形容為從小米加步槍到飛機大炮的轉變,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盾構機在長江下修建一座總掘進長度6042米的隧道,萬里長江由此開始了由水上架橋跨越到水下隧道穿越的巨大歷史變化,開啟了中國水下大直徑盾構隧道施工穿江越海的紀元。

周先民被任命為中鐵建十四局集團南京長江隧道項目指揮部常務副書記。這一年被稱為中國大盾構元年,但在極為複雜的南京長江地下,大盾構施工仍是一項空白。沒有大盾構人才、技術和經驗卻要幹大盾構工程,有人悲觀地說,如此倉促上陣,長江隧道出了差池怎麼辦?周先民堅信: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只要有熱愛大盾構事業的人,就一定能幹成最難的大盾構工程。

周先民謀劃要把南京長江隧道建成大盾構人才的“黃埔軍校”。從盾構機訂貨開始就派出一批又一批的學員去向德國海瑞克公司的專業技術人員求教,請海瑞克的專家給學員講盾構機原理,請廣州有盾構施工經驗的專家講操作,實地考察廣州南沙項目的施工。

當時所有技術和設備全部引進昂貴的德國技術,但在周先民的領導下,德國人制定的一個管道安裝流程需要一星期,結果中國工人們一個晚上就完工;總裝第二臺盾構機時,德國專家認為最快也得5個月,中國工人卻創下了58天組裝完畢的世界紀錄;盾構機在行駛途中因為刀片磨損、停滯不前,德國人一個組用一天的時間從盾構機上把一把刀抽出來,再用一天裝回去,兩天換一把刀就要收費20萬元。中國工人們學會換刀後,一個組一天換了8把刀,這一天的工資只要5000元,在節約大量費用的同時,還節約了14天的寶貴工期。

2008年12月13日,南京長江隧道出現了一次危急險情,外國技術人員操作失誤將切口壓力調高,致使泥水循環系統瞬時將頂部覆蓋層擊穿,長江水直接進入了盾構機開挖倉。外國專家沒有參加救援會議,而周先民臨危不亂,堅定沉著地說,我們自己救自己。危難關頭,全體搶險人員眾志成城,中途換泥漿管道時,幾十個一直守在隧道里不肯離開的工人呼啦啦地從廊道上跳進了泥水中。平時換一節管道要一個小時,但那天,20多分鐘就換完。48小時後,掘進了12環,切口壓力逐漸恢復,南京長江隧道戰勝了一場滅頂之災。

2010年5月28日,南京長江隧道建成通車。此後,十四局的大盾構業務呈井噴式增長,2016年,國內在建的大盾構和水下隧道項目有20來個,其中12個都是十四局在做。從南京長江隧道出來的人很多都提到了總工、項目經理這些職位上獨當一面。

年輕的大盾構志在四方

2016年,為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廊的蘇通GIL綜合管廊項目啟動,它是全球首條特高壓穿越長江綜合管廊,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超長距離GIL創新工程,可以減少長三角地區發電用煤1億噸,創造多個世界第一。

2016年,這個項目最重要的控制性工程是要在長江下掘進一條5.5公里的隧道,施工時,存在穿越沼氣層、穿越深槽區等六大風險點。這一項目的負責人陳鵬、白坤都是從南京長江隧道出來的,他們雖然覺得技術層面沒有問題,但因為項目工期緊,要求高,得應該找個有經驗的人來參謀把關才踏實些。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周先民。

此時,年過六旬的周先民已經退休在家享受天倫之樂。在陳鵬、白坤等人的懇請之下,這位一生都是在工地上奔波的老戰士成為了蘇通綜合管廊項目的顧問,又開始了忙碌。每天,周先民都要來來回回在隧道里跑四至六趟,完全不像是顧問,倒像是執行主管。對此,周先民解釋說,顧問可不是“顧而不問”,而是“又顧又問”,要在工地上四處光顧,解決問題。他說,“我是個退休老頭,要給自己定好位。”但他又說,“寧可越位,也不缺位,要主動補位。”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蘇通項目書記的袁加輝認為,周先民40多年來堅守在鐵路和隧道時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進取精神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在南京長江隧道和蘇通等項目,他的精神影響了這些項目的班子和隊伍,尤其對年輕人價值觀、世界觀和工作態度、行為方式的影響更大。

從南京長江隧道到蘇通項目,大盾構換刀技術已經智能化。南京長江隧道時第一代換刀技術,到蘇通綜合管廊已發展為第三代,項目聯合國內刀具廠家對刀具不斷進行優化,針對隧道內有害氣體,對盾構機進行了防爆改造,將電傳感器改為機械傳感器。主驅動由南京長江隧道時的人工調節變為自動化調節,安全係數和工效大為提高。

2018年8月21日,央視新聞全程直播蘇通項目全球首條特高壓綜合電力管廊隧道的貫通,在全國人民的共同見證下,中國大盾構屹立在世界盾構施工技術的最先進行列。蘇通項目創造了世界大直徑盾構隧道施工新紀錄,整條隧道無一滲漏點,渾然天成,贏得各界一致好評,先後吸引了國內外6000多名專家學者、業內同行現場觀摩。國內這一領域的“泰斗”錢七虎院士稱讚:“此隧道是目前國內現場管理最好、實體質量最優、建設進度最快的行業標杆工程。”

從南京長江隧道大盾構“黃埔軍校”開始,到2018年剛剛貫通的蘇通項目以及現在在長江八卦洲進行的隧道工程,周先民的“得意門生”們逐漸成為了我國隧道挖掘的中堅力量,如今和周先民一起在南京長江隧道施工的同事們繼續奮鬥在大盾構事業的最前線,為穿越江河湖海城貢獻著自己的青春與智慧,他們共同組成了中國的大盾構“夢之隊”。

“背上行裝扛起槍,雄壯的隊伍浩浩蕩蕩……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周先民現在依然時不時會哼唱起“鐵道兵之歌”,而如今的年輕人加上了新詞:“

keep fighting,延續百年的夢想,年輕的大盾構有夢想,穿山越海,志在四方……”

採寫:《中國報道》記者 王哲

我和我的祖国 | 周先民:从老铁道兵到大盾构“梦之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