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另类”打工者

在千千万万农民工中,老王夫妇绝对算得上是“另类”,他们赶着四头骡马,奔波在现代运输设备,无法抵达的山道石阶小路,每天上山下山几十趟,将景区建设所需的砖头、瓦块、水泥、钢筋、木材等建筑材料,运抵施工现场,由于要经常转换工地,牲畜落脚的地方也不好找,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居无定所,大多时候要露宿在野外临时搭建的工棚内。

城市里的“另类”打工者

老王,70年出生于江西赣州的一个小村庄,从曾祖父开始,几代人都是村里的饲养员兼马车夫,等他中学毕业,农村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的牲口也分给了各家各户,子承父业的愿望落空了,但村里那架破旧不堪的马车,在父亲强烈请求下,还是分到了他们手中,于是他随父亲做起了“车老板儿”,走村串乡帮人犁地和运输庄稼,偶尔也能承揽一些,中短途运送物资的活儿,当时交通运输行业不发达,马车运输还有一定市场,几年下来也积攒了一些家底儿。

随后盖房娶妻生子,接连几件人生大事,积蓄也掏空了。拖拉机、汽车也把马车运输挤兑的没了用武之地。于是他同许许多多农村小伙一样,踏上了打工之路,先后做过建筑工地小工,瓦工、钢筋工、抹灰工。总之都是一些又脏又累的活儿,但是钱也没有积攒下几个,身体却添了不少毛病。但是人到中年正是吃紧的时候,上有年近八旬的父母,下有两个上大学的孩子,不挣钱这日子是没办法过下去的。

2000年3月他又跟随一帮同乡,来到了福建宁德,帮人在山上修庙,由于山高路窄,运送建材的车辆无法抵达山顶,只能卸在山下,再用人工肩挑背扛往上运,效率非常低。由此他萌发了重操旧业的想法,于是他果断拿出两万积蓄,到山东买来四匹刚满周岁的骡子,并配齐了鞍座和筐篓,一边调教一边开始了“马帮”生涯。

城市里的“另类”打工者

骡子是马和驴的杂交后代,没有生殖能力,而且脾气倔犟,性子急,但劲大脚力好,非常适合山地驮运。凭着从小与骡马牲畜打交道,以及父辈传授的经验,历经三个月的磨合调教,四匹野性十足的骡子,很快服服帖帖上道儿了,一人赶着四条牲口,半天的运送量就抵20个人一天的奔忙。起先依据路程远近,砖瓦每块2-4毛钱,沙子一方50-60元,后来分别长到5-8毛和70-80元,平均下来每天有近千元的收入。

但一天跑下来浑身上下酸疼,小腿肚子转筋。骡子也累得吃完草料,就卧地不愿起来。老王就和骡子躺一起,昏昏入睡。第二天早早起来,又开始一天的忙碌。

城市里的“另类”打工者

苦累还不算什么,用老王的话说,习惯了就好了。最难以忍受的是别人的白眼儿和刁难,城市街道不让进,还要牲口的免疫证、健康证,特别是转换工地的时候,只能挑小路夜晚动身,搞得像做贼似的,而且路上耽误的时间太多,感觉每天赚的不少,但是每年满打满算干不了200天,除去饲料防疫的钱,一年也剩不下多少。好在经过十来年的积淀,老王与十几家施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算是订单生意了吧。

哪一个细分行业都得有人去做,有需求就有机遇,虽然“马帮”这个行当,看上去有点儿另类,但毕竟是老王抓到的机遇,而且他们还会继续做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