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花3個小時閱讀,為什麼沒長進?”:因為你只是獲取知識

“我每天花3個小時閱讀,為什麼沒長進?”:因為你只是獲取知識

“我每天花3個小時閱讀,為什麼沒長進?”:因為你只是獲取知識

“我每天花3個小時閱讀,為什麼沒長進?”:因為你只是獲取知識


閱讀的重心應該是讀書,學的是知識與現實、問題之間的聯結

我經常跟朋友講,要多閱讀。有朋友就問我:“我每天花在閱讀上的時間起碼3小時,為啥一兩年了,感覺自己還是沒長進呢?”

我問:“你都是怎麼閱讀的呢?”

朋友說:“就是手機上各種閱讀啊。”

我心想,怪不得沒長進,原來都是碎片化閱讀啊。

白巖松說:千萬不要把看點碎片化的東西理解成閱讀了。僅僅獲取知識是沒有用的。

如果你不知道碎片化的知識怎樣跟其他東西聯結,沒有用。如果不能把知識轉化成智慧和創造的話,也沒有用。

閱讀的重心應該是讀書,理由主要有兩點:

第一,網絡上的信息不具備系統性;第二,網絡上無法獲得涉及事物本質的深層次的知識

但網絡上的信息也有好處,適合瞭解新事物,其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在短時間內寫成、較為淺薄的知識。在閱讀書籍的同時,經常關注網絡上的信息,不斷深入挖掘自己的想法,持有獨到的見解,才是最自己最有幫助的。

也就是說,真正的閱讀是要加深對於知識的理解、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結,並進行獨立思考。

最近在看知乎大V採銅的新書《精進2》,裡面提到一個觀點很認同,他說:

要知道,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結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和現實之間的聯結、知識和問題之間的聯結才是有價值的。而且聯結不等同於簡單的疊加,而在於聯結之後產生的某種“協同效應”,即1+1>2的效果。
打個比方,在菜市場裡,番茄跟雞蛋放在一起只是“疊加”,把番茄跟雞蛋用來做盤番茄炒蛋才叫“聯結”。“聯結”也不等同於“連接”,前者是要抱在一起,發生變化,構成一個個緊密協作的“聯結件”;後者只是連上了,信息互相之間可以溝通而已。
“我每天花3個小時閱讀,為什麼沒長進?”:因為你只是獲取知識

左邊是單個的知識,右邊是知識的聯結

如果知識不能和現實中、腦海中別的東西發生“化學反應”,那麼它唯一的功能就是拿來背誦記憶,或用來考試。成年人最需要的不是背誦和考試,而是學以致用。

在讀書的人中,能夠拉開差距的關鍵,在於能否將書中的內容應用到工作和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是將書中內容付諸行動。

所以我們學東西,究竟是要學什麼?學的就是:知識是怎樣跟別的東西聯結起來的,孤零零的知識根本不用學,因為隨便上網一搜就能搜到。可是知識的聯結呢?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搜到的。

“我每天花3個小時閱讀,為什麼沒長進?”:因為你只是獲取知識

“我每天花3個小時閱讀,為什麼沒長進?”:因為你只是獲取知識


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讀書?構建閱讀的超系統

經常有人說,自己看書也算勤奮,但看了容易忘,看一本忘一本,哪怕一年看幾十本上百本,收穫也寥寥。問題在哪兒呢?用層次思維理解系統的方式看待讀書,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我們看一本書的時候,這本書就是我們要面對的一個系統。一本優質的書,呈現的應該是成體系的內容,體現在章節之間層層遞進、主題和議題反覆提及,案例和線索首尾呼應等等。

但是,在一本書之上更高的那個層次呢?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卻是零碎的、散亂的、不成體系的。

如果你把自己最近一年或者最近幾年(如果記得的話)讀過的書的書名全都列出來,然後基於這個列表,分析一下你的閱讀歷程是否具有一定的規律或脈絡。

做完這個分析之後,我想你應該能發現問題所在。大多數人得到的結果是,他發現自己讀書並沒有什麼脈絡可循,你讀過的書與書之間並沒有什麼關係,或者只是很弱的關係。

所以他從這些書裡得到的知識和見解沒法串聯起來,更無法相互驗證、相互補充。這樣讀書,最多隻能收穫一盤散珠,沒辦法用一根繩子穿起來,當然會出現看完就忘的問題。

讀書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一本書”這樣的系統,還要把眼光放在“一系列書”這樣的超系統。讀書不是隨便拿起一本書就讀,而是要思考怎樣搭建起一個合理的“閱讀超系統”,通俗講就是需要“組合拳”。

構建閱讀超系統最自然也是最易操作的方法,是找同一作者的多部作品甚至全部作品來讀,讀某位作者的某一本書所達到的深度是沒法和讀同作者的所有書相比的。

因為單個的知識背後是一個體系,而作者在某部作品裡表達的往往無法窮盡他所有的想法和知識,呈現出來的僅僅是他整個知識體系的冰山一角。如果這位作者著作等省,至少連著讀他的三本書是有必要的。

還有一種構建閱讀超系統的方法,就是主題閱讀。把不用作者關於同一領域或問題的書都找來讀,你會發現有很多重複或大家意見一致的地方,也會有意見不同的地方,這時候你就可以合併同類項,對於不同意見的地方對比思考,或再做延伸閱讀,補充到你的閱讀系統中。

讀書不應該是一本本的讀,而應該是一串串讀的。一串串地讀才能大量產生知識的聯結。

現在很多好學的人,每讀完一本書後就畫一張思維導圖,把書的體系整理出來。這樣的方法對於加深記憶、把握要點當然有好處,但是這還不夠,不知道有沒有人試過,給一串書做一張思維導圖呢?

“我每天花3個小時閱讀,為什麼沒長進?”:因為你只是獲取知識

“我每天花3個小時閱讀,為什麼沒長進?”:因為你只是獲取知識

最高效的學習,是在知識系統中找出“高頻模塊”

建構閱讀的超系統,目的是要找出系統中的“高頻模塊”。

想想你知道的東西里面,有哪些可以形成有價值的模塊?而在這些模塊中,又有哪些是高頻模塊?這才是你在學習過程中要思考的最核心的問題。

如何尋找某個領域中的高頻模塊?

需要我們在領域中的不同層次間進行穿梭。即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穿梭。

自上而下就是從整體出發,從整個系統開始向下分解,分解成子系統,子系統再向下分,便能把一些模塊拆出來,其中經常出現的就是高頻模塊。比如說寫作這門學科,

自下而上就是從系統中最底層的基本元素出發,去思考這些元素可能有什麼樣的組合,可能形成什麼樣的模塊。

這兩種哪一種方式更可行,更方便呢?當然是前者。

但並不是說後者不好,相反,這種方式很偉大。如果你能拼拼搭搭,正好找到一個能產生1+1>2效果的聯結,那就相當於在搞創造發明了,這很棒也很厲害。但是,太難了。

創造出新聯結往往是要基於實踐的。沒有大量的實踐,沒有大量的試錯,是形不成高價值聯結的。比如鉛筆的發明,為什麼人們知道要用石墨跟黏土混在一起煅燒,因為實踐的摸索。為什麼筆芯外面要套上一個木製的外殼,也是因為摸索。

我們一開始沒必要做這麼難的事。我們從簡單的開始做起,去研究那些整體的、已經成熟的、優秀的東西,然後把整體拆解,找出模塊甚至高頻模塊

我們可以先觀摩、學習,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因為可拆解、可學習的模塊太多了,這就是巨大的資源寶庫,就像棋手學棋要打棋,有上萬個棋譜可研究。如果沒有這麼龐大的學習資源,是不可能成為一流棋手的。

那麼自上而下從整體去拆解出高頻模塊,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採銅認為主要有兩個步驟:

第一,讓自己沉浸在大量的範例素材中。

第二,通過跨層次的觀察,在範例素材中找出重複的子結構。

因為,所謂“高頻”“低頻”,是一個統計值,如果你接觸的東西,本身數量就不夠,樣本就很小,你怎麼知道何為高頻,何為低頻呢?

實際上,任何一個領域,凡是能做到出類拔萃的大家,無不是看過了本領域大量的東西。這個量的積累是省不掉的。當閱歷達到一定量級以後,有些人自然而然就摸索出了關鍵模塊。

但千萬不要覺得,掌握了高頻模塊就萬事大吉了。想要徹底掌握一個系統,掌握系統中的基本元素,以及在整體層次上進行優化是不可缺省的。

不過,高頻模塊可以是我們優先去把握的一個有力抓手。你可以試著抓住它,然後再試著向不同的層次去擴展。向下擴展,可以優化各個底層要素。向上擴展,可以優化整體效果,在組合方式上做出調整。

就像老乾媽如何研究做辣醬,配方和工藝是首先要掌握的抓手,同時去研究不同產地、不同品種的辣椒,從中篩選出口味最佳的,這就屬於在基本元素上下功夫了,基本元素的提升能反過來提升模塊的品質。

同時,向上擴展的話,你可以去想,核心模塊能不能跟一些沒有嘗試過的食材搭配,變成一個更有賣點和市場的產品,比如嘗試比牛肉、豬肉、雞肉更有特色的鮑魚、海鮮等,是不是可以做出更有新意的辣醬呢?

“我每天花3個小時閱讀,為什麼沒長進?”:因為你只是獲取知識

“我每天花3個小時閱讀,為什麼沒長進?”:因為你只是獲取知識


在系統中找高頻模塊的學習方法,能給生活何種啟發呢?

在系統中找到中間層次的高頻模塊,是掌握一個領域的高效方法。如果把這個方法推而廣之,對我們的生活能帶來什麼啟發呢?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啟發就是,我們可以革新自己日常行為中的高頻模塊。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高頻模塊,比如你的口頭禪就是你個人語言中的高頻模塊,你經常閱讀的自媒體就是你獲得信息的高頻模塊,你每天花最多時間去做的事就是你日常行為中的高頻模塊。你每天工作中做得最多的內容就是你工作中的高頻模塊。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對自己的高頻模塊做一番審視,看看能否替換成更高級的模塊呢?比如工作模塊的優化。又或者拿日常行為來說,你不妨統計一下,在你典型的一天中,會做哪些事情以及每件事情大致所花的時間。

如果有些事情屬於每天做甚至每天反覆做,拿就屬於高頻模塊了。如果你統計下來發現,在你的生活中,沒有一個高頻模塊屬於長半衰期的事情,那你就要小心了,你必須想辦法革新自己的高頻模塊了。

什麼是長半衰期的事情?在行動選擇時我們要考慮這件事的價值隨時間的變化,價值消退慢的屬於長半衰期的事情,比如讀書、寫作。價值很快消退的屬於短半衰期的事情,比如看電視、玩遊戲。我們應該儘可能多做長半衰期的事情,同樣的時間成本,所帶來的價值更大。

大多數大師級的人物,每天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非常有規律的。他們通常會在一個固定的時間段全神貫注地工作。你要向大師學習,也可以模範這種方式。為自己設定一個時間段,比如每晚8點到10點,或早上6點到8點,兩個小時用來提升自己,每天堅持,一年、兩年下來,成果一定會非常顯著。

因為,學習這個動作就變成了你日常的高頻模塊,而且這件事情之所以可行,人人都可以做到,是因為升級你的高頻模塊不等於升級所有模塊,你並不需要給自己訂立一個難以實現的標準,比如利用好一天中的每分每秒,不需要你做出多麼大的改變。

你只需要升級那麼一個模塊就行——在一天中抽出兩個小時,如果工作實在太忙,一個小時也行。關鍵是,在這個模塊裡,你必須全神貫注地學習,並且能夠每天雷打不動地堅持。其他保持不變,只是讓一天中的一到兩個小時發生改變,奇蹟就會發生。

亞里士多德說過:“我們重複進行的事情造就了我們。優秀不是一個舉動,而是一種習慣。”所謂高頻模塊就是我們重複進行的事情。

無論是讀書學習,還是日常行為,都需要找到高頻模塊,優化高頻模塊,以此為抓手,才能更高效、更快地成長。

參考書目:《精進2》採銅著

作者 | 廈九九:上市公司品牌總監,90後職場二寶媽,頭條號簽約作者,寫作教練,已出版《撐過去,你終將成為更好的自己》。關注我,訂閱成長感悟、職場分享、寫作技巧。


我的專欄《30節成長課教你快速提升職場力》正在熱銷中,限時優惠只要一折。畢業7年,從月薪3000到月入兩萬,我的職場成長感悟和經驗心得都在本專欄裡,涉及心智成長、職業發展、認知升級、習慣養成和價值提升5大模塊。適合存在迷茫和困惑,遇到發展瓶頸的職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