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变迁见证湘潭美丽“蝶变”

大事记

1955年,湘潭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成立,设有雨湖、湘江、岳塘、板塘4个环卫所(1992年行政区划调整合并为雨湖、岳塘两个所)。1990年市区街道清扫面积达到189.04万平方米,比1986年增加19.24万平方米。1993年,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依照“门前三包”的办法,在市、区采取专业队伍分区段清扫。2001年市区街道明确划分清扫区域,确定垃圾清运职责。至2005年,市区街道路面清扫率100%,主次干道全面实现路面扫光、沟槽铲光、垃圾运光。2011年5月环卫体制改革,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和公厕中转站等设施设备的管理、维护下放至两区。

看今朝

环卫变迁见证湘潭美丽“蝶变”

记者 吴珊

环卫变迁见证湘潭美丽“蝶变”

机械化清扫车和护栏清洗车在潭州大道作业。 (记者 方阳 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湘潭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和功能不断扩大,城市管理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环卫工作也从手工劳作到机械化、智能化运用,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70年前,湘潭城区仅有4.6平方公里,20个垃圾围子、14座木制吊楼式公厕、5名清洁工人。1955年,湘潭市环卫处成立,清洁工人增加到20名,生活垃圾靠人拉板车摇铃收集。至2005年,全市环卫清扫范围大大扩展,水冲式公共厕所增至137座,市区街道路面清扫率100%。而现在,城区环卫清扫面积达1956万平方米,有水冲式公共厕所279座;现代化垃圾中转站93座,各类机械车辆586台,机械化清扫率达88%;主要街道保洁时间超过16小时,背街小巷保洁时间超过12小时,城市生活垃圾清运率达100%,日均消纳处理垃圾950余吨,全年填埋处理垃圾30余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餐厨垃圾处理、垃圾分类等环卫项目加速推进,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显著提升,为创文及各类创建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市容环境基础。

市环卫处办公室主任樊文渊介绍,十几年前,全市对环卫工作的投入经费不到300万元,如今,雨湖、岳塘两区的投入达到近1亿元。环卫工具车也在不断更新,现在有扫街车、洗扫车、高压清洗车、高压冲洗车、护栏清洗车、雾炮车等近20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车辆。垃圾清运车的货厢从最初的拼装“湘江”牌大货车的翻斗到吊装式垃圾中转站,再到如今的垂直式压缩垃圾中转站,一车垃圾可重达9吨左右。

近两年,随着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开展,湘潭市环卫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推进,湘潭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建设北路、韶山路“三化两拆两改”提质改造工作、落实无障碍公厕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对环卫设施进行屋面防漏、墙面清洗和粉刷、瓷片补整、公厕和下水道疏浚、设备维修、标识标示安装等的“穿衣戴帽”工程均已竣工。环卫部门积极参与园林同步跟踪城区渠道、生态停车场、湘江风光带、“三化两拆两改”项目等设计方案评审,对涉及的环卫设施建设方面提出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建设环卫工人休息室,为一线环卫工人建造休息室15处。

当事者说

从“人力”到“机械”

——老环卫工人眼中的环卫工作变迁

记者 吴珊

57岁的杨映芳是雨湖区环卫服务中心的退休返聘人员,从19岁进入环卫行业起就一直奋斗在一线,负责清扫车站路沿线。

30多年来,杨映芳每天的工作时间雷打不动,凌晨4点前上班,一组7人,负责近2公里道路的清扫。一般情况下,早上普扫要持续两个小时左右,天气好时普扫结束还能赶回家吃早饭,7点再开始不间断保洁,直到中午。特别是大风、雨雪天气过后,班组基本上一整天都要在路上。刚参加工作时的情形,杨映芳还历历在目:“那会儿清扫全靠人力,每人一把竹扫帚,三个人扫一条大马路,还要拖着笨重的木头板车。”湘潭煤站就在这条路上,路面总是灰蒙蒙的,扫一轮下来,全身上下一层黑灰。

站在基建营路口,杨映芳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情形,那时的临街门面和宿舍区的垃圾要靠环卫工人拖着木头板车一家一家地收。早上扫完马路,大约9点开始,班组成员摇着铜铃上路了,家家户户听到铃声就下来丢垃圾。杨映芳说,那时每家每户都是烧煤炉,垃圾中一大部分是煤灰,装满一板车,有250多公斤,拖起来很吃力,每天要拖10车左右。她们几名女环卫工去中转站倒垃圾,常常因压不住重重的板车,栽进了垃圾池里,半天还爬不起来。

1987年,湘潭市建设了正式的垃圾中转站。1998年,铁制的环卫车上路。自从有了这种翻斗车帮忙,倒垃圾轻松省力多了。上世纪90年代初,扫街车也出现在湘潭街头,主干道的清扫就靠这个“大家伙”,环卫工人只要带扫帚和撮箕打扫零散垃圾和背街小巷,但清扫的范围也大了许多。

“扫了一辈子地,我对这份工作真正有了感情,虽然我退休了,但又返聘到环卫服务中心继续从事环卫工作,我想一直干到干不动那一天。”杨映芳说。

在湘潭市环卫处,李志高的名气很大。在环卫岗位多年,他几乎开遍了各类环卫车辆,也是技艺高超的修车师傅。1971年,李志高招工到湘潭市环卫处,扫了一年马路后,就调到码头开水上机帆船。这种船是用来拖粪便的,那时的厕所都是旱厕,粪便都靠掏粪工用工具掏出来,再统一运送到粪池厂,再上船运往农村做肥料。

后来,李志高进入环卫处的汽车班干起了修理工,几乎所有环卫工具车他都修过。那时的环卫投入少,工具车更是紧缺,为了解决清扫问题,环卫处从各单位收集一些报废的车辆,经过机修师傅的巧手,拼拼凑凑后又整成一辆新车。虽然拼装车故障挺多,但当时确实为湘潭的环卫工作作了不少贡献。

1990年,李志高开起了吸粪车,负责老雨湖区所有厕所的粪便清理,“一天要拖5到6车粪,那味道至今都忘不了!”李志高笑着打趣道,之后他又开过垃圾清运车、洒水车、单位公务车。“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卫车辆越来越先进,环卫工人也需要与时俱进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跟上时代潮流。”已经退休的李志高经常会来环卫处走走看看,依旧对新机器、新设备充满了好奇。他说,永远不忘自己是一名环卫人,随时愿意为环卫工作再出一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