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47步槍不但不是仿造其他槍械,而且促進閉鎖方式的發展

一戰時期隨著塹壕戰的出現,許多國家都意識到了中近距離作戰的重要性,而早期的栓動步槍由於笨重、射速慢等缺點促使許多國家開始研製半/全自動武器來增加中近距離的火力壓制。

AK47步槍不但不是仿造其他槍械,而且促進閉鎖方式的發展

法國M1918式步槍(下)

法國早在1918年就成功研製了一款可全自動射擊的M1918式步槍,當時使用的是法國的8×50毫米勒貝爾彈,由於該槍彈是一款凸緣子彈,而且子彈是由早期的黑火藥11x59mmR格拉斯步槍彈的彈殼通過截短、收口、然後裝上一個勒貝爾中校設計的8mm全金屬被甲彈頭,使用新研發的無煙火藥作為發射藥,雖然8×50毫米勒貝爾彈用在栓動步槍上可以正常使用,但由於是大彈殼改裝而成的,導致彈殼錐度很大,在全自動M1918式步槍使用時會出現供彈故障,最終並沒有大批量的裝備。

AK47步槍不但不是仿造其他槍械,而且促進閉鎖方式的發展

AVS-36全自動步槍

而蘇聯在1936年也研製了一款AVS-36型全自動步槍,使用7.62×54R的凸緣全威力彈,不過存在著缺陷:①但是由於使用7.62×54R的凸緣全威力彈,在全自動射擊時,後坐力很大幾乎無法控制精度。②槍支重量太重也不方便單兵攜帶。③另外就是彈匣的彈簧彈力不夠經常性的會造成供彈障礙。

直到30年代後期,德國陸軍開始研製一款威力小一些7.92×33毫米的短藥筒彈藥,後來這種彈藥被用在STG44全自動步槍上,將彌補衝鋒槍與步槍之間的火力空白,全自動步槍與衝鋒槍、步槍相比擁有更大的優勢,比衝鋒槍擁有更遠的射擊距離,與步槍相比不但射速快,而且重量輕,因此他兼具傳統步槍射程精度、衝鋒槍的攜帶方面、反應迅速等優點。

事實證明,自東線1943年9月開始以來,StG44相當成功地充當了攻擊性武器的角色,因此也受到了蘇聯方面的重視。

AK47的研發之路

1938年蘇聯人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於應徵入伍,1941年擔任坦克司機不久的卡拉什尼科夫在布賴恩斯克戰役中受傷,在住院期間卡拉什尼科夫對槍械產生很大的興趣,出院後,曾被送到莫斯科航空學院槍炮系進修,並參與自動武器的研製工作。

AK47步槍不但不是仿造其他槍械,而且促進閉鎖方式的發展

M1944試作型樣槍

1944年卡拉什尼科夫發掘了德軍裝備的StG44突擊步槍的威力後,開始構思一種簡單可靠並且可連發的中威力步槍。最終在參考M1加蘭德步槍的設計後,於1944年研製出了M1944試作型樣槍,該槍採用M43步槍彈、轉拴式槍栓;但是當時的M43彈並不是SKS半自動步槍使用的7.62×39毫米子彈,而是7.62×41毫米的彈藥,其彈殼長度為40.3mm,與當時德國的7.92步槍彈相比較,由於存在彈著點精度差等因素,因此後來又通過改進彈頭,縮短彈殼到38.6mm,也就是所謂的7.62×39毫米子彈。

而設計出M1944試驗型樣槍是卡拉什尼科夫參考M1加蘭德設計了一種發射M43彈的半自動卡賓槍,與M1伽蘭德相比:

  • M1944試驗型樣槍雖然跟M1伽蘭德採用了相同的槍機旋轉閉鎖,但卡拉什尼科夫又對旋轉機頭進行了改進,改進後旋轉速度更快,大大地增加了閉鎖機構動作的可靠性。
  • 在結構上也有所不同,M1944試驗型樣槍放棄了以往栓動步槍使用上下護木固定槍管的設計理念,轉而改為盒式機匣,活塞桿安裝到槍管上方,槍機框被活塞推著前後運動時,其曲線槽帶動槍機旋轉,完成開閉鎖動作,而閉鎖靠的是槍機頭部兩側對稱的閉鎖凸筍與槍管節套內的閉鎖斜面/螺旋麵配合。

設計經驗經過一定的積累,1946年,卡拉什尼科夫設計出一種可連發射擊的樣槍AK-46自動步槍。

AK47步槍不但不是仿造其他槍械,而且促進閉鎖方式的發展

AK-46自動步槍

1947年卡拉什尼科夫又對AK-46自動步槍的導氣裝置經過一系列測試,包括在風沙泥水等惡劣環境中嚴格測試,並改進了導氣裝置與活塞系統,1947年在蘇聯軍方的要求下生產1,500枝作實地測試,但測試結果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直到於1949年推出的改良版本才獲蘇軍認可並正式採用,該槍被官方命名為AK-47。

AK47步槍不但不是仿造其他槍械,而且促進閉鎖方式的發展

AK47的第一種型號

AK47的第一種型號,初期的AK47握把是由(紅圈)兩片握把片拼接在一塊的,然後通過螺絲進行固定,機匣採用衝壓製造,並且外殼(藍圈)使用了一個鐵片進行固定。1號試驗槍的操作原理與原來的AK-46一樣,不同的是:活塞、活塞桿和槍機體首次採用連成一體的方案——用螺桿固定在一起。

1號試驗槍的主要缺點:導氣量不足,由於導氣量不足,導致槍支存在抽殼不到位,開鎖的推力不足等故障。

AK47步槍不但不是仿造其他槍械,而且促進閉鎖方式的發展

1952年II型

1952年I型很快被II型取代,二型的機匣(紅圈)由原來的鐵片改成了長方形的凹槽,並採用銑削製造,槍托與槍體連接處(藍圈)多了一個加固的鐵片,握把(綠圈)由兩片合在一起的變成了一個整體的握把,由握把下面的螺絲進行固定,槍管採取了鍍鉻處理,以防止生鏽。

2號試驗槍的特徵是改變了導氣室、活塞、活塞桿的設計。延長了導氣孔,增加進入導氣室的火藥燃氣,槍口制退器改為雙室結構。

AK47步槍不但不是仿造其他槍械,而且促進閉鎖方式的發展

1953年III型

1953年III型很快取代了II型,折騰一圈子又回到了類似I型的設計,槍托連接處(紅圈)的鐵片不見了,整個機匣看起來變得更簡單,節省了材料便於量產,其性能與I型接近。

3號試驗槍改變了導氣室的設計,使圓柱形的導氣活塞在導氣室內處於完全密封的狀態,進一步增加了活塞的推力。

AK47突擊步槍的結構特點

㈠導氣方式

AK47採用長行程活塞導氣結構,活塞桿和槍機框是連成一體一同進退的。當活塞被火藥燃氣推著後退時,和活塞連在一起的槍機框也一併後退,帶動槍機旋轉開鎖、抽殼、將空彈殼拋出,這種活塞與槍擊框一起進退的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點:①活塞與槍擊框一起後座,會產生更大的後坐力,從而影響射擊精度。②由於活塞在槍管的上方,如果後座強度過大,不但影響射擊精度,而且影響槍支的使用壽命。

AK47屬於導氣式自動武器,在槍管上開有一個小孔,引出一路火藥燃氣進入槍管上方的導氣管。導氣管內有一個活塞。當子彈擊發,彈頭通過導氣孔時,火藥燃氣進入導氣管,推動活塞後退,最終在復進彈簧的作用下繼續推彈上膛、閉鎖。

㈡解決了楔緊問題

早在AK旋轉閉鎖結構發明之前,大多數半自動步槍和自動步槍都是採用的槍擊偏移式結構,像德國的STG44自動步槍,美國的SKS半自動步槍等等,槍機偏移閉鎖結構在推彈上膛到閉鎖的過程,槍機是偏向一側的,通過嵌入斜面來完成開閉鎖的方式,這種閉鎖的優缺點:

優點:①外形結構簡單,易於大批量生產,成本低。

②比滾柱閉鎖可靠性強,解決了承受更高膛壓的難題,而且維護簡單。

缺點:①槍擊框帶動槍擊復進時,由於採用斜面/螺旋麵鍥合的方式,因此槍擊框除了產生向前復進的力,而且同時產生一個向側面擠壓的力,因此存在楔緊現象,這樣就造成了槍機和機匣之間摩擦力增大,消耗復進能量,影響自動方式下的可靠性,而且在惡劣環境下楔緊現象會更加嚴重,以至於出現推彈不到位、不閉鎖的故障。

②該類型閉鎖方式槍機較長,導致槍擊剛度較差,很難形成預抽殼,從而容易造成抽殼困難和彈殼被拉斷的現象。

㈢AK47使用的是槍機旋轉閉鎖原理解決了這一難題

AK47步槍不但不是仿造其他槍械,而且促進閉鎖方式的發展

AK47的槍機的帶動凸筍,與槍機框的螺旋槽鍥合

AK47槍機的頭部有兩個閉鎖凸筍,其中一個外形較大的凸筍就是帶動凸筍,主要是與槍擊框的斜面/螺旋槽相鍥合,從而達到帶動槍擊旋轉的目的。

AK47步槍不但不是仿造其他槍械,而且促進閉鎖方式的發展

AK47槍機框上的螺旋槽,以及帶動平面

AK47的槍擊閉鎖面由帶動平面和斜面/螺旋麵兩面採用圓弧平滑過渡的方式,槍機框在復進的時候依靠平面推著槍機前進,到槍機進入槍管節套時,靠槍管節套內的一個預轉帶動面先推動槍機旋轉一個小角度,大概5度,錯開這個帶動平面,然後過渡到曲線槽的螺旋麵,從而迫使槍擊迴轉並完成閉鎖

在AK的影響下,一些國家也相繼研發了與AK-47類似的閉鎖方式,包括瑞士SIG公司的SG550系列步槍,以色列的加利爾步槍等。

㈣AK47後坐力大,導致槍口上跳明顯

AK47步槍不但不是仿造其他槍械,而且促進閉鎖方式的發展

AKM步槍

AK47由於使用的中口徑7.62×39毫米彈藥,而且活塞桿和槍機框是連成一體一同進退的。這樣就造成了AK47具有較大的後坐力,最終導致槍口上跳嚴重,影響射擊精度,到後來AKM就安裝了防跳器來解決這個問題,其原理就是讓部分火藥燃氣斜向上噴出,抵消部分上跳力矩。之所以偏右主要考慮到大多數人是右手握握把,左手託護木,這樣槍口就會朝著右上方跳,所以這個防跳器的斜口也是偏的,讓火藥燃氣朝右上方偏轉抵消部分上跳力矩。

總結

由於AK47的可靠性強,被世界許多國家所仿製,但是隨著使用複合材料的AKM,以及小口徑版本的AK-74的服役,AK47就逐漸的被這些槍支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