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去、下不來:對於過街“天路”,老人有話說

上不去、下不來:對於過街“天路”,老人有話說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嘉音/文、圖

家住宛平南路的趙阿姨一直有一個困擾:家門前的天橋上沒電梯,下沒人行道,每次爬上爬下都讓她覺得“膝蓋累,心也累”。為了過馬路而設置的人行天橋存在著不便之處。記者在肇嘉浜路宛平南路、肇嘉浜路天鑰橋路、天目路恆豐路、吳淞路海寧路、華山路延安路的天橋上隨機採訪了幾位老人和相關部門。上不去、下不來,天橋上的老人家們有話說。

上不去、下不来:对于过街“天路”,老人有话说

40級臺階 一上一下體驗很糟糕

每天早上和老伴兒去對面的徐家彙公園鍛鍊,結束後再一起回辛耕路上的菜場買菜,這是趙阿姨和老伴一天的日常。肇嘉浜路宛平南路的天橋是她去鍛鍊的必經之路,每次站到這座“天路”面前,阿姨的膝蓋就開始隱隱作痛起來。

“最近幾年關節越來越不好了,走樓梯很累。”趙阿姨說完把膝蓋上的褲管往下一勒:“你看,走路都帶著護膝。”冬季已到,她希望政府能在天橋上安裝一個無障礙電梯,或者在底下開放人行橫道。她還提到,如今人行道的紅綠燈時間短,腿腳不便的老人只能勉強“走個半場”。

這座天橋也“勸退”了不少來公園鍛鍊的老年人,張老伯認為,天橋說到底還是要實用。附近有小學和幼兒園,不少老人接送小孩都要走這座天橋,天橋的不便一直讓大家很頭疼。

在現場,更有一對推著嬰兒車的年輕夫婦選擇直接穿過馬路。丈夫推著車,妻子則抱著孩子跟在後面,來往的車輛看到此景紛紛避讓,著實危險。

從徐家彙公園上天橋要爬40級臺階,一來一去則要爬上百級臺階。一座沒扶手、沒電梯的天橋,無論是對於提著重物的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來說,體驗都很糟糕。

上不去、下不来:对于过街“天路”,老人有话说

病人來看病 天橋是第一關

在吳淞路海寧路的路口,一個罕見的“大”天橋躍入眼簾。相較於常見的一般天橋,該天橋面積要大得多,像一個碩大的鋁塑蜈蚣。據觀察,天橋共有八個上下口,十字路口的四邊每個都建有兩個上下口,但八個上下口都沒有電梯,每個都有超過40階樓梯。

當記者問一位大爺上下天橋過馬路是否辛苦時,他反問道:“怎麼可能不辛苦?”而另一位老奶奶則表示,上下天橋太累,沒有考慮到老年人的需要,“我每次上來都氣喘吁吁,為什麼不能裝個電梯呢?而且這個天橋太曬了,如果能從地下走,那就更好了。”老奶奶還反映,她是前往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看病的,“回回看病回回路過,回回為了爬天橋氣喘吁吁。”

的確,在海寧路的一側,有諸多醫療機構,除了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之外,還有上海交通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可見,不夠便利的人行天橋設施不但影響著老年人的出行,還會影響到病人的出入。

如果不走這個天橋,如何穿越這個十字路口?記者走訪得知,如果需要穿越吳淞路,路人需要多走200米才可以看到一個人行橫道線過馬路,也就是說,如果繞天橋過馬路的話,至少要多走400米。如果要穿越海寧路,路人則需要多走5分鐘的路程,才能夠遇到一個小型的地面十字路口。

上不去、下不来:对于过街“天路”,老人有话说

天橋安了扶梯 半年沒開過

肇嘉浜路天鑰橋路天橋正處於徐家彙中心。這座天橋於2007年竣工,為緩解徐家彙的雙向人流高峰而設計,更是當時露天自動扶梯運用面積最大的天橋。這座天橋設5根露天自動扶梯上行道和6根下行步行道,相比之下已經非常完善。

不過住在附近的潘老伯告訴記者,靠近中國銀行一側的電梯時常需要維修,如今更是近半年沒開過,自己只能走樓梯。

“這一側的電梯老是壞掉,三天兩頭就要維修。之前我每次過來都不開,持續了大半年了,不知道怎麼回事,最近才正常。”潘老伯表示,只有這一側的電梯是這種情況,對面的電梯都在正常運行,他覺得很奇怪。

從松江過來王阿姨正扶著扶手走下臺階,她要去浦發銀行辦業務。“我不常來,但是希望兩邊都能有扶梯,這樣總能方便一些。有的時候我也會去匯金裡面下來,因為大廈裡是有扶梯的。”

上不去、下不来:对于过街“天路”,老人有话说

在華山路延安路路口,該路口上方同樣有一個大型天橋,位於延安西路的高架下方。該高價共有五個上下口,除了十字路口的四個邊角都有一個上下口之外,在天橋的中央,為了有“路面地鐵”之稱的71路公交車的通行特意開闢了一個上下口。

與吳淞路海寧路天橋不同,華山路延安路天橋設有電梯設施。即便設施配備齊全,也依然存在其他問題。路人王先生向記者反映,該天橋上下口的電梯部分時常處於停運狀態,“有幾個電梯總是壞的,一壞還能壞很久。”就在記者走訪當日,五個上下口中,兩個電梯設施處於維修中。

上不去、下不来:对于过街“天路”,老人有话说

施工拆了一段 彷彿麻將三缺一

60歲劉阿姨正剛從上海火車站出來,她要去昌平路陝西北路找在上海工作的女兒。出發前,女兒叮囑她:“到天橋下坐113路公交車就能到了。”

可是當她費了半天勁爬上了天目路恆豐路的天橋,卻發現本來首位相連的天橋在西側空缺了一段——就像是彷彿一圈麻將少了一排。

記者瞭解到,拆除天目西路西側的天橋是為了天目路高架主線段鋼箱梁吊裝工作。放眼望去,已有一根70米長的鋼箱梁跨過天目路恆豐路路口,橫亙在天橋上方。

“天橋改造,敬請繞行”四個大字攔在劉阿姨的前面,她只能從另一側繞下來。同時,施工的吊車擋住了大半視線,她無法在天橋上確認下面的站臺標識。“站在上面看不清,只能下來,如果錯了只好再繞去對面。”劉阿姨無奈地說,“前幾年還好,這兩年膝蓋越來越差,在天橋爬上爬下吃不消啊。”

除了爬樓梯與繞遠路的不便,記者觀察到,天橋臺階上的防滑鐵條已經出現磨損和斷裂的情況,不少行人上下途中都選擇繞行。

上不去、下不来:对于过街“天路”,老人有话说

地下排線眾多 安裝電梯不現實

隨後,記者來到了距離肇嘉浜路宛平南路天橋僅有300米距離的楓林路街道張家浜居委會。居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天橋上下不便的問題很早就有人提出來了。當時居委會將住戶的意見上報後,“滿意在徐匯”的走訪團已經向居民出了答覆:“他們走訪的時候,當場就說了,安裝電梯不現實,因為市中心嘛,地下排線很多。”此外,他表示2017年來到張家浜居委會後並沒有接到類似的意見和提議。

隨後,記者聯繫了當時負責的居民區書記王建強,他表示街道一直是連接居民和政府的橋樑,他們已經盡力反饋。“不過這種問題已經超出了居委會的工作範疇,我們只能儘量向街道反應,起到一個傳達的作用。”

居委會工作人員還提到,在交警執勤時的情況下,那些腿腳不便和推嬰兒車的市民也能避免上天橋,而是在交警的引導下安全通過十字路口。

同屬於楓林路街道的安康居委會工作人員表示,斜土路附近的老人們往往選擇去濱江鍛鍊:“那邊環境更好,最重要的是不用爬天橋。”

而楓林路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對於主幹道的加裝電梯的工作,是由區裡的負責的。“我們沒有接到關於天橋的投訴,並且街道工作職能集中在社區,加裝電梯的事情也輪不到我們來做。”

對於天橋的電梯,能不能裝?怎麼裝?徐彙區市政和水務管理中心做出瞭如下的說明:肇嘉浜路為交通主幹道,來往車輛繁多,為確保市民能安全過街,肇嘉浜路宛平南路路口設置了人行過街天橋,以方便市民過街。由於該路口地下管線複雜,且周邊建築密集,沒有足夠的地下空間設置相應的電器設備,無法設置電梯。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嘉音/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