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財,這次不同

過去很多年時間,我們的投資理財方法非常簡單粗暴,那就是:買房、買房、放大槓桿再買房,然後,將剩下的一點“零鈔”放到“高收益的理財產品”。

事實上,這十多年間,“房價一路永遠漲”,炒房的人都賺錢,使期成為許多投資人頭腦中根深蒂固的“信仰”。而“上證指數反反覆覆3000點“

A股的長牛市,終將姍姍而來

過去十多年來,A股“短牛長熊”,與良好增長的經濟面背離,一直是個怪現象。究其成因,除了一直在消化2007年超級大牛市的泡沫外,主要是基於IPO管制與退市失效而導致的“優勝劣汰機制缺位”、行政干預過多導致的“市場資源配置機制扭曲”、剛性兌付的潛規則導致的“無風險收益率處於高位”等特色因素所引致。

近期,我們看到了明顯的改變:創業板降低IPO門檻;創業板、科創板提升再融資的便利性;新三板降低投資者門檻,明確轉板規則;新股發行節奏穩中加快……

看上去,現在“印股票”的速度與過去十年間“印鈔票”的速度有得一拼了。在過去,發行節奏一加快,股指就向下,於是市場怨聲載道,決策者迫於壓力多次停發新股、限制減持,限制做空等等。這一次,我們看到的是堅定不移地推進實質上的“註冊制”。

我們可以預期,監管者通過建立與健全IPO與退市機制,不斷對上市公司進行優勝劣汰:篩選好的公司,把它們用常態化的IPO請進來;把偽劣的上市公司通過退市驅逐出去,這樣的優勝劣汰機制也能達到提升長期的上市企業盈利能力的目的。

而同時, 嚴格執法,嚴懲造假,能把許多虛高的股票價格降下來的。其實,前期的各種“業績爆雷”“商譽減記”已經是在降低一些虛高的股票價格了,降到一定程度,投資價值就凸顯了。

同時,監管者在恢復了股指期貨的全面功能之後,又批准了擴大股指期權業務的試點。其實,含“做空機制”的市場機制的完善,正是“堅持市場化的方向”。而且,大家痛恨的“做空機制”,恰恰是長期慢牛的保障。

假如有完善的做空機制,就很可能避免了2013-2015年累積的“中小創”“績差”“概念”“題材”“殼資源股票”等巨大的價格泡沫。須知,股市低迷不振,正是我們一直為此在付出代價。

科創板的註冊制試點已經近半年,發行堅持常態化、價格堅持市場化,久違的新股跌破發行價的現象成了常態,這也被證明“註冊制”來了確實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估計今後發行價從虛高的水平降下來就是了,最終會實現以發行價格的市場化調整來實現新股發行的“隨行就市”以及“供需平衡”。

監管者顯然已經意識到其真正責任是要確保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原則,讓市場變得更有效,保障市場參與各方的合理利益,而不是調節指數的點位,更不是確保投資人大部分賺錢。

許多人擔心,近期的IPO與再融資常態化、加上嚴打財務造假與市場操縱的正本清源行動會讓股市低迷,本人認為,恰恰相反,這些舉措會為一輪長期慢牛夯實基礎。

得2005年間,股市低迷不堪之際,監管者以“開弓就沒有回頭箭”的勇氣推動“股權分置改革”,結果迎來了史上最波瀾壯闊的一場大牛市。

其實,IPO與再融資的常態化,反過來為實體經濟提供了便利的資本支持,解決了長期的直接融資困難,有利於整個社會降低槓桿;同時,也可以預期,批量優秀的科技公司必將因資本市場的有效支持而脫穎而出,讓科技創新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從投資者角度,是時候轉變思維方式並跟上新形勢了。得益於中國經濟過去30年的高速追趕式成長,國人普遍踏上財富的快車道,財富迅速積累,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然而,不少投資人基於對財富的飢渴,依然放縱著人性深處與生俱來的貪婪之念,相信好日子會一如既往,高收益依舊遍地可尋,天真地認為貨幣會繼續寬鬆,只要寬鬆的音樂不會停止,房地產與債務的盛宴可以如過往一樣一直持續……

然而,這次不一樣!

就股票市場來看,註冊制的推出與退市常態化的結果一定是“少數優質資產繼續受青睞,而多數“績差”“概念”地雷繼續爆破,因此勸導投資者在參與股市投資時必須摒棄“炒新、炒小、炒績差、炒概念”等光榮傳統了。否則除了繼續送錢外,將一無所獲。

其實,價值投資的方法不僅在過去被證明長期有效,今後,這更會是讓投資人能立於不敗的投資正道,價值投資的原則非常簡單,那就是:“選”好公司,“等”合理價,堅“守”做長期打算。如果因能力、經驗、時間方面的限制而做不到“選”“等”“守”這三部曲,那麼,對於能承擔一定風險的投資人而言,定期投資滬深300等核心指數也是跟隨市場來通過長期分享我國經濟增長成就而實現財富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徑。

過去很多年時間,我們的投資理財方法非常簡單粗暴,那就是:買房、買房、放大槓桿再買房,然後,將剩下的一點“零鈔”放到“高收益的理財產品”。

事實上,這十多年間,“房價一路永遠漲”,炒房的人都賺錢,使期成為許多投資人頭腦中根深蒂固的“信仰”。而“上證指數反反覆覆3000點“

A股的長牛市,終將姍姍而來

過去十多年來,A股“短牛長熊”,與良好增長的經濟面背離,一直是個怪現象。究其成因,除了一直在消化2007年超級大牛市的泡沫外,主要是基於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