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山西臨猗的戲劇大師----關漢卿

出生于山西臨猗的戲劇大師----關漢卿

衛立業

最近,不少戲劇文化界人士來到我縣猗氏鎮關原頭村,品味“武聖”關公的後裔文化,尋覓世界文化名人、戲劇大師關漢卿的遺蹟。關原頭村作為關漢卿的故里,一時聲名大振,受到縣內外眾多人士和專家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出生于山西臨猗的戲劇大師----關漢卿

l關漢卿故里山西臨猗縣關原頭村

關漢卿,號“已齋叟”,生卒年月不詳。據《辭海》記載,約生於金末,卒於宋亡(1279年)之後。其籍貫歷來爭論不休,說法有四:一是元代鍾嗣成著的《錄鬼薄》。說他是“大都人”;二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編篡的《祁州志》卷八“記事雜說”說他是“元時祁之伍仁村人”,三是元末熊自得《析津志名宦傳》說他是“燕人。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第四種說法是《懈州全志》《山西通志》《元史類編》記載的“山西解州人”。前三種說法,歷史上曾多有質疑,唯有第四種說法,受到專家和學者的肯定。曾親身參加《元史》編篡的晉府右長史在其所著《元史補遺》中說:“關漢卿,解州人,工樂府,著北曲六十本。”田漢先生在談到關漢卿生平時也這樣說過:“關漢卿生於解州、長於平陽(今臨汾),流落到大都(今北京市),又客居到臨安(今杭州),後死於今河北安國。”但解州春秋屬晉,戰國時屬魏,秦漢時屬河東郡。關漢卿到底出生在河東的何縣何村呢?他們並沒有做出回答。前不久,從臨猗縣關原頭村發現的清代道光年間一部《關氏家譜》,才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家譜》記載,聖祖關羽第四十三代後裔關從義,金大定年間(1161--1189)從運城市鹽湖區北相鎮西古村遷至臨猗縣猗氏鎮關原頭村。關從義在關原頭生四子:長子關伯元,次子關仲元,三子關叔元,四子關季元。關季元又生三子:長子關漢卿,次子關漢弼,三子關漢佐。從聖祖關羽算起,關漢卿應是關羽後裔第四十五世。這一珍貴《家譜》的發現,為近百年來關漢卿出生地的爭論畫上了句號,在中國戲曲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出生于山西臨猗的戲劇大師----關漢卿

山西臨猗縣關原頭村關氏祖廟

據臺灣《大辭典》載,關漢卿“為金末解元,入元不仕。”他的一生,放蕩不羈,與世無爭。本人有首小令如此寫道:“南畝耕,東山臥,世態人情經歷過,閒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世人亦稱這位“曲聖”是顆“蒸不爛,煮不熟,錘不扁,炒不爆,響噹噹的銅豌豆。”
唐詩、宋詞、元曲,乃中國文學的三大里程碑。而元代散曲的發展,現代一般認為是以元成宗大德年間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製作中心在大都(北京)主要作家有關漢卿、馬致遠、白樸、張養浩等,風格基本上是以質樸自然、潑辣率真為主;後期的創作中心移到臨安(浙江杭州),主要作家有喬吉、張可久等,這時的創作注重雕琢含蓄,講究典雅工麗。

出生于山西臨猗的戲劇大師----關漢卿

關氏祖廟裡的關漢卿坐像

關漢卿作為元曲“四大家”之首,一生創作了六十多部戲劇,並有大量散曲。現存劇本有《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調風月》《望江亭》《單刀會》《蝴蝶夢》《玉靜臺》《金線池》《謝天香》《緋衣夢》《西蜀夢》《哭存孝》十三鍾;殘存劇目有《哭香囊》《春衫記》《孟良盜骨》三種;另外,還有《魯齋郎》《陳母教子》《五侯宴》《裴度逐帶》《單邊奪塑》《續西廂》六種,是否為他所作,尚無定論。關漢卿的戲曲作品,大都暴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腐敗,表現了古代人民特別是青年婦女的苦難遭遇和鬥爭精神,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種典型的婦女形象。人物性格鮮明,結構完整,清潔生動,曲調本色而精煉,不愧為大師之作,對元雜劇和後來戲曲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示範作用。

出生于山西臨猗的戲劇大師----關漢卿

位於關氏祖廟裡著作郎關漢卿與先祖之神位

數百年來,關漢卿以其獨特和傑出的藝術成就,不僅澤被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也影響到全世界。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全世界為其舉辦了創作七百年紀念活動。我國一百多個劇種,一千五百個職業劇團,同時上演了他的劇目。他的許多代表作品,如《竇娥冤》《牡丹亭》《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等不僅被譯為英、法、德、日等多國文字,而且在我們蒲鄉大地,亦大量上演。蒲劇首部彩色戲劇影片《竇娥冤》就是由王秀蘭、閻逢春、張慶奎、楊虎山、筱月來等五大名演員聯袂出演的。難怪周德清先生在其所著《中原音韻》中如此感嘆:“諸公已矣,後學莫及!”

出生于山西臨猗的戲劇大師----關漢卿

位於山西臨猗縣關原頭村的關氏祖墳

2017年3月,我在北京長住期間,聽說元大都遺址公園要建關漢卿紀念地,公園懷古區將豎起關漢卿塑像,建成元曲戲劇浮雕之牆,曾興致勃勃地到此一遊,譜寫了一首散文詩《元大都懷關漢卿》。其詩的最後四句是:“目極青天懷今古,神州無處不厚土。千載大都傳元韻,再唱梨園絕聲譜!”

出生于山西臨猗的戲劇大師----關漢卿

關氏族譜

臨猗是個文化大縣,更是一塊梨園的沃土。唐之前,源於我縣的“龍巖鑼鼓雜戲”(又稱鐃鼓雜戲),就已顯現雛形,該戲以道白為腔,以鑼鼓為樂,被認為是地方戲曲發展之祖,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戲曲研究價值,被列為國家非物質遺產。明清以後,流傳於晉南一代的眉戶劇,在我縣有著廣泛的影響,成為村閭鬧社火的主要唱腔。建國後,我縣成立了專門的眉戶劇團,堅持編演現代戲,是我省乃至全國唯一一家以此劇種專演現代戲的縣級文藝團體,在全國獨樹一幟,多次受到文化部的表彰。其創作的劇目《澗水東流》 《一顆紅心》《雲散月圓》《嗩吶淚》《山妹》《果鄉情》等曾被拍成電影或影視劇,在全國全省發行上演。劇團三進中南海,五進人民大會堂,為中央領導人演出,享譽華夏劇壇。

出生于山西臨猗的戲劇大師----關漢卿

關氏族譜

除此之外,臨猗還是蒲劇的誕生地之一。據史載,蒲劇誕生於明代蒲州,而那時的蒲州是個直隸州,轄永濟、臨晉、虞鄉、榮河、萬泉、猗氏等縣。在臨猗這塊梨園的沃土上,不但養育了像關漢卿這樣聞名於世的“著作郎”、戲曲大師,而且湧現出像郭寶臣、王秀蘭、程根虎、李英傑、張俊芳、郭高計、範琳、潘國良、閆慧芳等一代又一代戲劇表演名家 ,以及劇作家杜波、王俊傑、郭啟農,作曲家張峰、康希聖,導演王燦、楊文霞、舞美王宗甲等一大批為地方戲作出重要貢獻的功臣。郇瑖大地盛開的戲曲之花,可謂朵朵豔麗,香溢華夏。

出生于山西臨猗的戲劇大師----關漢卿

關漢卿部分著作

前不久我去臨猗新城,喜見位於關原附近的臨猗大劇院即將落成,頓時浮想聯翩:自古以來,大凡名勝之地,無一不是地因人而名,人借地而芳。如果臨猗大劇院能以關漢卿命名,劇院廣場豎起關漢卿的塑像,建起關漢卿元雜劇戲劇浮雕。大劇院內亦像國家大劇院那樣,辦個戲劇博物館或展覽館,將臨猗籍的戲劇名人同關漢卿大師一併展出;如果關原頭村的大門牌樓能寫上“關漢卿故里”幾個大字,在當年關漢卿出生的地方建起大師故居……再加上新城那美麗的涑水景觀,那麼這塊古老而神奇的風水寶地,一定會變成一道非常亮麗的戲曲文化風景線 ,對弘揚臨猗名人文化,提高臨猗的知名度,發展臨猗的文化旅遊事業,改變臨猗縣有文化沒看點的現狀,都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大好事!

(作者系臨猗縣政府原副主席)

出生于山西臨猗的戲劇大師----關漢卿

本文作者衛立業(右二)與著名眉戶表演藝術大師李英傑(左二)、原臨猗縣政法委辦公室主任關英才(左一)

(攝影:宋高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