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30年代,老北京的绒线胡同实验小学

绒线胡同不简单,它位于天安门和西单之间,住在这里的人们,竖着耳朵就能听到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传出的天籁之音。这里有故宫、有人民大会堂,更有价值连城的四合院,古老与现代相互交融,是最经典的北京符号。

绒线胡同得名,可不是因为这里加工绒线,它与我们熟知的绒线不搭边。在老北京的日子里,杂货店叫做“绒线铺”有别于点心铺、油盐铺,时间长了,胡同就有了名字。

少见:30年代,老北京的绒线胡同实验小学

打明朝建设北京城,绒线胡同就有了,它是老北京发展变迁的见着者。当年的时候,它东起旧司法部街,西至宣武门内大街,是北京最长的胡同之一。

绒线胡同不是商业街,是老北京人居住集中区。漫步胡同中,安静而幽深的环境里是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惬意的老人们就在门口里搬个马扎,聊天喝茶。

图片中是30年代绒线胡同里的实验小学,同时加挂了短期小学的牌子,所谓短期小学,就是识字班。

少见:30年代,老北京的绒线胡同实验小学

1912年,当时的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受学费。”很多人因此而受益。之后的岁月里,民国的北京教育,处于新旧教育转换阶段。那时候,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并存,新式教育制度逐步建立,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更新。

1934年陶行知制定过《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他为小学确定的五项“生活目标”是:康健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图为孩子们上课时候的情形。

少见:30年代,老北京的绒线胡同实验小学

当时,老师的待遇很不错。30年代,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当时一个普通警察的月工资为2块银元,县长月工资20块银元。也就是说,小学老师的工资超过了县长工资。所以,老师们教课也是很卖力气的。图为教室内部

少见:30年代,老北京的绒线胡同实验小学

那时候的小学规模很小,一所学校就几十个学生。绒线胡同学校由于周围居民多,属于规模大的了,也没有超过100个孩子。

当时的小学规范中曾标明学生们具体行为,包括:每天做运动一次,整洁一次,写日记一篇,吃开水五大碗和豆浆一大碗;每天定时大便一次等等。除了学习书本内容外,还要至少认识12颗晚上常看见的恒星和行星;要懂得风云雨露的形成原因;能欣赏书画作品;会使用10种以上的普通药品等等。

在这种严格要求下,尽管受到政局动荡及其他因素影响,当时北京的基础教育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