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古澤今:甲骨文醒來120年

證古澤今:甲骨文醒來120年

左圖人騎馬甲骨文展示。右圖展覽現場,觀眾可以自己製作甲骨文祝福卡片。佘穎攝

2019年是甲骨文發現120週年。11月1日,甲骨文首次在人民大會堂開了座談會,進入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登上了微信表情包,飛到了大洋彼岸的巴黎、希臘,在全世界面前展示著它呆萌又神秘的面容,越活越年輕。

一片甲骨天下驚

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商代的文字,大量刻錄在龜甲、獸骨上。商代之後,殷墟廢棄,甲骨文沉睡千年。

直到1899年。山東古董商人範維卿帶著一批有字甲骨來到北京,請國子監祭酒王懿榮鑑定。這些甲骨來自河南安陽小屯村,被當地人稱作“龍骨”,磨粉塗抹有止血消腫的功效。多年來,村民向藥材販子大量低價出售龍骨。藥販子不喜歡帶字的骨片,村民們就把文字刮掉,刮不淨的骨片都扔到了枯井裡。

然而,王懿榮發現這些字符並非信筆塗鴉,而是一種比金文更古老的書體,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此後,甲骨文在京津地區的收藏界逐漸走俏,價格也水漲船高,直至“每字酬以價銀二兩五錢”。

可惜,收藏界的追捧反而給甲骨文帶來更大厄運。在古董商的慫恿下,村民們爭先恐後挖掘販賣甲骨。1928年,考古學者董作賓率領考古團隊在殷墟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出土了大量甲骨文,並終止了大規模的私挖濫掘。

如今,國內共收藏甲骨文13萬片左右,還有約2.67萬片流落海外,其中絕大多數都流失於戰亂時期。

2019年10月22日,“證古澤今——甲骨文專題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近190件展品亮相。展覽現場,一片片甲骨躺在黑色的絲絨墊上,毫不起眼,不懂行的觀眾走馬觀花,很難想象自己正在對視幾千年前的古老中國。

作為文化符號,甲骨文能連起文獻與考古史料。王懿榮發現甲骨之後,經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甲骨四堂”辨辭考史,胡厚宣等人的整理編集,中華文明的密碼得以釋讀。王國維曾對照《史記》,從甲骨卜辭所刻的200多個地名中,找到了亳、雍、曹、杞等8個地名,還糾正了司馬遷對“三報”世系的排列次序。

透過甲骨文,我們復原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瞭解了當時的社會運轉情況、人吃的食物、房屋建築結構、社會生產力、經濟水平……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表示,作為我國迄今可見的最早成體系的文字,甲骨文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誌,還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把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標誌著世界對甲骨文重要文化價值及其歷史意義的高度認可。

3000疑字求釋讀

甲骨文是漢字的童年時代,有些象形特徵很明顯的字非常好認。在展覽現場,一群小孩子圍著多媒體屏幕,看著一匹馬的骨骼浮現成一個甲骨文“馬”字,然後又一點點演化成現代漢字的“馬”,笑得前仰後合。因為太過明顯,展覽方乾脆用甲骨文的“馬”字和“人”字做成了立體的人馬隊列,不需要說明,看一眼就明白。

但是,除了這些容易的字,甲骨文研究大部分時候是在破譯天書。目前學者編纂的甲骨文字典,收字已達4300多個,但取得共識的破譯字僅1300個左右,其它大部分未識或未定字只能放在字典的附錄中存疑待考。

“甲骨文好認的字相對認得差不多了。”在10月18日召開的“紀念甲骨文發現1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表示,突破目前甲骨學研究上的瓶頸,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

安陽師範學院推出的“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臺”正是遵循了這個思路。據介紹,平臺收集4000個甲骨字、29749部文獻、246部著錄。第一期發佈了46部著錄,另外200部將逐步上線。大數據平臺面向全球的甲骨學研究者、愛好者免費開放。打開網站後會發現,搜索引擎的輸入法支持部首輸入和手寫輸入。由部首組字或畫出甲骨字都充分考慮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便於查詢和使用。

更多社會力量也被徵召進入研究隊伍。2016年,中國文字博物館貼出一則“重金懸賞”:如果有人能釋讀出一個甲骨文字,就可以獎勵10萬元。對存爭議甲骨文作出新的釋讀並經專家委員會鑑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5萬元。

首次徵集甲骨文釋讀優秀成果至今,僅有一人獲得10萬元最高獎金——當時就職於南開大學的蔣玉斌獲得了一等獎,其獲獎論文題為《釋甲骨金文的“蠢”——兼論相關問題》。

目前,第二批甲骨文釋讀優秀成果徵集已經開始。博物館再次收到了幾十篇論證報告,這些報告將經過專家的嚴格評審和科學鑑定,選出新的獲獎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研究院教授王宇信表示,重獎甲骨文釋讀優秀成果,不僅使獻身學術的才俊之士受到提攜和鼓勵,而且還雄辯地說明,甲骨文字還有破譯的可能和餘地,也證明了甲骨學者們還有著破譯文字的無限潛能和創造力。

甲骨文顯“萌”更年輕

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只有甲骨文還“活”著,在它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漢字沿用至今。

甲骨文是繪畫和意象的結合,這讓它更容易被圖形化表達和理解,天生就是表情包。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楠自1999年開始研究如何讓最古老甲骨文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甲骨文其實有一部分簡單的象形,很適合傳達圖像型的信息,對甲骨文的含義進行適當的延伸,用現代技術讓它動起來,可以製作出豐富有趣的表情包。”陳楠說,比如說“見鬼”,一個大眼睛,就是“見”,轉過頭來看見代表甲骨文的“鬼”;還有“大家好”,“大”字就像一個人伸著手,“家”就是寶蓋底下有一頭豬,“好”就是女子為好,讓它們動起來之後就是一個問候的表情。

不過,最可愛的表情包要數那個跳動的“心”字。在甲骨文裡心本身就是一個桃心形狀,讓它跳動起來就是一顆網絡最流行的愛心。

陳楠還在考慮把法文融進甲骨文表情包,比如“皿”字,特別適合做成紅酒杯,代表乾杯。

目前為止,陳楠一共製作了五套甲骨文表情包,有萌系的,有生肖的,發送量最多的單套已經突破了70多萬。還有流量明星主動跟他合作,共同舉辦活動,單條微博的閱讀量已經超過了3000多萬。這讓陳楠覺得,甲骨文要做的就是用新鮮方式,讓現代人更容易接受。

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展覽上,甲骨文表情包也是觀眾們最喜歡的體驗項目之一。觀眾們掃碼下載,玩得不亦樂乎,“吃土”“頭禿了”“加班”“開會”,現代人的日常和吐槽,被古老的甲骨文表述出來,有種莫名的喜感。甲骨文就這樣,在年輕人的生活裡繼續活下去了。

原標題:證古澤今:甲骨文醒來120年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