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的德國極簡史:從四分五裂走向完整統一

戰後德國——紐倫堡大審判

對於同盟國而言,戰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對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戰犯進行審判。1945年8月8日,蘇美英法四國政府在倫敦締結了《關於控訴和懲處歐洲軸心國主要戰犯的協定》,並通過了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四國據此在德國東南部的紐倫堡組成國際軍事法庭,公開審判納粹德國的首要戰犯。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由8人組成,蘇美英法各派一名法官和一名助理法官,4名法官有表決權,法庭以多數票作出決定,判決和處刑則需要至少3名法官的多數票,英國大法官弗裡·勞倫斯擔任審判庭庭長。

相關受害國的起訴代表組成起訴委員會,起訴委員會確定被告名單並共同簽發起訴書。起訴書共66頁,副本於審判開始前交給各被告手一份。被告有權親自申辯,也有權選擇律師為自己辯護。

盟國對審判進行了嚴肅而充分的準備。1945年10月上旬,所有被告都被押解到紐倫堡監獄候審。11月20日上午10時,歐洲國際軍事法庭在紐倫堡法院的正義宮開庭,21名納粹德國被告坐在一側的被告席上,整個世界都在注視著對他們的歷史性大審判。

11月21日,各國檢察官宣讀起訴書,起訴書以破壞和平罪、戰爭罪、違反人道罪和共謀犯罪對24名德國納粹分子和6個德國納粹組織或集團提出指控,被告也有充分的權利自己或聘請律師進行辯護,有權否認任何原告、證人或法庭對自己的任何指控。

審判歷時10個月,公開審判400餘次,200多位證人出庭作證,140多人提供調查記錄。20多名德國辯護律師向法庭提交了30多萬條書面證明材料,法庭英文審判記錄長達近2萬頁。

1946年9月30日,法庭宣讀了長達250頁的判決書。判處12人以死刑。他們中包括臭名昭著的納粹政權第2號人物、希特勒的法定繼承人、罪惡的程度也僅次於希特勒的戈林;還有裡賓特洛普,納粹德國外交部長等等。1946年10月16日,執行了法庭的判決,裡賓特洛普、凱特爾等相繼被絞死,只有戈林瞞過看守,成功地吞服氰化鉀自殺身亡。

二戰後的德國極簡史:從四分五裂走向完整統一

德國的分裂

德國無條件投降後,領土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並由四國總司令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負責統一管理。

不難想象,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英美法的西部佔領區與蘇聯的東部佔領區實行的是幾乎完全不同的制度,使德國的東西部之間產生了巨大差距,造成了實質上的兩個德國。

1948年2月,美、英、法、比、荷、盧六國在倫敦舉行會議,決定原來英美已經合併的雙佔區與法佔區協調經濟政策,共同管制對外貿易,在西部區建立了一個半獨立國家。

為了抗議英美的做法,蘇聯在3月份宣佈退出盟國管制委員會,甚至還採取了一個極端措施——封鎖柏林。上文提及英美法所控制的柏林西部乃是處於蘇聯佔領區內的一個孤島,所有補給全部要通過蘇軍控制的鐵路與公路運輸。為了對抗英美,從這年4月起,蘇聯對從其西部佔領區通往西柏林的鐵路與公路加強了控制,西柏林所需的物品只有經過特許才能運送,這就是“柏林危機”。

西方盟國的對策是大規模的空運,用巨型運輸機每天將西柏林所需要的一切,包括煤炭、汽油甚至水泥等平時不可能空運的東西,全部用飛機運來。蘇聯本來想用這個釜底抽薪的法子來讓對手屈服,想不到反而弄巧成拙,大失人心,因為他們的行動只會讓西柏林的老百姓捱餓。

至此,美蘇的關係已經徹底鬧僵,德國統一的希望極其渺茫。

1949年5月,西部佔領區選舉產生的國會制定了一部“基本法”繼而根據基本法舉行了國會選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不久基民盟領導人阿登納組成了聯合政府,由阿登納擔任總理。9月21日,英美等正式宣佈結束西部佔領區軍管政府,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10月7日,蘇聯也宣佈在東部佔領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德國正式分裂了!從此一道鐵幕將德國從中間剖開:在西部是資本主義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在東部是社會主義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

二戰後的德國極簡史:從四分五裂走向完整統一

西德的復興

由於這時候的德國已經分裂為西德和東德兩個國家,下文我們要談到的就是行將成為西方和世界的主要大國之一的西德。

德的崛起是與阿登納聯繫在一起的。阿登納1876年生於德國科隆1917年成為科隆市長,在任期間,阿登納為科隆港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政績卓著。1933年納粹上臺後,由於不與納粹合作,阿登納被免去了一切職務,1944年甚至被關進了集中營。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些迫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了阿登納的政治資本。

早在大戰結束以前,反納粹的德國人就組成了一個新的政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簡稱基民盟。阿登納對基民盟的組成貢獻很大,英法美決定將三個佔領區合而為一,建立一個新國家時,阿登納成了這個擬建中的國家的議會委員會主席,負責制定一部臨時憲法。

1948年9月新憲法起草完畢,並在1949年8月舉行了第一次聯邦選舉,這時候阿登納已經是基民盟主席了,他聯合宗旨相似的幾個小黨取得了議會中的多數,組建了聯合政府。阿登納成為聯合政府總理,也是二戰後第一任總理,社會民主黨成為主要反對黨。

阿登納上臺後面臨兩個同樣重大的任務:一是恢復經濟,二是恢復主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失業工人極多。由於戰後不久東西方之間拉開了冷戰的鐵幕,西德是西方盟國對付蘇聯的第一道屏障。於是,戰後不久,西方盟國對西德的政策就由削弱變成扶持,特別是美國給了西德大筆的貸款,幫助它走上了經濟復興之路。

除阿登納外,對西德戰後經濟騰飛貢獻最大的是他的經濟部長艾哈德,他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德經濟復興的總設計師。他採取了許多重大而正確的經濟政策,如發行新馬克代替舊馬克,實行稅收改革以促進投資等等。此外由於這時候西德勞動力充足,又適逢朝鮮戰爭爆發,美國需要訂購大量戰略物資,便取消了原來對西德工業的管制,使西德能夠盡力發展鋼鐵、造船等工業,於是西德工業得以飛速發展。

到1950年,西德的工業生產就已經恢復到戰前水平,並且在此後繼續高速發展。從1950年到1961年間,西德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23%,工業產值增長了162%,人均國民收入增長了152%。德國已經穩穩地成為西方第三大經濟強國,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阿登納將經濟交給艾哈德,自己則專注於外交問題,阿登納外交的目的是明顯的——恢復西德的主權。

二戰後的德國極簡史:從四分五裂走向完整統一

二戰後,美英法在西德享有最高權力,西德政府僅有部分主權。盟國還在西德新政府內建立了盟軍最高委員會,它就像太上皇一樣對西德的各項政策有最後的決定權。後來,隨著與蘇聯摩擦的不斷升級,美英法三國迅速放棄了在西德的大部分權力,他們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想使西德成為反蘇的前哨基地。對此阿登納明白地對英美法表示:他領導的西德將成為反蘇堡壘,將是他們可靠的戰鬥夥伴。

這下英美法放心了,於是,1952年5月,三國與西德簽署協議,放棄了對西德的絕大部分控制權。阿登納還知道,要使德國能夠充分擁有主權和軍事力量,另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讓法國絕對放心。於是阿登納全力支持戴高樂的主張,建立“歐洲人的歐洲”,終於促成了法德軸心的確立,為歐洲的進一步聯合奠定了基礎。

1953年7月舉行了戰後的第二次聯邦選舉,阿登納獲得了更大的勝利。1954年10月,西德終於與北約國家在巴黎簽署了一系列協定,根據之,西德將以獨立完整的主權國家身份被接納為北約成員國,並允許西德擁有約50萬人的獨立軍隊。

到1955年5月,西德已經正式成為獨立國家,原先的佔領軍現在僅僅是北約駐西德武裝力量,就像他們也駐在英國、比利時等其他北約國家一樣。

1957年5月,西德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的6個創始國之一,作為歐洲一個完全獨立的大國迅速邁入了歐洲一體化進程。這年舉行了第三次國會選舉,由於阿登納的政策得到了選民的贊同,再次獲得勝利。

由於阿登納的政策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1957年選舉後,社會民主黨大幅修改了黨綱。黨綱稱社會民主黨是一個“人民的政黨”,不再提馬克思主義,只說信奉民主社會主義、基督教理論、人道主義。關於黨的任務,黨綱不講階級鬥爭,只說用“文明、和平”的手段,建立一個“人人機會平等“能夠伸張正義”的社會。關於經濟政策,黨綱不強調國有化,提出要保護私有制。在對外政策方面,黨綱表示贊同參加西方防務、實行義務兵役制等等。

這個黨綱比以前更對選民胃口,因此在1961年9月舉行的第四次國會選舉中,社會民主黨力量大增,獲得近200席,基民盟失去了國會中的多數席位,這時阿登納已是87歲高齡,便趁勢退休了。阿登納退休後,聯合政府由政績卓著的艾哈德領導。在1966年的州選舉中,社會民主黨獲得了巨大勝利,艾哈德在基民盟內部的壓力下宣佈辭職。

二戰後的德國極簡史:從四分五裂走向完整統一

勃蘭特與新東方政策

新一屆政府被稱為“大聯合政府”,因為它是由基民盟和社會民主黨這兩個議會中最大的黨派組建的。基民盟的基辛格任總理,社會民主黨領袖維利·勃蘭特任副總理兼外長。

在1969年9月的國會選舉中,基民盟的席位減少,社會民主黨的席位卻增加了。於是它聯合了自由民主黨,順利拿到了議會中的多數席位,出面組織聯合內閣,由勃蘭特任總理

勃蘭特1913年12月生於德國呂貝克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930年加人德國社會民主黨,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他因為反納粹流亡北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任社會民主黨執行委員會駐柏林代表,1949年當選聯邦議員,1957年當選為西柏林市市長。期間因妥善處理了“柏林危機”而聲名鵲起。1962年他任社會民主黨副主席,1964年任主席。他曾在1961年、1965年兩度競選總理,均失敗,到1969年終於得嘗夙願。

勃蘭特最有名的政策是“新東方政策”,其基本思路是:立是西方陣營,同時全面緩和、改善同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關係,特別是改善同民主德國的關係。1970年8月,勃蘭特訪問莫斯科,並簽署了條約,條約規定兩國在中歐與東歐的邊界不容侵犯。1970年12月,勃蘭特訪問華沙,簽訂了《波德條約》,承認了波德現有邊界。

勃蘭特上任後不久就宣佈承認東德並接受東德邊界,隨即開始與東德直接對話。1972年11月9日,東德與西德簽署了條約,互相承認對方1973年12月西德與捷克斯洛伐克簽署了《捷德條約》,至此完成了與東歐國家的一系列條約的簽訂,在東歐建立了和平局面。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勃蘭特沒有一味委過於納粹與希特勒,他承認德意志民族在這場浩劫中的民族責任,並且衷心懺悔、誠摯道歉,甚至虔誠地雙膝跪倒在被納粹虐殺的猶太人紀念碑前。

勃蘭特的“新東方政策”給西德帶來巨大好處,它標誌著西德得到整個國際社會的承認,不再是“經濟巨人、政治侏儒”了。

勃蘭特的“新東方政策”贏得了選民們的支持,因此在1972年11月舉行的議會選舉中,他的執政聯盟大獲全勝,勃蘭特連任總理。

二戰後的德國極簡史:從四分五裂走向完整統一

1973年兩德同時被聯合國接納為成員國,勃蘭特的聲望更上一層樓然而勃蘭特沒能繼續他輝煌的政治生涯,一件間諜案毀了他。原來,勃蘭特最為信任的人之一、他的機要秘書紀堯姆,竟然被發現是東德派過來的間諜。事件曝光後,勃蘭特只得辭職,這是1974年5月的事。

勃蘭特的繼任者是施密特。施密特也是社會民主覺人,曾當過國防部長,他的對外政策基本上沿襲了勃蘭特的“新東方政策”,強調東西方間的對話。經濟上則採取了緊縮開支的政策,以降低通貨膨脹,同時努力提高政府效率,使他領導下的德國順利走出了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

這些政績使施密特在1976年和1980年的選舉中都贏得了勝利。但到了1981年,西德經濟又陷入了危機之中,出現了創紀錄的高失業率和預算赤字,他的政府受到了嚴厲批評。在1982年10月2日的議會信任投票中,施密特以235票對256票敗北,被迫下臺。

議會隨即批准科爾任總理,結束了社會民主黨13年的執政生涯,西德歷史又進入了基民盟時代,或者說進入了科爾時代。

科爾是德國當代史上的重量級人物,因為德國正是在他當總理期間的,他甚至被稱為是德國統一之父。

科爾1930年生於萊菌河畔的路德維希港,17歲就加入了基民盟959年,科爾就進入了州議會,10年後當選為州總理。1973年,科爾成為基民盟全國主席。1976年他曾竟選總理,然而沒有成功,1982年終於成為總理。他連任總理直到1998年才在大選中敗給社民黨的施羅德。

科爾上臺時,西德的經濟問題已經相當嚴重了。科爾的政策是有選擇地削減了部分社會福利開支以減少預算赤字,並增加了國家的工業投資基金以創造就業機會。科爾政府的這些努力取得了相當成效,使聯邦德國經濟迅速擺脫了80年代初的危機。由於成功地解決了經濟間題,在1983年、1987年的兩次國會選舉中,科爾的執政聯盟都獲得了勝利,繼續執政。到1989年,德國—無論是西德或東德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在講這個變化之前,我們先來簡單地看看東德。

二戰後的德國極簡史:從四分五裂走向完整統一

夾縫中的東德

我們前面說過,1949年10月7日,蘇聯宣佈在它佔領的德國東部地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

1949年10月,蘇軍正式將東德的行政權力移交給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很快其他共產黨國家都承認了東德政府。1950年7月,東德政府與波蘭、蘇聯簽署了《格爾利茨條約》,根據這個條約,東德政府承認以奧得一尼斯河作為其東部與波蘭的永久邊界。這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波蘭和蘇聯佔領的原德國在奧得河與尼斯河之東的大片領土就正式合法地從東德割讓出去了。1950年,東德加入經互會,成為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集團的一員。1956年初,東德又加入了華約,於是東德原來的“軍營中的人民警察”現在便正式成為東德的國家人民軍。

東德的局勢很不穩定,主要不是因為抗議與暴亂,而是因為大量人民的外逃。當東德經濟萎靡不振之時,西德卻在飛速發展。於是,大量東德人紛紛通過種種方式逃往西德,這些人中又以年輕人以及專家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等居多,這些人才的流失更加劇了東德的經濟危機。

於是,1961年8月12日夜間到13日早晨,東德在西柏林周圍修建了一道封鎖線,這就是著名的柏林牆了。到1969年,勃蘭特的社會民主黨政府實行“新東方政策”,開始與東德合作,1972年11月,東西兩德簽署協議,宣佈互相承認。到了20世紀80年代,東歐的局勢開始出現動盪,包括波蘭蘇聯等在內的幾乎所有東方集團國家開始出現嚴重的經濟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東德政府加強了與西德的經濟關係,得到了西德政府的大批援助,東西德關係日漸進展。到1987年9月,東德領導人成功地訪問了西德,東西德關係由此躍上了新臺階。

不過,雖然這時候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都在改革,逐步走上政治與經濟的自由化、民主化、公開化,東德統一社會黨政府卻堅決反對這種改革,使自己越來越孤立。

二戰後的德國極簡史:從四分五裂走向完整統一

德國的統一

戲劇性的一幕出現在1989年11月9日,這天東德突然開放了柏林牆,這也是德國統一的前奏曲。對於東西德的人民而言,開放柏林牆更為重要的意義也許是,它突然使德國人認識到,統一祖國不用經過幾十年或者幾個世紀,也許像這堵柏林牆在一夜之間倒場一樣,他們的祖國也能夠在短時間內統一起來。

東德徹底的改革已經不可避免,11月13日,改革派代表莫德羅當選為相當於總理的部長會議主席。他隨即發表施政演說,強調要建立“民主社會主義”,要進行經濟、政治體制改革。

12月1日,民主德國人民議院通過憲法修正案,修改憲法第一條刪去民主德國是“受工人階級及其馬列主義政黨領導”的內容,廢除了統一社會黨對國家政權的壟斷。

12月8日晚,德國統一社會黨舉行特別代表大會,翌日選出了由100人組成的執委會,41歲的律師居西當選為統一社會黨新主席,莫德羅為副主席。不久東德政府與各個黨派舉行了“圓桌會議”,決定在1990年5月6日舉行大選,以成立一個合法的新政府來治理國家並與西德政府商討國家統一的問題。

1990年1月,東德政府同各個黨派再度舉行圓桌會議,決定將選舉提前到3月18日。這時候兩德的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問題就在於以什麼方式統一。3月18日,民主德國第一次自由公正的選舉開始了。參選的政黨和組織中最主要的有三個,即由統一社會黨改組而成的民主社會主義黨、由東德基民盟等組成的德國聯盟、社會民主黨。

這些政黨中德國聯盟無疑與科爾的基民盟是一致的,是它在東部的姊妹黨,因此獲得了科爾的大力支持和資助。結果德國聯盟獲得了近50%的選票,這說明了東德人民渴望儘快實現祖國統一。

不久德國聯盟、自由民主解放黨、社會民主黨三黨組成了大聯合政府,在議會中擁有2/3以上的絕對多數。

1990年4月12日,在新選出的人民議院第二次會議上,基民盟主席德·梅齊埃被任命為東德的部長會議主席。德·梅齊埃積極主張全盤引進西德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制度,儘快實現兩德統一,具體做法很簡單——東德直接申請加入西德。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兩德建立貨幣和經濟聯盟,行經濟統一;第二步則是建立政治聯盟,即東德加入西德。

兩德政府不久就開始了有關建立經濟聯盟的談判,到1990年5月兩德政府就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各項條款達成一致,不久兩國代表正式簽署了相關的條約。

經濟統一條約簽訂後,兩德隨即開始就政治統一進行談判,最後達成了多項協議,如東德於10月3日加入西德,確定199年12月2日為統一後的全德第一次大選日等等。

關於統一德國的國名、國體、國旗和國歌等問題比較好辦,都採用原西德的就是了。比較棘手的是定都問題,大多數人認為應該定都柏林,但也有人不同意,於是決定留待統一之後再由全德議會去決定。

解決了上述問題後,1990年8月31日,東、西兩德政府在柏林的菩提樹下宮簽訂了兩德第二個國家條約,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關於實現德國統一條約》,也稱《政治統一條約》。

至此,兩德統一已經完成了法定程序。

二戰後的德國極簡史:從四分五裂走向完整統一

接著,兩德政府努力求得了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四大國的同意,掃除了統一的最後一道障礙。此後就只有些程序上的事務了。

全德國甚至全世界的人們都在屏聲息氣地等待著10月3日的到來。

10月1日,西德基民盟召開第38屆代表大會,東德各州的基民盟組織宣佈加入。科爾在這次代表大會上以98.5%的高票再次當選為基民盟主席,並再度被推選為統一後將於1990年12月2日舉行的全德首屆大選的總理選人。

10月2日,東德人民議院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議長、基民盟的貝格曼·波爾女士在完成議會各黨團按比例加入聯邦議院的人數分配後,宣告人民議院已完成“以自由方式實現德國統一的任務”。

10月2日下午7時,東德領導人和各界代表在柏林劇院舉行加入西德慶祝大會。西徳總統魏茨澤克、總理科爾等大批政要應邀出席。

東德部長會議主席德·梅齊埃在講話中說,德國的統一使德意志民族的夢想變成了現實,“從此我們將可以在統一的德國共同塑造未來”。之後東德樂隊演奏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歡樂的氣氛在此刻達到了高潮。

與此同時,兩個德國的廣播電臺和電視臺都播發了德·梅齊埃和科爾分別就兩德統一發表的電視講話。德·梅齊埃說,德國人民“應該認真地、滿懷責任感地去加以分析,以避免今後產生新的分裂”·科爾則強調德國雖然統一了,但還面臨著艱苦的路程,希望從此兩部分的德國人民能夠彼此相容、互相支持。

23時55分,東德的國旗從勃蘭登堡門,以及所有國家機構、政府機構的建築物上徐徐降下,西德的國旗隨即升起。同時降下的還有東德在聯合國的國旗,所有東德駐外機構也被關閉。到24時整,東德存在近41年後和平地從歐洲和世界舞臺消失了。10月3日,兩個德國宣告正式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