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峪“三變”

自1964年1月,河北邢臺縣漿水鎮前南峪村黨組織固定在每月15日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全體黨員一起研究村裡大事小情。半個多世紀以來,雖然前南峪村“主題黨日”活動的研究主題不斷更新,學習內容也更豐富,但是村黨委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為民造福的信念始終不變。

55年來,前南峪在村黨組織的引領下,發展路徑經歷了三次轉變。這個昔日自然環境惡劣的小山村,走出了一條由荒變綠、由綠變富、由富變美的產業興村路。

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週,河北邢臺縣漿水鎮前南峪村接待遊客數量超過6萬人次,最高的一天達1.3萬餘人。這個位於太行山下的小山村,80年前曾是抗日軍政大學戰鬥學習的地方,近年來因紅色遊、生態遊、採摘遊聲名鵲起。2018年全村總收入1.99億元,人均純收入近1.9萬元。

2019年9月15日的主題黨日上,前南峪村專題部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村黨委書記郭天林說,“我們的‘初心’,就是不能忘記抗戰時期的崢嶸歲月,始終堅守革命本色,帶領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村黨委的‘使命’,就是時刻銘記55年前那一場無情洪水後的抉擇,始終把共同富裕作為奮鬥目標,帶領群眾興產業、奔小康”。

治山治水治窮根

1963年,一場下了7天7夜的大雨,給貧窮的河北邢臺縣漿水鎮前南峪帶來滅頂之災,洪水沖毀了耕地和房屋,幾十戶村民被迫逃荒山西。

“當時擺在村民面前的兩難選擇是:把保命田種上糧食,就有口糧,但荒山依然還是荒山;如果把保命田種上樹苗,綠化荒山,就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吃紅薯面、糠面、橡樹面。”時任前南峪村黨委書記的郭成志當年只有19歲,他回憶說,1964年1月15日,村裡召開黨員會議討論村裡的出路,“連續開了3個晚上,最後制定出改造山川的20年發展規劃:5年墊地,5年上山植樹,3年興水利,7年治山”。

前南峪村黨員們約定:不管誰當家,都要把這個規劃堅持下去;還定下每月15日雷打不動地召開“主題黨日”黨員幹部會的規矩,村裡的大事小情都在會上定。

定了就要幹!1964年,前南峪村男女老少一起走上山場開始治理荒山。幾十年治山過程中,全村累計投工126萬人次,挖運土石方746萬方,總投資7560萬元。期間,曾有4位村民獻出生命,12位村民落下終身殘疾。1979年,前南峪村山場上的板栗總株數已達8萬多株,長勢喜人。但是,每棵樹的年產量還不足10斤,如何才能儘快提高板栗樹的經濟效益?

還是按老規矩來:開黨員幹部會。大家討論後形成決議:改良技術、優化品種,規劃發展溝域經濟。為此,郭成志三顧河北昌黎,請來當時著名的林果專家王金章。第二年每棵樹平均增產超過36斤,全村板栗增收近70萬元,村民們喜出望外,爭相向“科技神仙”王金章取經。

自此,前南峪村主動與昌黎果研所、河北農大等20多家科研單位聯繫,先後聘請技術專家150多人,林果班、山地規劃和測量班、養殖班、財務會計班等各個專業培訓班直接辦到村民家門口,指導大家開展果樹管理、培育和經濟溝建設。

金秋時節,站在前南峪的山場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盡是掛滿果實的枝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全村32座山頭、10條大溝、72條支溝的8000多畝山場,全部披上了綠裝,前南峪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

靠山吃山辦企業

脫貧後的前南峪人並沒有滿足經濟林果帶來的收入。1984年3月15日,村“主題黨日”會上多了一位“局外人”——漿水中學化學老師趙澤昌。

趙老師是來講課的,內容是“化學與工業的發展和形勢分析”。這次會上,村黨委制定了“大幹3年,創辦村集體企業的構想”。

“說幹就幹,當年投資46萬元的化工廠當年就盈利20多萬元。”郭天林告訴記者,接下來的幾年,前南峪村利用周圍山上貯藏有大量石英石、重晶石等30多種礦物質的優勢,先後創辦了金屬鎂、工業硅、海綿鐵等十幾家工礦企業,年產值近億元,利稅曾經佔到縣財政收入的25%。

發展村辦企業為前南峪村走科技富農道路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自辦廠起,村裡每年拿出全村總收入的18%約60萬元,用於添置農業機械,興辦農田水利設施,購買農用生產資料等,實現了“以工補農”。

同時,村裡還對山體土壤結構進行科學分析,對原有落後品種實施改造,淘汰經濟效益不高的用材林,換種品優價高的經濟林,栽植各類乾鮮果樹12萬株;在山腳溝谷發展西洋參、紅小豆等高效作物1400畝;聘請省水利廳專業技術人員,為經濟溝量身定做了滴灌、噴灌、管灌、微噴等設施,實現了綠色無公害現代化管理。

目前,前南峪共有果樹30萬株,人均210株,僅果品一項年人均收入就達到11600元。“林材頭、乾果腰、水果腳、米糧川、林果山”的生態模式日趨成熟。在此基礎上,村裡註冊了“前南峪”果品系列品牌,讓農產品加工與生產形成產業鏈條,並投資5000餘萬元建起果品加工廠及冷藏庫,加工真空即食板栗仁、蘋果脆片,有效解決了蘋果、板栗難以長期儲藏的弊端,果品身價倍增。

“有了果品冷藏加工鏈條,現在實現了四季有鮮果,常年能加工。”前南峪村食品加工公司負責人趙文斌說,經過深加工的板栗仁每斤效益是鮮果的3倍,加工成蘋果脆片後每斤蘋果效益是鮮果的4倍,“目前我們的深加工產品暢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蘋果脆片也成功出口阿聯酋,進入國際市場”。

綠水青山變金山

群眾富了,生活好了,可碧水藍天少了。曾經促使前南峪集體經濟迅速壯大的12家村辦企業中,有化工企業1家、礦產企業4家,高能耗高汙染成了制約前南峪生態發展的最大障礙。

2003年2月15日,前南峪村“主題黨日”會議記錄上,第一次出現“綠色發展”的字樣。

“為保護生態環境,改變流黑水、冒黑煙、放臭氣的現狀,郭成志提出大膽想法,關停現有的化工廠、冶煉廠和金屬鎂廠,搞生態旅遊,工人們回家搞農家樂”;

“廠長們首先不同意,他們已經嚐到了年薪近10萬元的甜頭,不願放棄”;

“大部分黨員不理解,現在村辦企業收入860萬元,這可是不容易的”……

從那幾張已經發黃的會議記錄紙上,記者彷彿看到當年激烈爭論的場景。郭天林回憶,當時整個會場亂成“一鍋粥”。這次會議罕見地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但是最終決定由村兩委班子成員去做黨員、村民們的思想工作。

會後,時年60歲的郭成志對新任村黨委書記郭天林說:“天林,這個關鍵時刻一定不能動搖,咱們當幹部的,就是要想老百姓想不到的,辦老百姓看不到的,只要是為大家好,老百姓早晚會理解。”

老書記的話堅定了郭天林辦成這件事的決心,他帶領村幹部從黨員到群眾一個個做工作,一戶戶去談,群眾的氣兒慢慢順了,發展的路子也越來越清晰。

近十多年來,前南峪村投資500多萬元改造升級了經濟溝內基礎設施,引植30多種國內外新品經濟樹種,建設了美國樹莓、歐洲榛子等7大精品園區,修建了玫瑰園、慄樹山莊等觀光園。同時,興建抗大陳列館,整修抗大首長故居等。如今,經濟溝變成了天然氧吧和國家4A級景區,成為全國百家農業生態示範點,入選了全國百家紅色經典景區。

郭天林告訴記者,雖然改革初期村裡年損失860萬元,但現在年增值8000萬元,村裡沒有一間汙染工廠,成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

如今在前南峪村,紅色旅遊資源和生態綠色景區已融為一體,旅遊產業發展風生水起。全村每年吸引中外遊客45萬人次,旅遊收入超過6800萬元,僅門票收入就達1450萬元,80%的家庭從事農家樂、旅遊觀光、生態採摘等綠色產業,旅遊業成了前南峪生態發展的又一重要產業支撐。

沿著乾淨整潔的石階來到前南峪“農家樂”經營者趙小芳家,只見二層樓院落裡花木扶疏,房間裡木門木桌木椅古樸典雅,廚房裡鍋明灶淨、一塵不染。

“剛開時只有10張床位,遊客越來越多,又增加了7張床。一到週末和節假日,17張床天天滿員,每年給家裡帶來8萬多元收入。”趙小芳自豪地說,全村322戶村民都住進二層小樓,幼兒園、小學、便民超市一應俱全,村集體出資清理了河道、硬化了街道、美化了庭院,“俺村的生活一點不比城裡差。過去農村人想往城裡搬,現在城裡人有空就來村裡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陳發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