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小丑》註定不凡。

原因很簡單:

它破圈了,而且破了不止一個。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首先,影迷圈

誰在要《小丑》的資源?

漫畫迷,超英迷,不看超英電影的普通影迷,甚至不常看電影的人也在要。

“你有《小丑》資源嗎?”

最近朋友聊天,都這麼打招呼。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其次,獎項圈

《小丑》之前,超英電影得過啥?

頂多在奧斯卡上得幾個技術獎。

但《小丑》,不僅首次入圍了歐洲三大,還一舉摘得威尼斯的金獅獎。

那可是威尼斯哎,向來崇尚“藝術探索”。

這次竟選了《小丑》?

著實吊人胃口。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它還破了超英電影的模式圈。

在《復聯四》後,漫威一手打造的超英模式走到盡頭。

誰來突圍?

正是《小丑》。

在《小丑》裡,你看不到超能力、高智商,也不見正邪對立、視效特技。

它不再膜拜飛天的英雄,而是關注底層的個體。

它走得很深,拍出了很多文藝片都沒能到達的深度。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那麼問題來了,《小丑》到底牛在哪?

有人說:影像

確實。

《小丑》塑造的影像氣質,絕對一流。

五個字可以形容:精緻的頹喪

這種氣質,不僅體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哥譚市的街景中,更體現在人物身上。

換句話說,它拍的是物理空間,更是小丑的精神世界。

孤獨、疲憊、壓抑、扭曲……種種情緒都在外化的影像中,噴薄而出。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有人說:表演

這還用說?

傑昆·菲尼克斯簡直把小丑演絕了。

是否超越希斯·萊傑?暫且不論。但毫無疑問的是,傑昆的表演難度更大。

他不僅要演出小丑的惡與狂,還要演出亞瑟的弱和喪,更要演出從亞瑟通往小丑的整個黑化過程。

這個難度,可想而知。

傑昆·菲尼克斯無疑做到了。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還有人說:批判

是的。

《小丑》給我們看的是一個渴望融入社會的底層人,在屢屢受挫後,最終被一步步推向社會反面的故事。

說白了,製造殺人狂。

究竟是誰製造了小丑?

所有人都擺擺手,表示與自己無關。

但這才是問題的根源,無意識的傷害才是最可怕的。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以上優點,說的都沒錯。

但我想說,有個更重要的東西被大家忽略了,而它才是讓《小丑》變得與眾不同的關鍵。

是什麼呢?

01 喜劇的憂傷

《小丑》是一出悲劇。

它講的是一個孤獨的男人被全世界拋棄的故事。

這個故事很喪,很冷,讓人笑不出來。

但很奇怪,導演卻在片中插入了大量的喜劇元素。

從默片時期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到歌舞喜劇《隨我婆娑》,再到戲謔英雄的影片《粉雄佐羅》,直到對美國脫口秀文化的展示……

喜劇元素,可以說無處不在。

為什麼會這樣?

僅僅是導演覺得好玩嗎?

當然不是。

這其中隱含著導演極深的用心。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託德·菲利普斯是美國導演,拍喜劇片出身。

他很懂喜劇

,不然不可能拍出《波拉特》這樣的電影。

影片中,哈薩克斯坦主播波拉特去美國訪問,由於貧富差距和文化差異,他鬧出了很多笑話。

比如把豪華酒店的電梯間當房間,鋪上床單就睡;再比如把搶婚的習俗帶到美國,結果被抓進警局。

最諷刺的一幕出現在影片結尾,波拉特發現自己與美國人格格不入,卻和一個妓女墜入愛河。最終他娶了妓女,回到家鄉,不想這位美國妓女搖身一變,成了眾人排隊膜拜的神婆。

這部電影特別好地詮釋了喜劇的本質。

喜劇是什麼?

喜劇是一種剝削。

它剝削的是別人的悲劇,成全的是自己的笑聲。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從這個角度,我們再看《小丑》,就能瞬間明白導演到底想要講什麼。

片中有一場戲,很關鍵。

影院裡,一群上流社會的富人正在看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只見屏幕上,卓別林在懸崖邊溜冰,所有人鬨堂大笑。

一旁的亞瑟也笑了,那時的他還沒有意識到這種笑背後的殘忍。

其實,只要稍微想想就會發現:亞瑟的處境和屏幕上的卓別林是一樣的。

他們都在懸崖邊舞蹈,隨時可能墜落。

可悲的是,等待他們的不是一雙援手,而是無數雙冷漠的眼以及此起彼伏的笑聲。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這就是喜劇的殘忍。

它默許人們對別人的悲劇冷眼旁觀,還以此為樂。

而身為一個喜劇片導演,託德·菲利普斯深諳這種殘忍。

於是他在《小丑》中不斷插入喜劇元素,那些編排殘疾人的笑話,對侏儒的嘲諷,還有對窮人的調侃……為的就是提醒我們:笑,有時也是一種暴力。

而這些朝向底層的笑聲,共同構成了一種社會壓力,最後通通落在了亞瑟的身上。

為什麼?

因為在整個社會結構裡,亞瑟處於最底層。

在他的下面,幾乎看不到人;而抬眼望去,卻是萬丈紅塵。

在“笑”所構成的權力鏈中,他位於末端,成了所有人都能肆意取笑的對象。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那麼,亞瑟可以笑嗎?

很難。

不信你看片中亞瑟的三場大笑,無一例外,都遭遇了暴力。

在公交車上,他被黑人母親呵斥。

在地鐵上,他被三個年輕人毒打。

在衛生間裡,他被托馬斯·韋恩一拳擊中面部。

發現導演的巧思了吧?

從富豪、到普通人、再到同為底層的黑人,每個人都把亞瑟的笑視為一種冒犯。

潛臺詞是:就你,也有資格笑我?

於是亞瑟的悲劇,在所難免。

這個最沒有權力笑的人,偏偏得了一種會失控大笑的怪病,這無疑加速了他的毀滅。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還不算完。

導演再次加碼,讓亞瑟愛上喜劇,他渴望做個脫口秀演員。

為了學習幽默,他特意跑去旁聽。

注意那場戲:舞臺上的脫口秀演員講著男教授和女學生的風流韻事,臺下衣冠楚楚的聽眾捧腹大笑,只有亞瑟一個人始終Get不到笑點。

為什麼?

因為他聽不懂,因為段子裡的生活離他太遠了。

他抓不到精髓,最後只能在本子上寫下兩句無關痛癢的學習心得:“注意眼神接觸,關於性的笑話一定要好笑。”

沒辦法,他註定無法成為一個喜劇演員。

因為在製造向下的笑聲這件事上,他並沒有太多施展的空間。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終於,現實給了他致命一擊。

他的一次失敗的脫口秀表演,被搬上了《莫瑞·弗蘭克林現場秀》,成為眾人嘲笑的對象。

喜劇的殘忍,再次應驗。

而且還是以如此詭譎的邏輯:一個悲劇人物,夢想做喜劇演員,他一點也不好笑,可他不好笑的樣子卻看起來很好笑。

用喜劇來闡述階級,用笑來暗寫權力。

這一整套推演邏輯,被導演精妙地嵌入到《小丑》的文本中。

他藉此實現了一種自反性,直指出“喜劇”的殘忍,並將它落實到人物的命運之上,從而達成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而故事的結局,也只剩下一種:亞瑟徹底黑化為小丑。

他殺了兩個人。

一個是前同事蘭道爾,不只為復仇,更是因為蘭道爾又一次當著他的面,羞辱了侏儒。此時的他已不能再容忍自己,對朝向底層的笑聲熟視無睹。

另一個是脫口秀明星莫瑞。舞臺上,亞瑟射殺了他,射殺了這個嘲諷了他整晚的“喜劇之王”,以此完成底層人的還擊。

從此,他終於不再壓抑自己的笑聲,而可以放肆大笑了。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正如悲劇與喜劇是一體兩面,亞瑟與小丑也是。

當亞瑟變成小丑後,再看同一個世界,他這樣說:“我曾經以為,我的生活是一場悲劇。但我現在知道了,我的生活他媽的應該是喜劇。”

02 極致的孤獨

除去對喜劇的自反性表達,《小丑》想要探討的第二個話題更為永恆:關於孤獨

孤獨誰都有過,但極致的孤獨,你一定不曾體驗。

亞瑟所面臨的,就是極致的孤獨。

起初,他是被迫的。

我們看著他與這個世界的聯繫,被層層剝奪。

他先是丟了工作,丟了(自認為的)朋友,他遭人排擠,被人嘲笑,當政府縮減福利預算後,他失去了心理援助……

至此,他與社會的聯繫幾乎斷絕。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噢,不對,還有個小插曲。

亞瑟衝動之下殺了三個年輕的白人,他們是韋恩集團的員工,在貧富懸殊巨大的哥譚市,被底層人仇視。

就這樣,亞瑟成了眾人膜拜的“英雄”。

可是,這些狂熱的崇拜者就像現實中的追星族一樣,根本無法真正理解亞瑟。他們只是把亞瑟當作一個符號、一面旗幟,為的是宣洩自己的慾望和憤怒。

看著報紙稱呼自己為“義警”,亞瑟不屑一顧。

因為比遭眾人排擠的孤獨更為孤獨的,是受眾人歡呼的孤獨。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最終,亞瑟知道了母親的身世,知道自己的精神疾病很可能是母親的家暴所致。

這一次,他親手殺死了母親,親手斷開了自己與世界的最後一絲關聯。

他選擇不再反抗,他接受了自己的孤獨。

為什麼?

因為想開了。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為了融入社會,他不是沒有努力過。

他也曾拼命工作,照顧母親,善待陌生人……

可他得到了什麼呢?

電視上,有錢人以高高在上的口吻說:窮人受窮,是因為不思進取。他們從來沒有真的關心過底層人,更不知他們生存的艱難。

而底層人呢?

並沒有好到哪裡去。

他們同樣視亞瑟為異類,以致亞瑟絕望地寫道:“患精神病最糟糕的是大家都期望你裝沒病。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亞瑟就是這樣被社會拋棄的。

他反精英,也反庸眾。

這個世上,他不再期待與任何人為伍,也不再渴望被任何一種社會體制接納。

從此,他成了一個極致的孤獨者。

在極致的孤獨過後,他迎來了極致的自由。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在脫口秀現場,他講了一個“笑話”:

敲門。我是警察,女士,你兒子被醉駕開車的人撞死了。

眾人驚呼,他一臉不屑。

當主持人問他:“你為什麼殺了那三個年輕人?”並一再追問動機時,小丑這樣回答:“他們唱歌跑調,所以才會死。

是啊,誰來定義好笑不好笑?

誰來定義善惡對錯?

誰又來定義誰的命值錢,誰活該受死?

小丑徹底無視社會規則。

他成了完全活在主觀世界的人,換句話說,他重新定義了這個世界的規則。而唯一的規則就是:一切由他說了算。

這就是小丑的魅力所在。

他邏輯自洽地主宰了自己的命運,他也因此獲得了極致的自由。

這種自由,當然是危險的。

它甚至是他人的地獄。

但試問,這世間又有哪一件誘人的事物,不是危險的呢?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最後,我們看導演是如何通過視聽語言來完成表達的。

不難發現,這部電影的主色調是“綠色”。

全片122分鐘,幾乎都籠罩在曖昧的綠光中。

綠色,同樣也是小丑頭髮的顏色。

它同時還出現在無數個決定性的時刻。比如亞瑟坐公交車時,車皮的顏色;他時常光顧的那家藥店,招牌的顏色;他獲得槍時,衣櫃的顏色;以及他在洗手間獨舞時,燈光的顏色……

在綠色的暗示下,他一步步走向孤獨,也一步步靠近自由。

你甚至可以這樣理解:綠色是一種心理暗示的外化,更是一種難以抗拒的誘惑。

來自小丑的誘惑。

喜劇的憂傷與極致的孤獨

最終,亞瑟把頭髮染成了綠色,成了小丑。

他不是藏在小丑的後面,而只是把本我畫在了臉上。

那一刻,他笑了。

一個聲音隨之響起:

“我是小丑,我不為逗人笑,我的人生是場喜劇。”

這是我自己的定義!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