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人文“題眼”,寫好灣區大文章

粵語、粵曲、粵劇……粵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同屬開放包容、兼收幷蓄的嶺南文化。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步伐的加快,三地間豐富而集中的人文價值鏈,是大灣區交融合作的核心與靈魂,以文化為血脈紐帶,一幅人文灣區的生動圖卷正徐徐展開。以人為本,以文化人,如何塑造人文精神對於寫好粵港澳大灣區這篇大文章而言,則是提挈全篇的“題眼”。

抓住人文“题眼”,写好湾区大文章

日前,由廣州市社科聯、暨南大學、南方日報共同主辦的廣州新觀察“同根同源•共融共創塑造灣區人文精神”論壇上,來自各行業的專家學者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視野下,就如何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建言獻策。與會專家表示,要增強灣區文化自信,利用探索文化+的發展路徑,共融共創塑造灣區人文精神。

傳承創新

打造灣區城市“真魂”

文化同根同源,有著不可分割的地緣和文化血脈,是粵港澳三地緊密聯繫、交流合作的血脈紐帶,也是構建人文灣區的重要基礎。

“廣府文化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主流在地文化之一,其生活態度、生活方式、生活標準是廣府文化生態體系的核心,其優秀的內容是廣府文化的內涵,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省廣府會會長廖偉陽認為,建設人文灣區首先要搞清楚灣區的“人”和“文”,想清楚將如何將市井的、區域的、外來的文化融合,尋找灣區人文精神。

抓住人文“题眼”,写好湾区大文章

“物質性是文象,非物質性是文脈。如何解決文脈與文象之間的矛盾,是灣區人文建設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特聘教授李新風則認為,大灣區有地域特點,有嶺南文化的根脈,要將嶺南文化特有的精神、特有的文脈傳承好。此外,還需要根據大灣區各城市的不同特點,把城市的“真魂”總結出來,加以宣傳。

如何用時代相適應的嶄新文化形式、藝術形態,進行文脈的傳承?在李新風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應該在文化建設、藝術創造、藝術生產等具體領域中思考如何將人文建設和科技手段相結合,先行先試把文化建設和數字文化、旅遊等產業深度融合。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教授王焱以近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網文《我曾經以為廣州跟北上深一樣》作為切入點,引出廣州這座城市的溫暖氣質。“建議廣州在建構自身城市形象的時候,在溫暖這個緯度上做更多的文章。這是一種情感連接,在廣州生活、學習、工作的人再累再拼也會對這個城市有深深的眷念。”

作為研究了廣州文化建設20多年的專家,文化學者、廣州市社科聯原主席李明華表示廣州近年來基礎設施建設得很好,但是缺少突出的文化地標和文化標識以及本土叫得響的文化作品。“現在是做文化的黃金時期,應該抓住這個時期,把文化做起來,特別是把廣州的文化招牌菜做出來。”

紅色文化是大灣區的重要文化內容,灣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紅色文化。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楊琪針對紅色文化的傳承傳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議。

“紅色文化要在廣度上,特別是在情感挖掘上面更深入一步。”楊琪認為,紅色文化在傳播傳承形式上要推陳出新,並且要將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目前人文灣區還缺少有影響力的地標,期待廣東能在此方面打造有影響力的文化地標。”

“說到人文精神,首先是人的話題。人文精神的傳承主要靠的是青少年,青少年是人文精神傳承塑造的主體。所以當我們在談論人文精神的時候,首先要考慮青少年群體,再去想傳遞什麼,怎麼去傳遞。”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副教授李香平表示,塑造灣區人文精神既要“上得去”,也要“下得來”,當代人在享受城市文化的同時,也要考慮文化產品是否能滿足下一代。

抓住人文“题眼”,写好湾区大文章

協同合作

促進灣區文旅融合發展

“粵港澳三地一衣帶水,地理邊界的連接、生態環境的整體性和文化元素的關聯性,決定了大灣區城市群也屬於文化生態的共同體,具有多方面合作的優勢。”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會長杜佐祥談到,灣區文旅融合發展,是弘揚灣區人文精神,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優化灣區特色旅遊資源,建設一流人文灣區的必由路徑。

如何促進文旅融合?杜佐祥分享了三個方面的建議。“要整合共享,構造灣區歷史文化遺產新景觀;融合共創,打造非遺活化傳承新景觀,實現非遺同旅遊的跨界融合;組合共襄,營造鄉村民間藝術新景觀。”他建議,粵港澳三地相關部門要加強合作,盤活公共資源,調動社會組織和各類企業參與投資、運營文化旅遊產業的積極性。

作為一個來廣州23年的“新廣州人”,利亞德集團勵豐文化副總裁李曲柳認為,建設人文灣區,企業也應該承擔責任。“人文的核心內容應該是以人為本,以文化人。如何更好地推進人與人、人與城市、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讓大眾的文化體驗與文化消費能夠達到精神富足與身心愉悅、秩序良好與文明進步、競爭力強且可持續性發展,這是我們作為文化工作者應該秉持的初心。”

不久前,文交會剛落下帷幕。擔任文交會開幕式現場總指揮的漫友文化副董事長張顯峰從企業的角度出發,結合產業實踐,對建設人文灣區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大灣區的文化內核跟廣府文化有很大的重合度,但是我們不能用廣府文化作為大灣區文化的內核來打造。”他表示,在未來城市文化發展的趨勢中,文化資源和文化高度集中沉澱,最後形成標準的文化體系。“如果有這麼一天,廣州這裡應該是沉澱之地。”

張顯峰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線上線下流量巨大,這對推動人文灣區建設有積極作用。“在珠三角各地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但是廣州依然是一個文化高地和樞紐。”

利亞德集團勵豐文化副總經理李文以文化科技融合賦能灣區文旅產業升級為主題對粵港澳大灣區文旅產業升級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任何一個項目,都具備公共空間、文化空間、旅遊空間、商業空間這四個空間。”李文說,“我們希望用文化、科技、土地、金融這四個元素來連接這四個空間,來真正實現文化新的消費業態。”他舉例道,比如文化科技融合,可以總結為數字文化體驗,從如何跟城市公共空間融合、跟文化旅遊景區融合、跟商業消費融合三個緯度來考慮。

把視野放大來看,文化產業是不斷形成創造、傳承區域新的人文精神的來源。“文化產業滿足的不僅僅是對好的、有質量的生活的追求,更多的是滿足人們對美的、有品質的生活的追求,它的發展對於人文精神的創造、傳承、創新、弘揚都是一個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繁文說。

抓住人文“题眼”,写好湾区大文章

價值共鳴

增強文化認同感和影響力

“在廣州,一棟建築正面可以是中式氣質,走到背面則是西式風格,前後間中西交會。”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曾長期生活在上海,八年前來廣州後,就喜愛和沉迷於嶺南文化。“兼容幷蓄、開放包容、低調務實、敢為人先、連接東西、匯通中外的嶺南文化,就沉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在大灣區的文化建設當中,需要挖掘那些屬於共同文化記憶、社會認知、道德規範、價值觀體系認同的精神,從而在灣區依靠文脈的相親,促進人心的相通,形成一個既保留共同文化特質和內涵,又有不同的文化要素相互交流和互補的和諧灣區。

“城市之所以要有文化,不僅僅是為了給我們帶來很好的體驗,而且能使這個城市的精神具有一種高尚性,只有高尚的城市才能真正感染人,讓生活在其中的人發自內心地感受到這種精神內核的感召力。”在張志安看來,在提取文化內核時,非常重要的是找到文化裡的精神力量,也就是人文的底色。

人文精神不能固步自封,文化要變成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載體才會更有作用、效果。張志安認為,一定要在文化裡面挖掘更強的情感和精神力量。在這個基礎上,受眾才會有精神價值的共鳴,才會有高尚性的感染,這也是未來大灣區在新媒體時代進行城市文化、情感傳播的方向,形成既保持文化特質內涵,又有不同文化交流互補的人文灣區。

人文精神有一個很重要的視角,就是怎麼樣貼近人們的生活,尤其是青少年。“我們面向青年進行跨文化的人文灣區傳播,可以把數字平臺當成一個新的空間,鼓勵青年的參與和創作,用符合他們日常生活的青年數字文化來傳播粵港澳大灣區嶺南文化。”張志安談到,把高尚的文化內核加上情感化的文化體驗結合起來,新媒體時代的城市文化傳播才能從促進我們的認知、增加我們的共情到強化我們的共鳴。

這與暨南大學教授史懷剛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文化認同是增強灣區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沒有文化認同,就不可能建設人文灣區。

“人文灣區實際上突出的是人的話題、人的命題,把人當作中心、目的,如何在灣區當中體現出對人的尊重、愛護,這是人文灣區最核心的地方。所以,塑造人文灣區要正視灣區的差異性,從差異性當中提取相似性,在相似性上能找到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認同,才能共融共創人文灣區。”史懷剛說。

【記者】賓紅霞 周甫琦

【攝影】吳偉洪

【作者】 周甫琦;賓紅霞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