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大環礁,中國九段線最北端群島,曾三次被日本侵佔

在西太平洋廣闊的南海,散佈著中國的四大群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它們是一個整體,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在此謀生、經營、建設,是中國通向世界的“驛站”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要衝。

其中東沙群島是中國南海“九段線”內最北端的一個群島,相比於南沙和西沙群島,無論是島礁數量還是關注度都沒法與後兩者相比。但歷史上東沙群島卻受到多國覬覦,尤其是日本,曾三次侵佔東沙島。

那麼,日本為何會打東沙島的主意呢?

東沙大環礁,中國九段線最北端群島,曾三次被日本侵佔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東沙島的情況

東沙群島位於南海的東北部,在海南島、臺灣島及菲律賓呂宋島的中間位置,這裡距離珠江口東南方約315公里。該群島由東沙環礁、南衛灘環礁和北衛灘環礁組成,後兩者都是暗礁,只有東沙大環礁上有露出水面的東沙島。

從空中俯瞻,東沙環礁是一個標準的圓形環礁,直徑約為22~24公里,中間為一淺湖,淺湖水深在7.3~18米之間。但是環礁並非連續,而是有“門”和外海相通,礁盤上也有小沙洲和沙島形成。整個環礁和內部的水域總面積,超過450平方公里。

東沙島就位於東沙環礁的西部礁盤上,是目前東沙群島唯一的島嶼。它東西長約2800米,南北寬約700米,面積1.8平方公里。東沙島形狀如牙,俗名月牙島。因位居珠江口“南澳”之外,所以在中國古航海圖中稱為“南澳氣”,又名大東沙。

東沙大環礁,中國九段線最北端群島,曾三次被日本侵佔

歷史上,日本曾多次侵佔東沙島

清朝末期,政局動盪,甲午戰敗後,臺灣島被割讓給日本。東沙島由於距離臺灣島不遠,而且島上鳥糞資源豐富,日本商人西澤吉次發現後,偷偷於1902年非法侵佔該島。他用船運來大批建築材料和挖掘工具,同時在島上升起日本國旗,擅自命名為“西澤島”。

1905年,時任廣東水師提督的李準,得知日本人佔據了東沙島並開發磷礦數年,遂即決定組織艦隊前往南海收復東沙島,捍衛祖國海疆。

1907年,李準率領“伏波”、“琛航”和“廣金”三艦組成的編隊,前往東沙島實地勘察。當親眼目睹島上的情況後,憤怒的李準當即下令降下日旗、查封開採設備,並拍照取證。

東沙大環礁,中國九段線最北端群島,曾三次被日本侵佔

雖然清末國力衰微,但是李準與兩廣總督張人駿依然與日本人交涉,據理力爭,並出示了1730年康熙年間,高涼鎮總兵陳倫炯父子兩代花費數十年心血所著的《海圖聞見錄》。

其中有對南海諸島的記載:首次把南海諸島分為四個群島,標繪有四大群島地名和具體位置:稱東沙群島為“氣沙頭”,西沙群島為“七洲洋”,南沙群島為“石塘”,中沙群島為“長沙”。

在大量確鑿證據面前,日方理屈詞窮,不得不承認東沙島是中國領土。這也成為大清落幕前,維護領土主權的最後光彩一筆。

在收復東沙島後,李準率領艦隊巡視了西沙諸島,途徑西沙群島最大的林島(今永興島),並刻石立碑,宣示主權。

如今在西沙群島海圖上,依然沿用著李準命名的“廣金”“甘泉”“珊瑚”等島嶼的名稱,而以他名字命名的“李準灘”,也一直醒目地標記在南海地圖上,這也成了珍貴的歷史見證。

東沙大環礁,中國九段線最北端群島,曾三次被日本侵佔

隨著大清王朝的崩塌,在政權更替的浪潮中,新政府無暇顧及海洋,竟發生東沙島斷水、斷糧的絕境。駐島官兵因飢餓而死或被迫離島出走,東沙島處於無人看管狀態。

1917年,日本一商會僱傭百餘人乘虛捲土重來,再次非法登上東沙島,盜採磷肥鳥糞8年,東沙島再次被日本人侵佔。

直至1925年,民國政府令海軍部派遣海岸巡防處官兵登陸東沙島,驅離日寇,並在島上建了雙層氣象大樓、無線電臺及淡水製造廠房,東沙島再次重回中國懷抱。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軍對中國沿海執行海上封鎖,企圖截斷中國外援軍品輸入的通道。9月3日,日本派巡洋艦“夕張”號及驅逐艦“朝顏”號駛近東沙海域,掩護3艘登陸艇上的百餘日軍對東沙島實施偷襲登陸。中國守軍寡不敵眾,東沙島第三次被日本侵佔。

1945年5月,盟軍派突擊隊涉水登岸,經過激烈交戰,日軍全部被殲,東沙島最終迴歸祖國。

東沙大環礁,中國九段線最北端群島,曾三次被日本侵佔

東沙島歷史上多次被日本人侵佔,筆者認為主要還是它的豐富資源以及突出的戰略位置導致的。

一方面,東沙群島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豐富,而東沙島不僅為漁民提供了一個棲息地,島上的鳥糞也是一種優質的磷礦資源,日本商人多次佔島偷採,就可見其價值。

另一方面,東沙群島位於珠江口的西南方向,距離富裕繁榮的珠三角城市群只有320公里,距離臺灣省最西南端的鵝鑾鼻有420公里,距離戰略位置重要的巴士海峽有450公里。它不僅是臺灣海峽的南方門戶,更是巴士海峽進出南海船艦的必經之途,當年日本佔領該島目的就是想封鎖中國的對外通道,它的軍事意義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