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的自信講述

11月17日晚,作為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閉幕演出,演奏家安德魯·曼茲、黃蒙拉攜手北德廣播愛樂樂團,在上海大劇院演繹了一場原汁原味的德奧交響音樂會。小提琴家黃蒙拉感慨:“作為在中國上海成長起來的音樂家,能同西方優秀的交響樂團在自己家門口,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聽眾們獻演勃拉姆斯的偉大作品,我內心感到無比自豪。”

10月18日晚,也是在流光溢彩的上海大劇院,一臺充滿英雄主義氣概的雜技劇《戰上海》拉開了藝術節的帷幕。奇、難、絕、美,觀者驚呼,這是一臺超出所有中外觀眾想象極限的作品。不能開口、拙於敘事的雜技,被有機整合到上海黎明前夕的英雄主義敘事中。這是一次用時代語言、國際語言傳遞紅色文化精神內核的創新嘗試,探索的是中國雜技劇的新標度,更是“中國故事”的自信講述。

提煉藝術語言、融匯時代風格、傳遞中國聲音、描繪精神圖譜,全力打造展示和傳播文明之美的交流互鑑平臺——單從開閉幕演出的選擇,就能看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追求。歷時31天的本屆藝術節,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上海市人民政府承辦,以出新出彩、深入人心的各類活動,延續“藝術的盛會,人民大眾的節日”辦節宗旨,呈現“創新性、國際性和藝術性”獨特氣質。

愈開放,愈自信,融傳統,善創新。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闊大氣象,是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直接成果,更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五年來,新時代文藝工作者使命在肩、砥礪奮進的縮影。跨越東西方文化,書寫時代史詩,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成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一股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紅色作品,連通時代脈搏

“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不息肩。”作為本屆藝術節的委約劇目,上海滬劇院原創滬劇《一號機密》10月23日晚在申城上演。當晚,上海另一部現象級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返場”。連同雜技劇《戰上海》,上海以3種文藝樣式呈現紅色題材“三部曲”,撲面而來的時代氣息,刷新了觀眾對紅色題材作品的既有印象,贏得了年輕觀眾的由衷喜愛。

“紅色題材不是口號式的,要用真情實感打動觀眾。”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將《一號機密》的排演視作對劇種傳統的血脈延續,希望將這部作品打造成新時代常演常新的保留作品。

中國國家話劇院原創話劇《三灣,那一夜》表現建黨建軍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三灣改編”,生動展現毛澤東同志在風雲激盪中熔鑄人民軍隊之魂的政治遠見和艱難歷程。山東歌舞劇院民族歌劇《沂蒙山》依據抗日戰爭時期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的真實歷史創作而成,以大青山突圍、淵子崖戰役為創作素材,反映犧牲小我、軍民一心、團結抗戰精神。

《紅旗漫卷:長三角地區美術館館藏及推介主題美術作品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時代風采——上海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展》等展覽,透過繪畫、工藝美術等形式描繪神州大地的多彩,展現新中國70年來的藝術成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致力於鍛造更厚重的作品、更深邃的思想、更能震撼靈魂的藝術創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之際,舉辦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具有不同尋常的重要意義。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王雋說,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樹魂立根”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國文化的傳播力,是藝術節孜孜以求的目標。

創新轉化,彰顯文化自信

今年藝術節的戲曲舞臺,有一場特別的“擂臺”: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著名程派青衣張火丁為滬上戲迷觀眾獻上程派演繹的《霸王別姬》,以及首次與學生同臺演出的程派傳統名劇《鎖麟囊》,一票難求,現場火爆非常。《霸王別姬》本是梅派經典,張火丁依照程派風格為虞姬重新設計唱腔,劍舞一段為劍加了劍穗,更加契合程派婉轉、若斷若續的特點。

緊隨其後,上海京劇院梅派青衣史依弘與李軍、安平、奚中路、藍天等一眾名家新銳攜手,帶來18年前亮相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大唐貴妃》。新版《大唐貴妃》開創性地改編了梅蘭芳《太真外傳》中的“翠盤舞”,展現大唐極致的豐盛華美。沉寂多年的精品之作在舞臺煥發新生。

一隻中西合璧的“蝴蝶”在這裡舞動蹁躚——1959年,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首演,60年來,琴絃上的這隻“蝴蝶”飛往世界各地,盛演不衰。11月17日,歷時兩年醞釀打磨,音樂劇場《真愛·梁祝》回到《梁祝》的誕生地——上海音樂學院,整臺演出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為“魂”,將多種舞臺表演形式有機結合,帶領觀眾穿行歷史長河,演繹中國人的雋永小愛和家國大愛。

將民族傳統與現代藝術語言融合創作也是今年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委約作品的共同特點。本屆藝術節交易會更以“創作、前沿、多元”為關鍵詞精心策劃,一批重磅藝術創新項目爭先亮相。由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與著名演員張軍合作的京昆當代戲劇《凱撒》音樂剛剛出爐,主演們就帶著它來到上海。戲劇大師羅伯特·威爾遜新作、音樂戲劇《不可能的黑鬱金香》也以視頻形式“驚鴻一現”。該劇將在明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進行全球首演,講述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與明朝天文學家李之藻、政治家徐光啟合作完成《坤輿萬國全圖》的故事。

越來越多的大戲、大劇在這裡打響,越來越多的新作、新人從這裡走出。今年藝術節期間,來自65個國家和國內27個省市自治區及港澳臺地區的15000餘名藝術工作者匯聚申城,450多家國內外機構受邀參加演出交易會。據不完全統計,5年來,藝術節交易會幫助交易雙方達成逾500項初步合作意向,5萬餘個節目在這個平臺進行展示交流。

開放包容,做強文化源頭

鋼琴陽臺、鋼琴空間、鋼琴草坪、鋼琴咖吧、鋼琴廣場、鋼琴走廊,藝術節期間,長寧區愚園路歷史風貌街區每天下午都被淙淙的鋼琴聲圍繞,沿街設置的市民修身暨“聆聽·愚園路”鋼琴文化賞析點,令往來的市民和鋼琴愛好者駐足。

首次集結最全陣容來華的意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受到觀眾的熱情歡迎。《假扮園丁的姑娘》與《魔笛》兩部亞洲首演作品,在上音歌劇院收穫熱烈反響。在國內首次實現的“同一舞臺,兩個劇目,交替演出”的演出方式,也讓觀眾對上海文化的發展充滿信心。

秋風鳥鳴中,“歌劇女神”安吉拉·喬治烏與匈牙利布達佩斯交響協奏樂團,為共青森林音樂節奉獻了一道音樂大餐。世界級男高音何塞·庫拉音樂會《今夜無人入眠》,傳奇歌劇天后芮內·弗萊明唱響經典藝術歌曲,德國班貝格交響樂團音樂會等都給觀眾留下難忘的記憶……這是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打開的一片“藝術天空”。本屆藝術節期間,舉辦各類活動350多項,線上線下惠及觀眾560多萬人次。舞臺演出共獻演42臺中外劇目,平均出票率和上座率近九成,出票率達到100%的劇(節)目15部。圍繞國家戰略,藝術節服務能級再提升,長三角文化的輻射效應凸顯。藝術節期間,“一帶一路”文化交流也漸趨體制化、長效化。

承傳改良、厚積薄發,置身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藝術節正著力做大文化“碼頭”、做強文化“源頭”,以守正創新的方式面向未來,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走向未來。

(本報上海11月17日電 本報記者 顏維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