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图集:法国摄影师镜头下1980年代新疆吐鲁番真实风貌


1980年代的新疆是什么样呢?法国摄影家Marie Mathelin用镜头记录下80年代新疆吐鲁番民众的日常生活。图为1985年拍摄的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中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交河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交河故城内的寺庙遗址。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东面40多公里的三堡乡,总面积200万平方米,是西汉至元明时期吐鲁番盆地中心城镇 ,历经西汉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唐代西州和高昌回鹘等时期,时间跨度长达1400年左右。高昌故城包括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城,城址内分布有大量宗教建筑遗址和宫殿遗址 。图为1985年拍摄的高昌故城风貌。


城内遗物丰富,出土有不同文字的文书和经典。宫城在最北面,保留较好的外城西南和东南角保存2处寺院遗址。内城北部正中有1座不规则的方形宫城,俗称“可汗堡”。高昌故城在13世纪末的战乱中废弃,大部分建筑物消失无存 。图为1981年拍摄的高昌故城。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部,绵延100多公里,《山海经》称之为“炎火之山”,维吾尔语叫“克孜尔塔克”,意为红山。隋唐时期曾叫它为“赤石山”,“吐鲁番”是维吾尔语“最低地”的意思,是天山博格达山脉与库鲁克塔格山脉之间形成的一个陷落盆地,气候极度干旱,常年气温很高,尤其是盆地北部的火焰山沟壑林立,曲折雄浑,寸草不生,大峡谷为其中最大的山沟。图为1985年拍摄的火焰山大峡谷。

炎热的夏季,在太阳烘烤下,山体温度可达75℃,热浪翻滚。太阳直射处可达80℃,沙面可烤熟鸡蛋,山体在烈日之下,形成红色的洪积扇裙扇裙,前缘在干旱环境下,又形成无数多边形龟裂,格外引人瞩目怪异的峡谷,是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的地方。图为1985年法国摄影家Marie Mathelin拍摄的火焰山。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45公里火焰山上,木头沟西岸的悬崖上。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图为1981年,法国摄影家Marie Mathelin拍摄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麻扎,是中国新疆当地人实行的一种特殊墓葬制度,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麻扎多为庭院式建筑,有圆拱形顶部的高大墓室,以及礼拜殿、塔楼和习经堂等附属建筑,并拥有大量土地、房屋、商铺等产业。图为1981年拍摄的吐鲁番地区的麻扎。

苏公塔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郊2公里处的葡萄乡木纳尔村,是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塔形清真建筑。苏公塔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塔,建成于公元1778年,迄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它是清朝时期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为恭报清王朝恩遇,表达自己对主的虔诚,并使自己一生的业绩流芳后世,而自出白银7000两建造。


1981年,吐鲁番当地的妇女在坎儿井洗衣服。坎儿井的知名度远不如长城,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工程壮举之一。它由很早以前在中国西北部这片边远地区定居下来的当地人修建。这个灌溉方法全靠重力,从天山东部地底把冰川融水输送到吐鲁番盆地。为避免在灼热的夏季阳光下蒸发,水流穿过纵横交错的地下渠道,它们连接着整个地区一千多口井,每条水渠长度从3到30公里不等。1784年鼎盛期,坎儿井绵延5272公里,有1237公里穿过吐鲁番盆地。

1981年,在新疆吐鲁番的街头,一头骆驼在街边休息。当时,骆驼被用作当地人运输货物的工具。

1981年,新疆吐鲁番,一家人坐着板车去赶集。

1981年,新疆吐鲁番,年轻的当地女孩儿和她的驴车。

1985年,新疆吐鲁番,当地人乘坐驴车出行。可见,80年代,驴车是当地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1985年,新疆吐鲁番一个露天市场内,当地人售卖自产的哈密瓜和西瓜。

1985年,吐鲁番大河沿子站,当地人在站台上售卖哈密瓜。

1988年,吐鲁番市一个普通居民家中,妇女和她们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