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

當然是司母戊。今人翻案說郭沫若搞錯了,是古人把後寫反了,故成了司。乍一聽,挺新奇別緻,好像有道理。

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

可當時那麼多研究古文字的大家,都錯了麼?據我所知,現在已經沒有郭沫若、范文瀾那種水平的大家了。真的是今人比古人強麼?真的是司和後搞反了麼?

我說即使真的是古人行文粗狂,把字形搞反了,那也絕不可能是司和後搞反了。因為這是一對相對詞,如同君臣相對,怎麼可能搞反了。

《說文解字》,後。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廠之,從一口。發號施令者君後也。凡後之屬皆從後。

再看司。臣事於外者,從後反,凡司之屬皆從司。

看清楚了吧?後反過來就是司,是從君到臣的轉變。鑄造是製造陶笵的人怎麼會犯這麼大錯誤?即使他錯了,別人也看不出來麼?

按照這個邏輯,後——君、父對應,司——臣、母對應,殷人有獨祀先妣的習俗,所以司母戊鼎解釋的更為合理。

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

司從祠,《說文解字》,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辭也。從示,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

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就把司解釋為祠。祭祀母戊的鼎,這個意思講的通。在《尚書》、《易經》、《詩經》中,這種一字多用的例子極多,蓋遠古文字有限,只能用一種文字表達多種意思,形近的,聲近的,都可以。至於母后面為什麼加一個戊,可從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參考,大約是和群婚制有關係。

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

《說文解字》上說,"依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司和後,都是字,是君臣之義。怎麼可能反了。後母戊是什麼意思?遠不如司母戊解釋的通。

《說文解字》是必備的工具書,能從源頭讓我們知道文字傳達的意義,所以企業、孩子起名可以直奔說文解字。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裡面的萬石讀什麼?曾經有個到美國讀中文的博士,發表了一篇大文章,最後考證,石最早讀"十"音,後來民間讀作"旦"音。考證的很謹慎,也很淵博,末了洋洋得意之色,溢於文表。

真的這麼麻煩麼?不用。《辭源》2232頁,石(六)條曰;今讀dan(四聲)。

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


分享到:


相關文章: